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概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社会概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8ff878d83d049649b6658f3

德而成为异类;低下阶层人士往往被视为由于自身行为而沦为穷人的一部分。

?

因此,贫穷文化论认为应该在这部分人内部对某些群体施加影响。

2、社会达尔文主义

? ?

代表人物凯茨(Katz)

该理论运用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原理揭示贫穷现象,强调贫困源于个人

而非社会,认为贫困与个人自身有关且多源于懒惰,贫困人士也往往被称为依赖者。

?

因此,治疗贫穷就应该激励贫穷人士,使他们对自己负责。

3、社会结构论

?

该理论认为,影响这个社会或由于社会的短缺和困难而出现的需要可称为

社会引发的需要(Societally caused needs),这种需要有时可视为一种剥夺,并在物质资源、精神或情感、认知、人际、机会、人权、生理等方面得以体现。

?

将贫穷的主因归结为社会外在因素,主张改变社会既有结构,以消除贫困。

4、人环两因论

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的专门术语,认为:

?

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人的困境可能源于个人,也可

能源于环境。因此贫困可以从个人和环境两个视角予以剖析

? ?

结语:

满足需要和舒缓贫穷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其介入办法与我们如何界定需要不足或贫穷以及如何看待其成因有关。因此,改变环境、改变个人、治疗性对策、舒缓性对策和预防性对策都是社会工作在这方面的着眼点。

第二讲 社会工作的演进

引言

引言(1) 汤恩比馆(Toynbee Hall)的故事 1、巴尼特(Barnett )是东伦敦教区牧师,由于该地区是伦敦最贫困教区之一,有许多失业者、患病者及住在污秽拥挤住宅力里的人。巴氏发动当时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该地服务贫民,与贫民共处,以便实际了解贫民的生活情形,研究对策。

2、当时,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汤恩比(Toynbee),与巴氏志同道合,与贫民共同生活,为贫民服务,但不幸因肺病去世,年仅30岁。

3、巴氏为纪念亡友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号召知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汤恩比遗志,在伦敦东区的贫民区建立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取名为“汤恩比馆”(Toynbee Hall),这也就是第一个睦邻组织。

贫困的个人原因:能力缺乏、行动不足、无准备、不守规矩。 贫困的环境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

引言(2)

?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的发展历程。把

握其历史演进,时理解其现状和领悟其发展态势的基础

?本讲概要

(1)社会工作的起源情况 (2)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专业化 (3)社会工作的展望

讲座一 社会工作的起源

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160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Poor Law ,俗称旧济贫法,这部法也被带入后来的美国),后经修订称为新济贫法,这部法一直到1948年才被废除。新旧济贫法历时3.5个世纪。17世纪开始,在济贫法精神引导下,英国建立了大量的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workhouse,中英字典解释为两个含义——囚犯工厂;贫民习艺所)等。但是,济贫法也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接受济贫者不仅受到了许多限制,还被剥夺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这是对贫困者在政治上的一种惩罚。

英国济贫法是欧洲新教伦理的法律化。新教伦理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贫困等于不良”,贫困是穷人自己造成的,人们应该对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它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贫困的原因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道德的,政府本身无法改变或消除。

1、内容:

?政府参与和社会救助责任——征收济贫税、建立制度、专门人员。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为所在地居民充实救济经费;每教区设立检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救助机构的设立——济贫收容所、贫民习艺所。对于无家可归者及行乞游荡的无业游民,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贫民习艺所则是供男女儿童习艺。

?院内与院外的救济形式——机构救济与家庭式补助。人民有救济其贫困家人或亲属的

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由教区救助。

?有条件救助与以工作换取救济——助人自助。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即帮助他人自己获取继续生活的能力。

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具体规定: (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贫税

(2)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3)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民需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 (5)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有教区救济;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

(6)把贫民分为三类:体力健全者需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不能工作者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伊丽莎白济贫法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事业的方式。

2、《济贫法》对社会工作的意义

?政府参与——政府负担起社会救助的责任。教区须为梭子地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

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些原则表明政府真正接受了对无力自供者的救济义务。

?从立法角度确认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实施的院外救济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

?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二、德国的政府济贫

? ?

1788,汉堡(Hamburg)制

1852年,爱尔伯福(Elberfeld)制

1、两者的比较如下: 实施方法 不同点 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处理 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 制度设置 监 察员 个人申请、赈济员家庭调查后才予以补助,补 救济方法 助人自助 助后每两周前往调查一次 救济采用法定的最低标准以免依赖心理 对失业者:介绍工作 贫困儿童:职业学校习艺 内容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 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 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 工作机构:组织严密、手法灵活; 赈济员由地方人士担任,节省费用,熟悉业务, 评价 实施13年,效果好; 照顾较周到 后因市民剧烈增加而衰预防与补救并重 微。 后因赈济员所需处理个案增加而衰微 ? ? ?

1788,汉堡市采用的救济制度

该市设立一个中央办事处,综合处理全市的救济事业 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overseer)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 赈济员办理贫困预防工作 全市分564段,每段设立一个赈济员 设立中央赈济委员会 汉堡制 爱尔伯福制 一人、赈济员(almoner)若干;

? ? ? ?

救济方法――助人自助; 对失业者:介绍工作 贫困儿童:职业学校习艺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