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国土与区域规划章节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79627a1711cc7931b71677

章节习题一:区域与区域规划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区域(region):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二.简答题

1、如何进行区域类型的划分?

答: 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简述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

答:从二次大战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目标取向。

第一阶段: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日本国土规划)

第二阶段: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为中心。

第三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3、简述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间的关系。 答:

4、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因此,区域发展的分析也应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并以三者综合效益作为区域发展分析中判断是非的标准。 。

1

三.论述题

1、试论知识经济兴起及对区域研究的影响。

2、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你认为中国城市发展应采取哪些主要对策。

章节习题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人口构成:

3、适度人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内,利用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我国,一般指在一定的生产条件(指受科技水平制约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能量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因此,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持续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生物产品的内在能力 4、土地人口承载力:

5、人口的机械增长:区域人口机械增长是指区域人口的净迁人。通常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二.简答题

1、简述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 源,决不可能出现 某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 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 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2、简述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答:(一)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技术进步扩大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技术越是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是广泛,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越能够充分体现。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按照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特点,技术进步可分为三种类型: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投入的节约,使得区域生产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简述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区域人口与劳动力的分析应从人口的消费与生产两重性特点出发,重点分析区域人口数

2

量及其增长、劳动力的供给、人口的分布状况等对生产布局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二)区域人口的增长分析、(三)区域人口的质量分析、(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三.论述题

1、试论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答: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从这两

个方面体现:作为生产者,1、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2、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作为消费者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的供给;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2、试论述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答: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即筛选出主要资源。 其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第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第四,分析比较区域主要几类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地理分布(先后次序、开发利用的成本、利用的效率)。地域组合特征(相互关系、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利用方式与方向不同,因此,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对各种方案从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筛选出几个可行方案。以利于开发利用之决策与实施。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正负效应,(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它不但表现在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方面和方面。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

3、试论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章节习题三:区域经济分析

一.名词解释

1、GDP: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2、绿色GDP: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虚数-人文环境部分虚数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

3

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产业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

答: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 传统社会阶段。(农业)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食品、饮料、烟草、水泥)3.起飞阶段。(纺织、铁路—产业革命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重化工----自由竞争-垄断)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耐用消费品-汽车)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文教、卫生)

2、简述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答: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 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3、。简述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

答:1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 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 ①A>C>B ②A>B>C ;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 ①B>A>C ②B>C>A ;第三阶段,C占 首位,包括: 1C>A>B ②C>B>A

2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1、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三.论述题

1、试论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

答: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

章节习题四:区域发展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2、区域发展优势: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区域优势具有综合性和时效性。

3、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4、乘数效应: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1.回顾影响2.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