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dd1f066c85ec3a87c2c5fd

器中常见的牺鼎、弦鼎和带流鬲形盉等,表明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与群舒文化有较多的交流关系。

1995 年,青阳龙岗发现2 座春秋晚期墓。其中l 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内置有一椁一棺,并有陪葬棺和边箱各1 个。其主棺系用整段圆木剖制而成的独木棺,比较特殊。出土随葬品有铜器、陶器和竹木漆器等,吴越文化特征比较明显。该墓还出土2 件铜鼎,与楚式鼎雷同,风格一致,为研究吴楚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实物例证。

战国时期,安徽全境渐为楚属.因而考古发现的各种遗址、遗迹、墓葬和遗物特征多具楚文化色彩。战国初年,公元前473 年越国灭吴,一度称雄江淮。但为时不久,楚国重返淮河流域,于公元前447 年灭蔡,公元前333 年灭越,扩地泗上、远至江南,形成了势力强大、版图空前的南方大国。

考古发现的战国遗址与遗迹主要有以寿县寿春城为代表的一批古城址,南陵至铜陵一带发现的战国秦汉古矿冶遗址,还有寿县、贵池等县市发现的楚金币、铜器窖藏,肥西、固镇、巢湖、广德、临泉

13

等20 多个市县发现的楚贝币窖藏等。战国墓葬群的发现以寿县、长丰、六安最多,分布最为集中,发掘的材料也最多。其他在宣州、潜山、舒城、淮南、蚌埠、凤阳、枞阳、安庆等地也有一些发现,多属于小型的楚墓、越墓。在重要遗物的发现方面,寿县出土过“大焤”铜牛、“鄂君启金节”,凤台出土过“大焤”铜量,繁昌出土过楚贝币钱范,巢湖出土过楚砝码, 寿县、六安、阜南等地发现过为数多少不一的楚金币,阜阳市所属各县市还出土过不少战国有铭兵器,淮南、合肥、蚌埠等许多地方出土过楚五山镜、四山镜以及其他式样的铜镜等。

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东移。公元前278 年楚都迁陈;考烈王十年(前253 年)又徙钜阳(今安徽太和县境内);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 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郑”(《 史记· 楚世家》 ),直到秦灭楚国,寿春一直是楚晚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关于寿春城的地望,古今皆以为在寿县。但其具体位置的确定,却是20 世纪80 年代才获得的科学结论。80 年代初,安徽省文物考古部门采取实地调查和遥感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钻探和发掘验证,确定了楚寿春城位于寿县城关镇东门外和东南方一带。城廓西垣从今城南门向南经马家圩、小岗至范河村南250 米处;城廓南垣从范河村南向东经葛小圩、小刘家圩至顾家寨一带;北垣和东垣因水患破坏,北部至柏家台一带。该城南北长约6 . 2 公里,东西宽约4 . 25 公里,总面积26 . 3 平方公里。城外有护城河和天然河道,还有分布密集的陶瓷井,城内有城壕、纵横有序的水道。宫

14

殿建筑区、墓葬区、城区布局呈中轴线对称。在柏家台南发现了一座大型建筑遗址,总面积达3000 多平方米。已挖掘的部分表明:该建筑建在一个大型夯土台基上,基址面阔53 . 3 米,进深42 米,每间面阔5 米多。外围安放大型石柱础,附有一排小石柱础和两排槽形砖,地面铺设素面地砖,还发现大量凤云纹、树纹、云纹、四叶纹瓦当等,推测此为楚宫殿建筑的一部分。

江淮之间的楚墓,据不完全统计已发掘了200 多座。其中仅有几座战国早期墓,绝大多数为中晚期墓葬。六安市城西2 号墓是一座早期楚墓,长方形竖穴土坑,东端有墓道,重椁重棺。椁室内分棺室、头箱、足箱和左右边箱。主棺置于椁室中间,在右边箱和足箱中各放一具陪葬棺。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竹木器、玉器和皮甲片等。椁周填青膏泥,棺作悬底,具有典型的楚墓特征。

战国中期的墓葬,在六安市城北窑厂发掘了40 多座。均为土坑竖穴,无墓道。椁周多填青膏泥,少数墓积沙积石,葬具有单棺、一椁一棺或一椁重棺。随葬品多见仿铜陶礼器,青铜礼器少见。较典型的墓葬是1991 年在城北窑I 一发现的一座中期楚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墓长6 . 4 米,宽5 米.一椁重棺。椁室分成棺室、头箱、足箱、边箱四部分。随葬品分置于各隔箱内:头箱放铜礼器、仿铜陶礼器;边箱放兵器、车马器;足箱放衣物丝织品,计110 多件。

15

在寿县至长丰一带,有3 处分布密集的战国晚期墓葬区:第一处是寿县寿西湖至双桥一线,为战国中型墓葬区;第二处是寿县八公山之南、肥水之北,为战国小型墓葬区;第三处是距寿县城30 多里的长丰杨庙、朱集一带,为战国大型墓葬区。《越绝书》 记载的“寿春城东凫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即指此处。30 年代曾两次被盗掘的长丰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和1977 年至1982 年发掘的长丰杨公11座楚墓,均是在此范围内的楚王室贵族墓。

李三孤堆楚王墓是迄今唯一可以确定的楚王之墓,也有学者认为是考烈王后、李园之妹的墓葬。此墓东西长41 . 2 米,南北宽40 . 2 米,东端有一条22 米长的斜坡墓道,坑口下每壁设9 级台阶,总深度约15 米。因被盗掘,椁室布局不清楚,估计有多重棺椁,出土各类文物4000 多件。铜器上铸造或镌刻许多铭文,有“铸客”鼎(即楚大鼎)、“王后”鼎、“集脰”鼎、“王后”镐、“太子”鼎等等,为研究墓主身分及铜器铸造年代提供了文字依据。

在长丰杨公发掘的11 座楚墓均为中型墓葬,其共同特点是地面上原都有高大封土堆,墓坑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中多为木椁,极少有石椁。坑口以下均以台阶的形式逐层内收,一般有2 至5 个不等,台阶以下,斜收至底。多数墓在后壁设二层台,墓道分斜坡与阶梯式两种。大木椁内用纵横隔梁分成3 至5 室,椁室四周普遍填青膏泥:常见两墓并列的现象,此特点与淮阳地区的楚墓相同。随葬品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盒、钫、罐、簠等,铜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