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589b30416fc700abb68fcbf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个体活动离不开自我,自我客观地存在于个体的活动中,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活动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一、自我意识是自我发展的基础

(一)自我意识经常把自身作为自己活动的参照物

人们怎样活动,活动的内容,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各种看法,大多是相对于自己状况而来的。如我们说“那儿离这儿很远”,是相对于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个体认为某人很蠢,其潜在含义至少是那人没有自己聪明。心理学家曾为人类所看见的物体为什么会被看成是正立的,而不是上下颠倒、左右交叉的问题,争论不休。临床发现,先天失明而后天恢复了视力的人,在初次看到外部世界时,并未报告是颠倒的。原因在于人类总是把自己作为参照物去观察外部世界,把自身与外部世界作为一个参照系统。

(二)自我介入对个体活动的意义重大

我们将某一事物与自我有内在的关系,称为自我介入。在个体活动中,自我介入通常与感情因素有关。如果一件事被认为与自己无关,我们不会有什么反应,如别人东西被偷了,与自己东西被偷了,在感觉上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为自己做事和为他

人做事会有不同的活动效果,除非别有企图时,才会有相同的活动效果。自我介入在少儿3岁前后开始产生,表明个体对于自身有相当的认识,己知道自己与其他人、其他事物的不同。以后,自我介入范围愈来愈广,到成年时,和自我有关的事物不但包括财产、家庭、职业、国家、政党、民族,而且还包括思想、观念、信仰、目标、价值观等,如果这些受到损害或威胁,个体会认为是自己受到损害或威胁,便会进行自我防卫。 (三)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和发动者 自我作为个体活动觉察者是使个体知道他在干什么,干得如何,并随时修正。而某一活动干得是否恰当,自我会对它作出评价,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保持或改变活动的内容、方向和强度,这是自我作为调节者。这种调节有时是有意识的,然而有时也是无意识的。

当个体总感到自己不能决定自己的活动时,他就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临床发现,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被强迫的活动状态之中,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烦恼,丧失自信,产生生理或心理疾病。由此可见,自我作为个体活动的发动者的重要性。

(四)自我使个体的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和共同性 比如,有人认为做人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那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都会努力按照这一信条去做,否则便有一种过失感和罪恶感。个体活动的一致性是相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的,如果个体感到自己处处与他人一样,他会感到不满意,因此自我总是要

寻求自己活动的独特性。有这样的一项研究,主试让被试描述自己。结果发现,每个被试在描述自己时往往强调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事实上,无法与他人相区别的感受可能令人不快,所以个体在活动的时候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要表现出与他人的不一样,尤其是在个体的活动被预期可能受到奖赏时,更是如此。而当个体的活动被预期可能受惩罚时,个体总要寻求与其他个体活动的共同性。

(五)不同的自我优势,引起相应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 当生理的自我占优势,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其身体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获得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等;如果以社会的自我为主导,那么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则个体处处追求他人的注意与重视,追求他人对自己的情感,追求名誉、地位、金钱;若心理的自我占优势,在其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主要追求自己在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能上进,并且努力发展自己的智慧。

(六)自我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理想的自我不一定是客观上有价值的,它是个体希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从某种角度看,个体都不符合他想成为的那种人的标准,正是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距激发了个体的某些活动。自我实现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活动,个体的社会化包含一种经常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力量控制的倾向。每一个健康的个体都需要两种类型的关心一一社会的和个人的关心。假若个

体没有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关心,以及缺乏一种具有真实基础的对自身价值的意识时,他就不可能是正常的,也不可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完全理想的自我实现的个体几乎是没有的,从个体的角度看,个体很少有自我满足的时候,他总是处于不断地追求和奋斗的状态中,即寻求理想的自我实现。

二、凤凰涅槃—重塑自我意识

怎样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具有健康的自我概念、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的意向呢?这主要靠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意识的修养。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涉及大学生教育培养全方位性的工作,是涉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改革的大问题,需要慎重地加以对待。

1.提倡新现代化的思想观念

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和社会性格总是同民族的文化渊源密不可分。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际之间的伦常关系和道德规范,往往使学生形成一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拘谨的性格特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