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府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做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国外政府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做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7b2ca73f12d2af90242e6cf

国外政府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做法

及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顾强 徐鑫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制造业强国纷纷将其作为重要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重大战略。发达工业国家政府通过制造业服务化有关政策推动,实现了制造业的转型和提升,巩固和强化了世界制造业强国地位,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及发展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企业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为最终目标,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动态过程。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产品+服务”。制造业服务化要求制造业企业将服务作为重要的产出,更大程度上以客户为导向,将服务理念贯穿整个产业链,在深层次上改变制造业运营模式。制造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以产品的加工、制造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加快向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的方向转变。

当前,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跨国公司加速战略转型。国际上一些大型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向服务渗透和转型,通过制造服务的融合创新、流程再造等,实现差异化竞争,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竞争,领先的跨国企业

率先开始了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导向的转型。通用电气年度报告数据显示,近几年服务业收入已经占公司总收入的2/3以上;以生产计算机而闻名IBM现在却是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领先企业,目前服务占IBM收入的比重已经从199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60%(包括技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

二是业务形态和商务模式日趋成熟。随着制造业逐步成熟,企业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本身,研发设计、物流配送、产品营销、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根据剑桥大学对全球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库(OSIRIS)中排名前50为的制造业企业所做的一项调查,产品设计和开发、系统和解决方案、维护支持、零售和分销等四类是所调查的企业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类型,提供这几类服务的公司比例均高于10%。

三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务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据德勤公司研究报告《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表明,在受访的80家制造业公司中,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超过25%;有19%的制造业公司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调查公司Andy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仅次于美国52%,马来西亚是45%、荷兰是40%、比利时是37%,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

表 全球制造业中服务业务所占比例

全球工业 航空和国防 汽车制造 电子信息产业 生物和医药设备

在全部销售中服务业务所占份额 平均值 47% 37% 19% 21% 最高的10%企业 超过50% 超过50% 超过50% 超过50% 所有制造公司 26% 超过50% 资料来源:德勤公司研究报告

二、发达国家政府支持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美国政府制造业服务化支持政策及措施

美国学者和研究机构将制造业服务化定义为以产品为导向的服务类型,主要由传统产品制造商所提供,并将产品视为提供服务或功能的工具或平台,其具备市场销售性,同时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从2002年开始,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把针对服务工程的ESS(exploratory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the service sectors)项目作为重点,形成较为完整的政策框架。

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由美国环保署委托泰勒斯研究所(Tellus Institute)执行产品服务化的研究分析,至今仍持续进行,主要目的是借助实证资料弥补文献研究内容的不足。美国环保署也资助在硅谷开展了区域性的实验研究计划,其主要成果是发展了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持网络,包括与企业共同编撰工具手册及订价法,出版各年份产业报告等。

市场秩序与环境方面,由政府出面建立营运模式共创与知识交流的平台,用以向企业推广其研究的制造业服务化运作模式。环保署挑选了“化学品管理服务”作为推广对象,联合许多大型化学品制造商,进行了包括相关制度建立、案例分析、实际参与执行等在内的一系列实验性经营活动。

(二)日本政府制造业服务化支持政策及措施

日本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套整合了“产品”及“服务”,提供具备销售市场,并创造附加价值来满足顾客需求的系统,使用回收物质制造产品的商业模式。

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日本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

力资源开发培养体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为制造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专业人才。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日本全面开展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通过确立专业人才能力开发和客观评价的体系来引导培训教育工作,并从世界各国引进制造业服务化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人才流动。

市场秩序与环境方面,日本政府积极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制订相关技术标准,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定了25种与企业相关的认证体系,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制造服务业市场的管理。除此之外,日本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在信息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政府主持制订了《IT基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运作。

(三)欧盟制造业服务化支持政策及措施

欧盟各国认为制造业服务化是包括产品、服务、基础建设等共同开发的系统,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能够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且较比传统商业模式具有更好的环境生态效益。欧盟正在积极制定政策,计划将自身的制造业打造成为以复杂产品系统概念为基

础,并发展“高附加价值欧洲制造”、“知识为基础的工厂”。基于这样的政策基调,欧盟相关机构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人才培养与研究方面,先后出台制定了FP5-FP7计划,其中FP5提出“延伸性产品”的基本概念,成为后续研究计划的基础。这些计划一脉相承,层层推进,从理论方面支撑起制造业服务化的推进工作,并研究拟定了“制造业2020规划”。建立知识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