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贝多芬热情作品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abf3eb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b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热情》OP57 第一乐章

作曲家生平简介

贝多芬(Ludwig-van Beethoven,1770-1872)

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大约到1802年,这一时期是他吸收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传统时期。此时的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第一交响曲和三首最早的钢琴奏鸣曲。第二个时期是创作的成熟时期。作品主要有另外七部交响曲、歌剧《费德里奥》以及钢琴奏鸣曲《热情》等,充分显现了他的英雄性格。晚期,由于遭受各种困苦,他的作品很少,主要有第九交响曲,以及越来越抽象的后期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音乐逐渐走向自省,充满对世界哲理性的沉思。

他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斗争和希望,因而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新约全书”。

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OP57 第一乐章 此乐章为奏鸣曲式结构 其简单图示如下:

呈示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16 17—34 35—50 51—65 f f - bA bA bA

展开部

(可分为三个段落) 导入部 中心部 先现段

66—78 79—122 123—135

ba e –c-bE-bA-bD bD-f

再现部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

136—150 151—174 175—189 190—204 f F F - f f

尾 声

(可分为四个段落)

第一段落 第二段落 第三段落 第四段落 204—210 211—217 218—238 239—262 f - bD bD- C大 -f f f

此乐章结构为奏鸣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另外还有尾声。

一、 呈示部(1-65)

可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共65小节。 1、主部—(1—16)

主部是4个乐句的开放性乐段,建立在f小调上,停留在属和声的背景上。主部由四个动机组成。动机a(1—2)小节,这是分解和弦向上冲的动机,具有高度紧张感,潜在发展可能的动机。主要是在低音区,两手相隔八度的齐奏形式弹奏出的分解式的三和弦形式。动机b(3—4)小节,运用了颤音的动机,表达了“犹豫”的思想感情,似乎有一些疑问,也包含着期待。动机c(第十小节的左手旋律)安静的动机,这一动机加深了第二动机的犹豫疑问,非常类似《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里“命运敲门”的主题动机。动机d(14)小节,右手的华彩。主部16小节落在D开放性和声上,以半终止为结束的手法,四个动机使得这个主部主题本身蕴含着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内在张力,预示着后面会对其有所发展,也体现了贝多芬所特有的动机式的主题发展。

2、连接部—(17—34)

作为主部和副部间的桥梁,为副部的出现做了调性准备。可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17—24)这是一个转调性的乐句。 17小节动机a1,柱式和弦向上冲的动机是主部主题动机a的发展,23小节由f小调转入了降A大调,左手的三连音是主部命运动机c的发展,预示了副部三连音的织体,并停留在降A大调的属和弦上以引入副部。 第二段落(25—34)为副部做了准备,力度变化并不大,基本上是p或pp的力度。左手采用三连音的织体代表“命运”的音型,形成一定的紧张气氛,并为副部引入了降E做持续的低音。

3、副部—(35—50)

这是一个乐段结构,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35—40),调性转入到了降A大调上,节奏类似主部主题,采用主部主题第一动机附点节奏,采用八度重叠的技法,旋律优美和谐,庄重明朗,宁静安详,音乐形象显得坚定而自信,给人以对现实美好的愿望充满信心与力量的感受,表现出对光明的向往。第二乐句(41-50),为副部的转折,42小节采用意外的和声进行打破原来歌唱性的主题,与前面的抒情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戏剧性,调性上转入降a小调。42小节开始,出现了突强的力度,似乎是一种惊呼的情绪,44小节运用了b1颤音的动机,47小节开始音乐从键盘的高音区逐渐半音下行,剧烈的震荡开始。副部的结束也是开放性的。

4 、结束部—(51—65)

这是一个乐段结构,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51—54),第二乐句(55—65)。调性降a小调,主题材料是副部中的转折的展开,有副部主题动机的影子。此结束部是对主部主题的强烈情感的强调,将主部的第三动机做了相当大的展开。似乎这个结束部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结束,而是通过力度的强烈对比,孕育着新的发展,新的事物。整个呈示部没有做反复,而是直接导入展开部,具有了一定的展开性,直接导致了音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 、展开部 (66-135)

它是矛盾冲突的主战场,是呈示部主题的冲突与发展。这一呈示部分为四个段落,即三个层次:导入,中心,再现准备。

导入部(66—78),这是一个转调性的乐句,是整个展开部的续奏,第65小节结束部的结束和弦是两个降A音,相隔六个八度之远,力度为pp。在展开部还用等音的转调手法即(降A= 升G),来转入E大调,材料上看是主部材料发展而成,主题动机是主部主题a和b的发展,最后停在E调属和弦的半终止上。这似乎是意味着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

中心部(79—122)中心部可分为三个段落。 一是运用主部主题展开段(79—92)

这是展开部矛盾冲突的中心部分,运用主部主题材料第一个动机a发展而成。此时E大调变成了e小调,力度p变为f。在16分6连音及5连音的伴奏下,旋律动机在高音部

与低音部做戏剧性的发展变化,左右手交替的16分音符琶音和旋律分别上下行,形成了此起彼伏、上下交错的音型。调性布局是e—c—降E-降A,最后停留在降D大调的属和声上。

二是运用连接部材料的发展段(93—109)

织体采用持续的三连音低音,为将要在降D大调出现的副部做准备。结尾比呈示部扩大了一些。从105—109小节,应用了对位手法,没有半音,几乎全用自然音。体现出贝多芬用对位织体的写法来保持三连音和属音(降A)音的持续。 三是运用副部主题材料发展段(110—122)

分别为3个乐句,即110—113小节,114—117小节,118—122小节。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副部主题进行展开。织体上为分解和弦震音,调性多次转换,并采用等音的转调方式,为副部主题逐渐变形,为下一段落做好铺垫。 先现段(123—135)

开始进入音乐的高潮点。主题动机一是主部华彩动机d的发展,二是主部三连音“命运”动机c的发展。调性为降D大调,建立在导七和弦上,最后出现f小调的属音。从低音看第123—124小节是每2拍移高一次,第125小节是每一拍移高一次,步伐逐步加快,情绪逐渐推向高潮。从126—130小节线条在下降,节奏重音加快。第126—129小节都是每半拍来一个强音,直到130小节“命运动机”以ff的力度进入。在高低音区中上下交替出现,似乎发出了胜利的呼喊。当“命运动机”最后一次出现时,末音落在了第134小节的C音上,而134小节的力度为p,力度上有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产生了不平衡性,意味着随着pp的到来,似乎有新的东西产生,三连音引入了再现部。

三 、再现部(136—204) 1、主部再现(136—151)

用八度加强的手法,调性建立在f小调上,分别为四个乐句:136—139小节,140—143小节,144—148小节,149—151小节。这四个乐句与呈示部的主部大致相同,只是力度为p,增强到了f。主部再现保持了三连音的进行,具有明显的动力性再现特征。 2、连接再现(152—174)

大调色彩,情绪迸发,。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52—163)主题动机是主部主题动机a的发展,调性建立在F大调上,结束在F大调的属音上。第二乐段(164—174)主题动机为主部主题“命运”动机c的发展,为副部的出现做了准备。 3、副部再现(17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