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力(I-1)教学周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结力(I-1)教学周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7659e670b1c59eef8c7b448

学期周数 1-19 学 时 分 配 重庆大学教学周历表 2011 — 2012 学年 第 1 学期 土木工程 院(系) 土木工程 专业 09 年级 1-17 班 课程名称:结构力学(Ⅰ-1) 课 堂 教 学 课堂 合 计 教学 72 72 实验 课程设计 (上机) 课程作业 实习 周 次 第 2 周 第 3 周 第 4 周 第 6 周 内 容 (讲课、习题课、课堂讨论) (1)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 (2)2.1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体系;2.2几何组成分析的几个概念;2.4基本组成规则。 (3) 续2.4基本组成规则;2.5几何可变体系;2.6几何组成举例。 (4) 续2.6几何组成举例;2.7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第三章 静定梁和静定刚架的受力分析)3.1单跨静定梁。 (5) 续3.1单跨静定梁。 (6) 3.2多跨静定梁;3.3静定平面刚架。 (7) 续3.3静定平面刚架。 (8) (第四章 三铰拱的受力分析)4.1拱结构的形式和特性;4.2三铰拱的内力计算。 (9) 4.3三铰拱的压力线(简介)和合理拱;(第五章 静定桁架和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5.1桁架的特点和组成。 (10) 5.2静定平面桁架。 (11) 续5.2静定平面桁架;5.3三种梁式桁架的比较。 (12) 5.5静定组合结构;5.6静定结构的特性。 讲 授 时 数 6 本周作业 2-4 6 3-3b) 、f) ;4b) 、c) ;5;6a);7a) 、c);3-8b) 、c)、f);9 c) 6 3-10 b) 、f) 、h) 、m) 、o) 、q);4-3b);4;5;6 6 5-4b)、c);5c);6a)、c);7a);8a)、d); 9 a) 、c)、d) 1

第 7 周 第 8 周 第 9 周 第 10 周 第 11 周 第 12 周 第 13 周

(13) 习题课。 (14) (第六章 需功原理和结构的位移计算)6.1位移计算概述;6.2变形体系的虚功原理。 (15) 6.3结构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6.4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16) 6.5图乘法。 (17) 6.6,6.7静定结构由于支移、温变引起的位移计算。 (18) 6.8具有弹性支座的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6.9线弹性体系的互等定理。 (19) (第七章 力法)7.1超静定结构概述;7.2力法的基本原理。 (20) 续7.2力法的基本原理;7.3力法的基本体系选择及典型方程。 (21) 7.4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22) 7.5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时的内力。 (23) 7.6对称结构的简化计算。 (24) 7.8超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7.9超静定结构内力图的校核(简介);7.10超静定结构的特性。 (25) (第八章 位移法)8.1位移法的基本概念;8.2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 (26) 8.3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8.4位移法的基本结构及典型方程。 (27) 8.5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28) 续8.5;8.6用典型方程法计算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的内力;8.7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 (29) (第九章 渐近法)9.1概述;9.2力矩分配法的基本概念。 (30) 9.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连续梁和无侧移刚架。 6 6-3;4;5(1) 6 6-6;7;8;12;13;14;15;16(b);17;18 6 7-3;4(a);5(a) 、(b);6(d);7(a) 6 7-8(b);9(a); 10(b); 12(a)、(b);15;18(a)、(d) 、(e) 4 8-1;4; 4 8-5a)、b);6c)、f);7b)、c);8b)、c);9 4 9-3b);4c);5a)、f) 2

第 14 周 第 15 周 第 16 周 (31) 9.4无剪力分配法;9.5多层多跨刚架的近似计算法(简介)。 (32) (第十章 影响线) 10.1移动荷载及影响线概念;10.2用静力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4 9-7;8;10c)、d);11d)、f)、n) (33) 10.3用静力法作间接荷载作用下的影响线;10.4用静力法静定桁架的影响线。 (34) 续10.4;10.5用机动法作静定梁的影响线。 (35) 10.6利用影响线计算影响量值;10.7利用影响线确定移动荷载最不利位置。 (36) 10.10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弯矩(简介);10.11用机动法作连续梁的影响线(可不推导原理,只说明与静定梁的区别);10.12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4 10-5;6;9;11;12 4 10-15;16;17;19 说明:(1)可将习题课分解到各章节,每次10-20分钟。

(2)每周布置并批改一次作业。作业内容各任课老师可调整。

制表人 文国治 2011/9/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