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分析理论在新闻媒体行业应用分析案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框架分析理论在新闻媒体行业应用分析案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7081c3f0912a21614792968

框架理论在新闻媒体行业应用分析案例: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

——从框架理论看国内媒体 非典型肺炎!报道

张楠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武汉430079

[ 摘要]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 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探讨其新闻框架; 同时, 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 分析受众接受框架, 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 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 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 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 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 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 关键词] 框架媒介现实; 受众现实

2003 年2 月, 一场沸沸扬扬的 非典型肺炎事件, 使得广州的城市生活陷入罕见的社会性恐慌, 并在其后的两个月内波及到全国各地。迄今为止, 非典!疫情已被有效控制, 风潮已基本过去, 但由此引发的传播现象仍值得反思: 在重大灾害性事故面前, 主流媒体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框架有利于受众构建正确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即正确的受众现实, 否则, 则会促发广泛的社会混乱。本文试从框架理论角度, 探讨从客观现实到媒介对非典型肺炎事件所构建的媒介现实与受众选择性接受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为今后的媒体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树立正确新闻框架提出建议。

一、关于框架理论

框架理论起源于社会学家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有关基模的理论。当代美国学者高夫曼是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他认为, 框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指 界限!( boundary, 如摄像机镜头) 之意, 可引申为对社会事件的模范, 人们藉以观察客观现实, 凡纳入框架的实景, 都成为人们认知世界中的部分; 另一类则指人们用以诠释社会现象的 架构!( building frame) , 以此来解释、转述或评议外在世界的活动。

总之, 框架一方面有建构客观现实的意义, 是一种 再现!的过程; 另一方面, 框架也是人们思考的依据, 藉以联系外在世界。在现代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 我们经常在三种不同的现实情景间穿梭。第一种是客观现实, 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 第二种是媒介现实, 指媒介所呈现出的事件情景。在理想上, 媒介报道应该反映出客观现实, 但基于种种因素, 实际中不可能做到: 第三种是受众现实, 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认知。我们现在一般认为, 新闻并非自然产物, 而是一种客观现实的建构过程, 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产品, 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因而新闻报道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 “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重组这些社会现实的过程。而在新闻媒介建构社会事件的过程中, 新闻媒介和受众都启动主观框架, 透过选择机制以强调( 或省略) 事件中的某一部分。这种建构意义的主观策略, 是新闻框架形成的主要依据。

由此可见, 新闻框架, 一方面代表了客观现实如何被新闻媒介主观地呈现, 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了一般受众如何主观地解读新闻媒介符号系统( 媒介现实) 。所以, 综上所述, 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组织、新闻工作者、受众以及社会文化等中。 首先, 新闻框架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符号再现客观现实的过程, 新闻工作者受到新闻常规、新闻组织的符号机制及不同消息来源的政策立场三方面的影响, 后二者不断从公共情景中选择事件、凸显事件、重组事件, 形成公共议题。其次, 新闻框架又受到新闻工作者个人框架影响, 而受众使用媒介时, 也会启动个人框架选择、诠释新闻事件, 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趋同、协商或对立, 实现三种现实间的转换与互动。 二、媒介表现与受众调查分析

首先, 让我们简单回溯一下 “非典型性肺炎事件! ”的来龙去脉, 透析大众媒体在事件进展中所表现出的种种耐人寻味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广大受众的反应, 从中分析主流媒介框架演变及其与受众框架间的对立、协商、趋同的变化轨迹。 ( 一) 材料收集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资料, 我们分报纸文本部分和读者调查两部分进行。 1. 报纸文本部分

我们以2003 年2 月10 日《羊城晚报》开始报道 广东发现 非典型肺炎病例! 为起点, 到2 月21 日为止, 收集《羊城晚报》

《南方日报》 和《广州日报》头版的相关报道, 包括时评、图片等, 分析三家报纸各具特色的新闻框架。 2. 报纸读者部分

根据报纸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 我们引用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不同时期的调查数据, 加以分析, 并与同一时期新闻报道相比较。 ( 二) 发现与分析第一阶段

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对立。时间是2002 年底到 2003 年2 月9 日。 1. 媒介现实

2002 年底, 广东省部分地区先后出现非典型肺炎病例。从2003 年1 月12 日起, 个别危重病人转送到广州地区大型医院治疗。1 月15 日, 广东省河源市疾病防疫控制中心接治了两名患者, 经各大医院专家会诊, 初步断定为非典型肺炎。随后, 广州、佛山、东莞、中山等其他一些地区也陆续发现这种病例。截止到2 月11 日, 广州市共发现100 多例该类病例。当时, 有专家指出, 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 需做好防护隔离工作, 但是, 并未引起新闻框架的消息来源政府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因为在我们宣传管理部门的新闻政策中, 新闻的任务通常是正面宣传, 管理的任务是加强控制, 而管理的“稳健”则可以无视事实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为代价; 广州地方传媒组织在既有新闻常规的宣传惯性思维控制下, 表现出共同的新闻框架, 在读者最需要新闻事实和舆论导向的关口, 未将 “非典”纳入媒介议题, 有意把它框选在新闻框架之外, 更没有在媒体上予以正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