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分析理论在新闻媒体行业应用分析案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框架分析理论在新闻媒体行业应用分析案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7081c3f0912a21614792968

总之, 这一时期, 广州地方媒介试图以沉默营造广东没有发现非典型肺炎的媒介现实。 2. 受众现实

在主流媒体毫无表现的同时, 通过手机短信和人际传播的流言空前通畅、盛行一时。2 月8 日, 在过完春节聚集起来的人群中间, 广州发生致命流感!的消息迅速蔓延开来, 主流媒介构造的现实与受众现实形成强烈对立。广东移动的短信流量数据显示: 2 月8 日, 此类信息4000 万条; 9 日, 4100 万条: 10 日, 4500万条。同时, 广州一些网站上开始出现可怕的字眼: 禽流感、炭疽,甚至霍乱。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 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 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通过对事件的选择和重组, 新闻媒体为没有相关直接经验的受众创造了可得的有限视角。人们期待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主流媒体能给他们构建一个权威、真实的媒介现实, 但是没有实现。于是, 关于广州发生病毒入侵的信息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人际传播被逐步放大、扭曲, 形成了耸人听闻的流言。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的严重对立促发了广泛的社会混乱,广州许多家庭都卷入了对板蓝根、白醋、口罩的大规模抢购风潮, 整个城市趋于强烈的不稳定。

第二阶段: 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协商阶段。时间是2 月10日到2 月13 日。

随着疫情发展的严峻, 2 月10 日上午, 广州地方媒体《羊城晚报》顶住压力, 率先打破沉默, 在头版刊登新闻 广东发现非典型肺

炎病例!, 开启了有关非典的报道。随后, 《广州日报》和 《南方日报》也积极投入进来, 各大报纷纷大篇幅详细报道该事 件。一时间,有关新闻报道和分析铺天盖地。其中, 占据广州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三家报纸因其办报风格各不相同( 广州市民戏称《南方日报》是党人办报,《羊城晚报》是文人办报,《广州日报》是商人办报)), 面临广东非典型肺炎!风波引发的社会恐慌, 相关报道的新闻框架也有所不同。 1. 报纸新闻框架

通过对三家报纸报道内容的分析整理, 我们发现, 这一时期, 三家报纸的报道主题基本相同, 也就是说, 在新闻文本的高层选择上, 三者对事件意义的界定都旨在宣传 “非典” 的可预防性, 稳定民心。把上述主题进行结构分析, 报纸新闻框架的形式结构主要分为8 项。

1、主要事件: 由角色与行动组成, 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事件是 广东发现非典型肺炎! , 任何新闻报导这一过程, 即可归类为主要事件。

2、消息来源: 在任何新闻中, 消息来源是塑造框架的重要变量, 不同的记者往往会为了支撑自己的说法而寻找不同的消息来源。这里的消息来源指新闻中所引述的机构或人物。

3、结果: 由主要事件引起的非言语后果, 包括主要事件的结果或当事人对主要事件采取的行动。如立法加强疫情预警应变就可视为 非典!的直接后果。

4、景况: 对新闻事件情节状况的描述。305病例59例已治愈出院就是非典事件的描述。

5、口语反应: 事件当事人或客观第三者对该事件的评论、预测和反应。如定时熏醋防病。

6、预测: 记者本人或媒体组织对主要事件未来发展的判断。 7、评估: 新闻媒介对主要事件提出的评价如百姓知情天下太平 。 8、历史: 距离主要事件较远而与主要事件有间接关系的背景。 综合来看, 三家报纸均以党和政府的态度立场为报道基础。总体来看, 各报均以事件引起的后果( 行动反应) 和口语反应为主, 预测和评估次之, 这两方面的内容占到七成多。主要事件和景况不多, 可见各报都本着 稳定人心! 的原则, 更多地表现中央领导和广州市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 以期鼓舞人心; 对疫情具体景况避重就轻, 试图避免造成恐慌。同时, 三家报纸在既有新闻框架下选择消息来源, 《南方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 在新闻宣导政策上得风气之先, 消息来源的渠道比较多( 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 。从报道时机、报道量上看, 《羊城晚报》独占鳌头。它率先打破沉默, 报道 广州发现 非典型肺炎!, 把握了较好的报道时机。报道数量上, 共有头版新闻7 篇, 图片4 幅, 多于《广州日报》 的8 篇新闻, 《南方日报》的6 篇。报道具体内容上, 则是《南方日报》更显客观、大气。在非典型肺炎!病毒尚未查清楚之前, 《南方日报》着眼于报道后果、反应和事件景况, 没有贸然作出任何预测和评估, 仅以 非典型肺炎可预防!向受众传递信息; 相反, 《广州日报》却急于发表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莫

恐慌多数患者10天康复的报道, 虽着眼于稳定人心, 但从当时手机短信、网络流言肆虐的情况下看来, 却可能适得其反, 使受众怀疑媒体公信力, 进而怀疑主流媒体传递的信息。 2. 受众现实

2003 年2 月12 日, 针对广东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的疫情, 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进行快速抽样调查, 电话访问了广州12个市区的525位不同收入年龄和性别的市民,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七的人表示 知道广东部分地区发生非典型肺炎这件事, 他们获知这一信息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亲朋好友( 45. 7%) 、电视( 31. 3%) 、报纸( 13. 4%) 、互联网( 3. 2%) 等[ 1] 。也就是说,主流媒体投入到非典型肺炎的报道后, 受众有一半( 44. 7%)比例的信息都是从主流媒介上获知的。调查进一步把电视报纸和广播及国内正规新闻网站划分为官方渠道, 把亲朋好友、网络论坛等划分为非官方渠道, 调查了官方传播渠道所占比重和内容可信度比较。调查发现, 官方渠道所占比重为46. 7%, 内容可信度比例仅为39. 8%。这说明,新闻媒体的大规模介入, 以期形成全面准确权威的新闻框架, 但是传播学意义上混乱的结果, 已经是注定了。12 日下午, 刚刚经历 非典型肺炎! 危机的广州市民由于心理已极度脆弱, 在新的流言影响下, 再次卷入了大规模抢购大米和食盐的社会纷乱。事情就像有位医学专家说的那样: 这3 天的时间已经被传言占领, 政府尽管做得很不错, 毕竟在和病毒争夺控制公民意识走向和活动权的斗争中, 失去了3 天宝贵的时间!。受众对主流媒介构建的现实将信将疑, 双方处于协商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