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 翻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文章流别论》挚虞原文 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6e9e76708a1284ac85043db

扬雄依照《虞箴》作了《十二周十二官箴》而流传于世,不惧怕九官。崔氏好几世都在为其补充缺漏,胡公又为他们排次序、为书作注解,署名为《百官箴》。

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烦,亦有由也。质文时异,则既论之则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器铭之佳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机铭》,朱公叔《鼎铭》,王粲《砚铭》,咸以表显功德,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铭太常,勒锺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符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而润色,言可采录。(《御览》五百九十)

古代的铭文十分简约,如今的铭文则十分繁琐,也是有原因的。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因为时代变化而不同了,那么这样的文体就形成了,而且上古时期的铭文,是刻在宗庙石碑上的。蔡邕为杨公作了碑文,文章典雅正规,是后世赞颂的好文章。以后时代中,刻在器物上的铭文优秀的,有王莽的《鼎铭》,崔瑗的《机铭》,朱公叔的《鼎铭》,王粲的《砚铭》,都是用来表示显现功业德行的,天子的铭文刻在嘉量上,诸侯大夫的铭文刻在太常上,雕刻在钟鼎上的文章,所说的内容虽然不同,但美德都是一样的。李尤作铭,从山河城邑到在竹简上刻字记事,用刀子刮去错字,写符券契约,没有不写铭文的,而文章却有很多过失缺点;讨论探求再修饰文字,加以文采,言语就可以采收取用。

诗、颂、箴、铭之篇,皆有往古成文,可放依而作。惟诔无定制,故作者多异焉。见于典籍者,《左传》有鲁哀公为《孔子诔》。(《御览》五百九十六)

诗、颂、箴、铭这类文章,古时就用文字固定下来了,可以依照标准来写。只有诔没有固定的体制,所以写出的文章多有差别。在典籍中记载的,《左传》中有鲁哀公写的《孔子诔》。

哀辞者,诔之流也。崔瑗、苏顺、马融等为之率,以施于童殇夭折不以寿终者。建安中,文帝、临菑侯各失稚子,命徐干、刘祯等为之哀辞。哀辞之体,以哀痛为主,缘以叹息之辞。(《御览》五百九十六)

哀辞,是诔文的一个分支。崔瑗、苏顺、马融等人首先做了示范,将它用于未成年就死去的儿童而不用于活到老自然死亡的人。建安时期,文帝、临菑侯都各自失去了年幼的孩子,让徐干、刘祯等人为他们作了哀辞。哀辞这种文体,以悼念痛惜为主,连带着有感慨惋惜的词句。

今所□哀策者,古诔之义。(《御览》五百九十六) 如今的哀策,就是古代诔的意思。

若《解嘲》之弘缓优大,《应宾》之渊懿温雅,《达旨》之壮厉忼慷。《应间》之绸缪契阔,郁郁彬彬,靡有不长焉者矣。(《书钞》一百)

《解嘲》缓慢大气,《应宾》深远柔和,《达旨》雄壮激昂。《应间》缠绵宽阔,富有文采,少有对此不擅长的。

古铭于宗庙之碑,后世立碑于墓,显之衢路,其设之所载者,铭也。 古代的铭文刻在宗庙的石碑上,后世将碑立在墓前,显现在道路上,上面所写的东西,就是铭。

图谶之属,虽非正文之制,然以取其纵横有义,反覆成章。

图谶之类的,虽然不是正式行文的体制,但是凭借它纵横的丰富意义,反复构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