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2课时)教案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096e04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设计思路】

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二是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地表形态 风力、流水、 外力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冰川、海浪等 背斜 表现 形式

地岩变褶皱 地 壳浆质质风侵搬沉向斜 固运活作 构化蚀运积结断层 动动用造作作作作 成用用用用岩【教学目标】 作图1 1.学生能够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用“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应该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分析。 1、复习重点:

结合地理现象分析“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

2、复习难点:

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投影展示近年来江苏高考题中有关“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内容和题目。 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学生活动 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 ①朗读考试要点;②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 设计意图 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会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有的放矢的能力。 考向 分析 学习 目标 展示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 考点诠释1: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复习要从认识地壳变动入手,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掌握实例加深理解是关键。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读图:

图1

探究活动1:比较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及其相互联系,完成表1 教学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2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 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内、外力作用内容,完成表1。 利用表1将“影响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表1:内、外力作用比较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 热能 表现形式 作用的结果 、 、 使地表高低起伏 、 、 、 、 重力、化学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 能 削低高山,填平盆地,地表趋平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复习除了对比它们的区别外,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为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虽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看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比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冲积平原,其形成原因充分说明了内外力的互相作用:内力作用使地壳不断下降,而外力作用(泥沙的堆积),对地壳的下降起补偿作用。而黄土高原的形成又是外力作用的风沙堆积占优势。复习时要时时和已学过的中国地形、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地形相联系,加深理解,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褶皱与断层

褶皱、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产生的原因、结构特征、形成的主要地貌及实践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探究活动2:比较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完成表2。 教学 教师活动 内容 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比较表,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性。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完成表2。 设计意图 利用表2将“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基础知识做一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建构地理知识体系 表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比较表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岩层形态 未侵蚀时的地形 岩层上拱 成为山岭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较为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 适合隧道经过, 可能为储油构造 3

453 341● 342● 340 ●●349 302 ●●348 450● ●●300 ●450● 等高线 ●高程向斜 岩层下凹 成为谷地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有些向斜因槽部受成为地下水的储挤压,不易被侵蚀,存空间 成为山岭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断层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等断块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复习褶皱的两种形态--背斜和向斜,要注意三个问题:①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凹陷;②变化了的形态是背斜容易成山,向斜容易成谷。其根本原因是受力不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造成的。

[典型例题1](2015年扬州市调研卷)

页岩气是蕴藏在页岩层可供开采的天然气资源。图2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黑点表示在该地区钻探页岩层的钻井位置,数据为各钻井测到的同一页岩层顶部的高程。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最可能是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向斜谷 (2)该地区

A.一定含有页岩气 B.地壳一直处于下沉状态 C.未发生过沉积作用 D. 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 教学 内容 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师活动 ①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典型例题1的图(图2)。 ②教师分析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评价。 ③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 ④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图6,教师进行图形变换的解读,指出本题的命题意图。 学生活动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典型例题1。 ②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所选答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 ①选择扬州市调研考试题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解题训练。 ②指导学生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③使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方法。

4

500 ●345 ●550 ●450 341 303● 352 300 ●340● 347 ● ●301 ●348 450●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