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20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一单元 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60469f7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2

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秦代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明清时期的“科道”等。) [针对训练]

1.(2018·贵州黔东南州联考)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D )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解析]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明代君主的做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君主服务,故A项错误;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监察无关,故C项错误;明代君主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为君主服务,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

2.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

项目 朝代 设置 不 同 点 原因 内阁 明朝 皇帝政务负担沉重 明太祖时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权限 奏;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 特点 共同点 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 军机处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 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涉少(密) 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针对训练] 2.(2018·河南八市测评)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C )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 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

[解析] 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

是雍正时期,故D项错误。

1.(2018·北京卷·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D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本身无决策权,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项。

2.(2017·全国卷Ⅱ·27)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 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改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

3.(2017·天津高考·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D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从材料“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可知材料不是在强调君主专制的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虽提到君主专制制度

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但没有强调君主专制制度仍然影响深远,“根深蒂固”与材料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可知材料并非无法解释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而是没有把论述君主制存在的原因作为主旨,故C项错误;综观材料可知论述的是,君主专制能在中国长久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是适应特定社会需要的,对封建时期的政治制度不完全是消极影响,故D项正确。

4.(2016·全国卷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削弱六部的权限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项。

【备考方略】

1.注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联系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过纵向综合归纳君主专制强化的一般规律。 3.联系必修二、三,通过横向综合,考查明清时期中国衰落的原因。

1.(2018·江西百所名校诊断)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C )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解析] 材料并没有说明四大辅官的数量,无法判断明四大辅官的设立使明初官僚机构膨胀,故A项错误;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并没有实际权力,无法弥补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故B项错误;据材料“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但可以为以后中枢机构官员的设置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四大辅官的设立是要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实际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更起不到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的作用,故D项错误。

2.(2018·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

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D.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解析] 根据“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可知徐中约强调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赞扬康乾盛世,故B项错误;材料从制度层面分析统治危机,未突出皇帝个人因素,故C项错误;徐中约着重强调专制统治的危机,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故D项错误。

3.(2018·河北保定摸底)有学者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该学者认为军机处的设置( C )

A.强化了君主专制 C.制约了皇帝权力

B.杜绝了权臣擅权的出现 D.改变了君强臣弱的局面

[解析] 材料“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表明君主专制受到大臣的限制,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君臣联合行政”,并不意味着权臣可以擅权,故B 项错误;材料中“君臣联合行政”只是限制君权,但没有改变君强臣弱的局面,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