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董秘的前世今生和攀枝末节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国董秘的前世今生和攀枝末节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77b3a5771fe910ef12df8ec

出两害取其轻的作法。如果有些问题是始终迈不开的坎,于是就有了很多公司在原来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选择推倒后重新再来。很多决策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和未来,作为董秘不能兼顾远近、审时度势,勇于直言,并向决策层提供周全的决策建议,这其中的周折,就是你的价值所在。

一个不敢直言的人,是不配作董秘的,董秘不是\甜蜜蜜\,没有专业和正直作基础的沟通协调是出卖和损害企业的行为。

第二、协助规范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在国家日益重视公司治理的今天,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可能你会说,财务核算、内部控制是财务系统的事,有财务总监在管呢,这不是越俎代庖吗?其实不是的,企业管理和控制是企业内部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可以完成,作为董秘必须介入甚至主持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工程中去,也在站在财务体系外冷眼观察公司的财务会计体系,置身事外,你可能比董事长、财务总监更能发现内部控制体系和财务体系中问题。

第三、主持公司相关法律瑕疵的解决。

以2007年为例,全年首发被否的55家中,有近20%的公司是因为与法律相关的问题而导致失败的。在很多的企业中,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中,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团队来把关公司的法律事务,可能最大配置是有兼职的法律专员,一般都依赖于公司聘请的法律顾问。再完善的内部法律事务管理体系,谁能保证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沿革中都能一清二白,有问题得理性面对。很多企业决策层都有天然回避和侥幸心理,作为董秘就应该更多理性、更多直言、更好的执行力。

第四、作好公司与财务、法律、投资和投权事务相关工作的协调人、联络官。 在公司处理和决策涉及财务、法务、投资、合作等事务中,大多事务不是董秘直接分管,各业务口都有专门的分管领导,作为董秘就需要更强的协调能力,调动和协调公司资源,合理有序地推动相关事情解决的进程。

在很多事务的处理过程中,董秘也可借事(势)就逐渐可以培育和树立起内部的威信,虽然董秘不作为经营层,而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指导,对董事会负责,但在内部流程中,董秘其实要充当董事长、总经理与各业务副总之间的统筹者。

在很多的财务、法律事务处置中,需要诸如审计机构、法律顾问、甚至保荐机构参与介入,董秘也需要充当内外机构的衔接人,消除各中介机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带来的矛盾和冲突,消除中介机构与公司内部的意见冲突。

第五、主导和推动上市申报工作。作为上市申报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发行上市的申报工作是董秘最核心、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也是作为董秘核心价值的体现。

在人们的眼中,董秘工作能力、工作成效最直接的试金石。董秘能为企业做什么?有序推进发行上市申报工作,就是你的核心工作!

请记住,企业今天正在走的路,就成为企业明天的沿革;今天发展和经营过程中的瑕疵,就是明天谋求上市和未来更大发展中的拦路虎。

一个合格的董秘,不论在上市前、上市后的核心工作就是在消除过去瑕疵的同时,防止今天企业的行为成为明天需要解决的新的瑕疵,并经得起未来发展的检验。也许你会说,你说的这些事不是董事会、董事长考虑的事吗?说的是对的,但在具体的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决策机构更多考虑的是发展和机会,规范和未来监管趋势就需要你这个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士去考虑,及时提醒并组织解决。

第二章董秘是个危险活儿

作看似风光无限的董秘是个金领职业,但风光背后隐藏着很高的职业风险。为企业“窗口”、“新闻官”、“发言人”这些众多的角色定位,里面蕴藏风险就够“喝一壶”的(还有一壶是公司内部的风险),最近“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董秘对媒体问讯回应一句“子需乌有”就引起后来的口诛笔伐,并因此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

很多时候面对市场的质询时,如果以外交式的顾左右而言他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了。在网络交流中,你还可以“以公司公告信息为准或请关注公司近期的公告内容”等词令进行回避,虽答非所问所也无处指责,但大量的现场交流场合中这类外交辞令可能引来更多的刨根问底。

话已至此,顺便聊聊行业分析师(以后专门章节交流),真佩服很多的行业研究员、分析师,你分析得真细,可比很多公司的管理层研究得到位多了。从不同角度(包括臆想的视角)都进行了假设,并进行了各种盈利预测,五体投地啊,从APS到EPS精确到了小数点两位,作为公司一员,自己都无法得出这么精确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各种结论。

言归正传,从上回的董秘新闻发言人角色说起。出言不慎,即“病从口入”,或招致严厉

的行政处罚。在股东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国家大力引导,倡导资本市场相关的纠纷更多走向民事诉讼手段处置的今天,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的若干规定》及《行政处罚决定》的等规定,行政处罚即构成直接威胁。

第五章一个普通老百姓眼中的中国资本市场之前世今生

从第六章开始,准备分享一些“董秘个人修炼”的相关内容,包括董秘知识结构构成、董秘从业者来源分析、如何选择目标企业、如何提升岗位话语权、一些经历过的PE\\IPO经历和重大资产重组等内容。

在详细这些内容前,想以一个中国最大众的眼光来回顾一下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因为后面部分内容与这些基础背景相关,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参与上市公司运作的朋友更趋于年轻化,离那段岁月也越来越远,那段历史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编年体”化,缺少一些鲜活的体验,因此借这个机会从一个见证对那段历程的大众的眼光进行回顾。本人没有能力,也无意编写中国资本市场的“编年史”、“大事记”,只想与你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股市。

不管你处于何种的企业环境、何种教育背境,要与中国的资本市场打交道,规划成为上市公司董秘家族的一员,你的第一个准备就是熟悉你即将开始征程的行业的前世今生。本章试着复原一下90年代初中国资本市场“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的“企业上市现形记”,你就知道中国资本市场曾经走过的路,走过的那些或激情、或喧嚣、或世俗、或伟大的探索历程。

中国的上市发行审核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地方政府推荐制、券商通道制和现行的保荐制。

三个阶段的大致意思如下:

1、 推荐制是由地方政府履行实际审核职能并推荐(国家文件里可没这么说),证监会

的审核更多的是发现问题并督促改正问题,一般地方政府推荐了基本上定了; 2、 通道制是由证监会负责审核,对有承销资格的券商核定通道(当时通道费可值不少

钱,一个IPO通道,即承销机构愿意给你企业报申报材料,1000万至1500之间),以限制股票发行规模和数量;

3、 保荐制就不多说了,目前正是该审核体制,是由具有保荐资格的保荐机构对拟发行

股票并上市的公司进行核实、保荐并承担保荐责任(很有意思的是,要求保荐机构

对其他中介,如会计师、律师出具的文件有审核义务,不知道这一规定的法理从哪里来的?),将各中介机构的责任和风险加大,以优选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 始于80年代中期的早期资本市场,是一段浓墨重彩的历史。1984年,飞乐音响首任董事长——秦其斌懵懵懂懂地带领飞乐音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轰动国内外。1986年9月,飞乐音响(600651)实现了柜台交易流通。当年11月,邓小平把一张飞乐音响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纽约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用这样一种象征方式,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上证指数于当年首次发布,基点100点,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八只股票,为大名鼎鼎的“老八股”,它们是:上海申华电工联合公司、上海豫园旅游商会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凤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爱使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八股是一种历史遗产,也是利用或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来推进我国产权改革的破冰之作。它的历史意义还在于:不仅影响了中国股市早期的试点和后来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八股的前世今生,既翻开了当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新页,又预示了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中国股市,可以说是30年改革开放中最为抢眼的成果之一,那些存留在人们记忆的激情年代,整夜排队买股票、用麻袋装股票交易凭据、从纸质股票到今天的电子交易,从老八股到上千家企业上市,股市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主要是政策引导的大势所趋,是国企作为支持性经济力量的体现,也是企业领头人顺势而为的大智慧,当然其中也有董秘等一大批专业人士在幕后的默默贡献。主板市场中上市较早的上市公司董秘,主要来源渠道就是内部转岗,学习提升。

80年代中期到95年之前,中国的股份制试点工作都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刚刚萌芽的资本市场,在沿海城市如上海、改革前沿地深圳、一直勇于尝新的四川这三个区域较为活跃。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政策引导下,这些区域内的企业参与度比较高,企业定向发行或者募集设立,在地方体制改革委员会(现在“体改委”不在了,这个体制内还是有很多牛人)和省级人民银行批准下,广泛发行“法人股”、“个人股”,同时还有“超比例、越范围”发行内部职工股(这个玩意后来成了很多改制较早企业上市不得的体制之殇)。

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环境和必要的“中国特色”,初期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都分为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上市后就称为“社会公众股”),还有部分外资股。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