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dd1f066c85ec3a87c2c5fd

较接近,其年代大体相当,距今约7000 年左右。文化性质应归于长江下游地区原始文化系统。

晚于繁昌缪墩的遗存,有以芜湖蒋公山、莲塘,宣州孙埠 下层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以繁昌洞山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以及以马鞍山七庙田,郎溪欧墩,泾县四古墩、丁家塌、瑶庄等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三类遗存的时代分别相当于北阴阳营期、崧泽和良渚阶段。文化内涵与宁镇地区相近,但相互之间缺环较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新安江上游地区的遗址,主要有歙县新洲、桐子山、下冯塘等。陶器多夹砂红陶,褐陶和泥质灰陶次之。器形有鼎、豆、釜、壶、钵、罐、鬹等,其中以广肩垂腹壶和罐最具特征。石器有斧、铲、锌、凿、网坠、半月形刀、柳叶形和三角形散等。该地区原始文化含有崧泽、良渚文化的因素,时代当与之大体相当,其地方特色也比较明显,文化性质尚待确定。另外,在黄山区蒋家山、龙王井,青阳中平等遗址,还发现了双肩石刀、马鞍形石刀,与江西山背文化相似,说明该区原始文化与长江中游地区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夏商周时期,境内曾发生过“桀奔南巢”、“征人方”、“淮夷兴邦”和吴越楚争夺江淮等重要历史事件。建国以来,有关这一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有寿县斗鸡台、含山大城墩、屯溪西周墓、南陵千峰山土墩墓、舒城九里墩春秋墓、寿县蔡侯墓,以及肥西、阜南、颖上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吴越楚蔡青铜器和群舒青铜器等。这些发现,

9

对研究安徽境内夏商周时期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近十年来,这一时期的考古又取得了新的收获。

1989 年,发掘了枞阳汤家墩遗址。遗址时代为商末至西周。出土遗物主要有石器、铜器和陶器。陶器以黑衣夹砂陶为主,并有少量的印纹硬陶共存。纹饰有绳纹、菱形绳纹、附加堆纹,尤其菱形绳纹最多,颇具地方特色。陶器有锥足鬲、袋足鬲、鼎、甗、斝、罐、篮、碗、豆、盆等。铜器有臿、锛、镰、斧、镞、刀等。在西周文化层中还发现陶范和坩埚残片,陶范上的器形与出土的铜质生产工具雷同,表明当地曾有铸铜作坊。该遗址的文化面貌与江淮中部周文化相近,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怀宁跑马墩遗址于1992 年发掘,出土陶器、石器、铜器和骨器等一批遗物。陶器为大宗,主要有鼎、鬲、罐、盂、豆、钵、壶、缸、盘、碗、甗、纺轮、陶拍等。遗址分两期,早期以夹砂黑皮陶居多,流行锥足盆形鼎,多甗;晚期以夹砂红陶为主,平足高多见,足上饰绳纹。其时代早期为商周之际,晚期为西周早期。该遗址出土的锥足鼎、带流三足盉、附环耳罐、圈足罐等,与潜山薛家岗商周文化一致,具有皖西南土著文化的特点。

六安东城都是一处重要的古城址。该城址现保留南、北、西三面城垣,南北长310 米,东西宽220 米,城垣高9 米,过去关于该城址的年代一直不清。1997 年,通过对该城址的解剖,发现城内堆积

10

除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堆积外,主要为西周时期。其城垣的构筑年代应定为西周。该城年代的确定,为探讨六国的地望提供了线索。

继皖南古铜矿发现之后,近年来在皖南南陵围绕古铜矿、古城址和土墩墓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收获。1989 年至1991 年,在南陵重点发掘了江木冲、刘家井、西边冲等3 处炼铜遗址。发现炼铜炉及残迹15座、残房基4 座,出土一批重要的冶铜遗物和生活器皿。在江木冲发现的3 座炼铜炉比较重要,尤其是冰铜锭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了采冶硫化铜矿技术,大大提前了中国冶炼硫化铜矿的历史。据江木冲炉C -14标本年代测定,其跟钜今2755 士115 年,树轮校正年代为2815 士115 年,属于西周晚期。刘家井、西边冲两遗址的年代略晚,约为春秋时期。

1997 年,运用遥感技术对南陵牯牛山遗址进行了探查,并结合考古钻探和局部试掘,确认其为西周时期的古城址。该城址属水城,外围由古水道即护城河环绕,南北长900 米,东西宽750 米,总面积70万平方米。城内北半部有五个台地,其间以水道隔开,相互独立,水道均与外围护城河相通。钻探表明,城内台地文化层含灰坑、灰层及红烧土较多.并有夯土遗迹,属于重要生活区。城内南半部地势平坦,文化层较浅,包含物少,应为生产活动区。城内出土遗物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和石器,其文化面貌与宁镇地区湖熟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牯牛山古城址的建造方式与江苏淹城类似,带有南方特色。

11

南陵是皖南土墩墓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1996 年至1998 年,应用遥感技术对该县境内的土墩墓进行了初步调查。土墩墓主要沿漳河及支流分布,计发现千峰山、吴家大山、九龙凸、戴家汇等土墩墓群23 处,确认现存土墩墓3019 座。这项研究工作,对总体上了解南陵境内土墩墓的分布、数量及特点,有着积极的意义。南陵境内发现的古城址、铜矿遗址和土墩墓群十分重要,三者之间的年代和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内在关系紧密。这一现象决非偶然,它表明西周至春秋时期,南陵曾是皖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巾心,对研究吴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和青铜器,各地均有发现。1992 年,在六安金陂塘发现3 座西周晚期墓葬。其中1 号墓规模较大.为甲字形竖穴土坑墓,连墓道总长23.4 米,宽8 米,深8 . 5 米。出土器物较少,计有黑衣陶罐26 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1989 年,在六安走马岗发现一座春秋中期墓葬,出土铜器有尊、盘、鬲形盉、勺、盖、柄等,另有原始瓷碗和印纹硬陶碗。其中鬲形盉,与舒城凤凰嘴、怀宁人形河等地出土的相同。 1994 年3 月,桐城长岗出土一批春秋时期的铜器,有尊、鼎、矛、锛等。这些墓葬及铜器的发现,为研究群舒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资料。

铜陵是青铜器发现较多的地区。近年来,在境内的金口岭 、谢垅、董店、西湖等地点集中出土4 批春秋中晚期青铜器,多为墓葬出土。器形主要有鼎、牺鼎、甗、盉、甬钟、矛、戈、剑、镞、车軎等。这些青铜器,除有吴越文化的越式鼎、无首剑等外,还有群舒铜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