第二章 概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第二章 概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70c69b77232f60ddcca1e1

根据本质属性的种类的不同,也就是种差的不同,可以把真实定义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性质定义, 即以事物的性质作为种差的定义。

二是发生定义, 即以事物的产生或形成情况作为种差的定义。 三是功用定义, 即以事物的功能和作用作为种差的定义。 四是关系定义。即以事物彼此间的关系作为种差的定义。 2. 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就是明确语词所表示的含义的定义。从逻辑学的角度看,这种定义并不直接揭示概念的内涵,仅仅对表达概念的语词的含义加以解释说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义。语词定义分说明的语词定义和规定的语词定义。

第三章 判断 第一节 判断概述

一、判断及其特征 什么是判断

一般的教科书都认为,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报断定的思维形式。

所谓事物情况是指客观事物或思维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或存在的状态、彼此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及什么样的联系等等。而所谓断定就是指对事物情况的否定或肯定,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情况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情况的一种反映。 2. 判断的特点

(1). 凡判断必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即有所肯定或否定 ( 2). 判断有真有假

要注意的是:形式逻辑在研究判断时,不研究和解决特定某个判断在内容方面的真假问题(这是各门具体学科研究的对象),而只是从判断的形式方面研究判断的特征、种类及各种判断形式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和真假条件。 二、判断同语句的关系 1. 判断与语句之间的联系

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必须依赖和借助于语句。离开了语句,判断的形成,存在和表达都是不可能的。语句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是判断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语句也依赖于判断,离开了判断,语句就仅仅是没有意义的声音和文字,判断是语句表达的思想内容。 2. 判断与语句之区别

(1). 任何判断者要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句都表达判断,只有在内容上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语句才表达判断 (2).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同一个判断

由于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判断,所以在应用逻辑知识分析语句所表达的判断时,要善于透过丰富深动的语言材料,把握住语句所表达的判断的逻辑结构,这对于识别由丰富的语言材料所表达出的推理关系也很有益处。 (3)同一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三、判断的逻辑形式

1. 什么是判断的逻辑形式

判断的逻辑形式是指撇开判断的具体内容后抽取出来的判断本身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结方式。

2.理解判断的逻辑形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1).逻辑常项是决定判断的逻辑形式的特征的部分,是区别不同判断逻辑形式的主要依据 (2).判断的逻辑形式本身无所谓真假

(3).判断的逻辑形式本身虽无所谓真假,但形式逻辑要研究它们的真假条件,或者判断与判

断之间的真假制约关系

第二节 性质( 直言)判断

一、性质判断及其结构和特征 1.什么是性质判断

性质判断又叫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2. 性质判断的组成结构

组成性质判断的概念叫“项”。其中表示被断定的对象的项,叫“主项”。用以表示被告断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项,叫“谓项”。表示对象与性质之间的联系的概念叫 “联项”。联项分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否定联项常用“不是”表示,肯定联项常用“是”表示。表示被断定的对象(主项)的数量范围的概念叫“量项”。

在逻辑学中常用“S”来表示性质判断的主项,用“P”来表示其谓项。性质判断的逻辑形式可表示为:所有(有的)S是(不是)P。 3.性质判断之特征

从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形式上看,性质判断实际上就是对两个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的断定。

二、性质判断的分类

1. 按主项的量项的不同来划分 按量项的不同,可以把性质判断分为分为全称性质判断,特称性质判断和单称性质判断。 (1).全称性质判断就是断定某类对象的全部分子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是普遍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所有S都是/不是P。

性质概念做主项时,通常将该性质判断当作全称判断。

(2)特称性质判断就是断定主项所反映的那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分子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也是普遍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有些S是/不是P。 注意:作为特称量项的“有些”“有的”“有”与日常语言中的“有些”“有的”“有”是有显著区别的。在日常语言中,说“有的S是P”,往往被理解为同时断定了“有的S不是P”,反之有然。而逻辑学中说“有的S是P”并不意味着“有的S不是P”,因为这里的“有的”的含义是“至少有一个”,可以指的是“一个,一部分,甚至全部”。同样,说“有的S不是P”,并不意味“有的S是P”。

(3).单称性质判断是断定某个特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其逻辑形式为:某个特定的S是/不是P。 2、按联项的不同划分

按照性判断的联项的不同,可将性质判断分为肯定性质判断和否定性质判断。 (1)肯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联项为肯定联项。 其逻辑形式为:所有/有的/某个S是P。

(2)否定判断就是断定对象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其联项为否定联项。其逻辑形式为:所有/有的/某个S不是P。 3、按照联项和量项的不同划分。将联项和量项结合起来,性质判断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1). 全称肯定判断 (2).全称否定判断 (3). 特称肯定判断 (4). 特称否定判断 (5). 单称肯定判断 (6).单称否定判断

由于单称判断和全称判断一样,断定了主项的全部外延,因此一般均把单称判断归入全

称判断(在后面讨论对当关系时例外),这样就只有四种形式。 (1).全称肯定判断 所有S是P SAP A (2).全称否定判断 所有S不是P SEP E (3).特称肯定判断 有的S是P SIP I (4).特称否定判断 有的S不是P SOP O 4. 确定性质判断的种类的方法

在判断一个性质判断时,要排除语句的表层含议的干扰,抓住其深层含义。其中的关键是要首先确定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然后再按照该判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作出必要的调整,使其与前述标准句式一致。否则,不同的人将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问题 1. 什么是主谓项的周延

所谓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问题是指在一个性质判断中是否断定了主谓项的全部外延的问题。如果断定了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则该主项或滑项就是周延的,如果没有断定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则该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要注意:周延性问题是就判断中对主项和谓项的外延的数量情况的断定而言的,属于主观认识,它不同于充当主项和谓项的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对 象在事实上存在的关系。因而在确定一个判断的主谓项是否周延时,只能以该判断本身对其主谓项的外延的数量情况的断定为准,而不能以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在事实上存在的关系为据。

2. A、E、I、O四种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情况 (1). A判断的主项周延而谓项不周延 (2). E判断的主项和谓项都是周延的 (3). I判断的主谓项都不周延

(4). O判断的主项不周延而谓项周延 四、性质判断间的对当关系

1. (上)反对关系, 即A判断与E判断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为假:如果一个为假,则另一个真假不确定.即二者不能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

2. 下反对关系, 即I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真假不确定;如果一个为假,则另一个为真.即二者可以同时为真,但不能同时为假. 3.矛盾关系, 即A判断与O判断、E判断与I判断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为真;如果一个为假,则另一个为真.即二者既不能同真又不能同假.

4. 差等(从属)关系, 即A判断与I 判断、E判断与O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判断为真,则下位判断为真;如上位判断为假,则下位判断真假不确定;如下位判断为真,则上位判断真假不确定;如下位判断为假,则上位判断为假.即二者既可以同真又可以同假. 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1.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并不包括同素材的单称肯定判断与单称否定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因为单称判断是断定某个特定的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对于特定的一个对象,它要么具有某具有

某种性质。要么不具有某种性质,这就决定了这两个判断既不能同真,不能同假,是矛盾关系,而非反对关系。如“王某是审判员”为真,“王某不是审判员”则为假,反之亦然。 2. 相同素材的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也可引伸到其它判断,只要两个判断之间具有不能同真亦不能同假的关系,都叫矛盾关系,若具有不能同真,但可同假的关系,都叫反对关系。

第三节 关系判断

一、关系判断及其组成结构 1. 什么是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是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是一种简单判断。 2. 关系判断的组成结构

从关系判断的结构来看,它是由关系主项,关系项和量项三个部分组成的。 (1)关系主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的概念,是关系的承担者. (2).关系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3).量项是表示所断定的对象的数量范围的概念。 在不考虑量项的情况下,若用“a”“b”分别表示关系前项和关系后项,用R表示关系项。那么反映两项关系的关系判断的逻辑形式可用公式表示为: aRb或R(a、b)(读作:A与B具有R关系) 二、关系的逻辑性质及关系判断的种类 1.关系的对称性

所谓关系的对称性是指:对于某类中的任意两个对象而言,对象a与对象b之间具有R关系时,是否对象A与对象b之间也具有R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是否也真。由此可具体分为三种关系: (1).对称关系

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论域中就叫做对称关系。 (2).反对称关系

对于某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一定假。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的论圩中就是反对称关系。 (3).非对称关系。

对于某个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两个分子a、b而言,当aRb真时,bRa真假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的论域中就是非对称关系。 2.关系的传递性

关系的传递性是指:对于某类中的任意三个对象a、b、c而言,当时象a与b具有R关系,对象b与对象c具有R关系时,对象a与对象c之间是否也具有R关系。也就是说,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都真时,是否aRc亦真。由此可具体分为三种关系: (1).传递关系

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真,bRc亦真时,aRc一定真。在这种情况下,关系R在这个特定论圩中就叫作传递关系。 (2).反传递关系

对于特定论域中之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都真,aRc一定假时,在于这个特定的论圩中,关系R就是反传递关系。 (3).非传递关系

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意三个分子a、b、c而言,当aRb,bRc真,aRc则真假不定时,关系R就是非传递关系。

第四节 联言判断

一、复合判断概述 1. 复合判断及其构成

复合判断就是本身包含有其它判断的判断,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