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全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精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全册重点知识复习资料精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7d7fe0af1ffc4ffe47acd5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思维特点:单维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刻板性(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推理)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特点:多维、可逆(守恒观念出现的关键)、去自我中心、动态性(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具体化(具体逻辑推理)。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只对具体事物,情景进行思考)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思维特点: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命题思维)系统思维。 9、(P33-34)认知发展的文化历史观(维果茨基)

(1)心理发展观: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如基本的知觉加工;一种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3)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10、(p34)认知发展阶段过渡的一般与特殊

一般:1.发展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没有一个人可以例外。2.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既不会颠倒,也不会超越。

特殊:1.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长短,存在个别差异。2.同一个人在一个领域进入新的认知阶段,而在另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则可能仍停留在原先的认知阶段。 11、(p34—p3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因为教学的成功要以能够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运算结构为前提。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进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P35)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良好的教学能够加快新的认知阶段取代旧的认知阶段的速度。 12、(P35)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

12、(p36)人格的发展,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3、(P36-38)人格的发展阶段:(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的相互影响,其学说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2、)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主要冲突为依据,将人格在一生中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 0—1岁(2)自主行动对羞愧怀疑 1—3岁(3)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3—6岁(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6—青年期(5)自我统合对角色混

第5页

乱 青年期(6)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 成年期(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 中年期(8)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 老年期

14、(p38):自我同一,又称自我统和,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同一性并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青少年在探求自我同一性实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四种情况:同一性成功、同一性拒斥 、同一性混乱、同一性延迟

15、(p39)埃里克森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有助于教师理解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冲突类型,然后采取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这些冲突。

16、(p39—p41)自我概念定义:人们对自身的认识、感受和态度整合。

1:它是一种多维、多层次的组织和结构。○2个体对自身17、(p40)自我概念的基本特征:○

3位于结构顶层一般自我概念相对稳定的。○4随着个知觉由基础等级逐渐发展到特定领域。○

体的成熟自我概念越来越复杂,维度或侧面越来越多。(已考10年 10月)

(p41)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自我概念是通过在不同情境中不断地自我评价而形成的。在童年早期,关键人物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以后是朋友、同学、伙伴和教师,也就是个体自我概念受社会比较的影响。“池小鱼大效应” 18、(P41)个体社会化与人格发展:(1)个体社会化的含义: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有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实质上:个体反映社会现实过程即现实内部过程。

19、(p41—p42)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儿童社会化;青年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20、(p4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1)家庭模式:鲍姆宁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教育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2)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与同辈群体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交往,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基础,促进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第三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习目标:

学生的认知差异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学生的性格差异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特殊儿童(学习困难)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能力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行为方面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1、(p47)人格差异,又称个性差异,是指人格特征在个体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品质;人格差异包括身体方面的差异、认知方面的差异和情感方面的差异。在情感方面,对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和性格特征。 2、

第6页

3、(p47)认知方式差异

(1)含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方式的主要特征:持久性和一致性。

(3)认知方式差异(个人认知偏好)主要包括: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辐合型与发散型。 4、(p47—p49)认知方式的类型差异

(1)场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威特金的研究。

1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来判断客观事物,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

2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利用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干扰。○

觉更容易受周围人们的影响。

1沉思型认知方式:(2)沉思型与冲动型:卡根的“匹配相似图形测验”○深思熟虑而错误少,2冲动型认知方式:快速反应但错误多,具有能够依据事物之间共同的关键特征进行分类。○

迅速抓住整体和快速概念化相结合的特点,当他们对事物分类时能够迅速地根据整体特征来完成。

1整体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学习一篇材料时,通过(3)整体型与序列型:帕斯克 发现。○

使用说明性例子和类比的方法来达到对学习材料的总体把握。学习者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构2序建总的意义框架,然后再分析细节的位置及与整体的关系。相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列型认知方式:通过连续或相续地注意材料的细节,达到对材料各个部分的把握。他们往往

从一部分再到另一部分地认知,步步为营地留心一连串的细节。

1辐合型:将已有条件结合起来指向一个方向而找到唯一正确答案。(4)辐合型与发散型:○

2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

3发散型:规律,指向一个方向,逐步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答案。○

4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将已有条件指向不同的方向而找到符合条件的多个答案。○

决问题过程中总是使自己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的方面,

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5)发散型认知方式的三个主要特征:流畅性:发散的数量;变通性:发散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

第7页

创造性:发散的新颖程度。 5、(p49)认知方式对学习的影响:认知方式只是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习惯性偏好,无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影响学生对认知通道的选择;○2.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选择;○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组织○

程度的偏好。如场独立型学生喜欢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型学生喜欢结构严密的教学指导;4.影响学生对学科选择的偏好。独立型学生喜欢数学与自然科学,场依存型沉思型、冲动型;○

学生喜欢社会学科。(已考10年7月)

1.认知能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6、(p49—p50)认知能力差异:(一)什么是认知能力:○2.智力是一种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因而也可以视为智力。○

3.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到的东西,即IQ。 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能力:一指个人在其遗传或成熟基础上,经由环境中的训练或教育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二指个人学习某事物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成为智力。 7、(p50)智力测验

1.斯坦福—比奈量表:比率智商 2.韦克斯勒量表: 离差智商 智力年龄 X-x

智商(IQ)= -------×100 IQ=100+15 ------

实足年龄 S

9、(p51)智力的个体差异:(1)智力的水平差异是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2)智力的结构差异:是指个人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A、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的差异B.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①智力是由八个相对独立的因素所构成的,每一个因素都是独立的功能系统,但各个系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②这八个相对独立的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肢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智力。 ③教育意义 10、(p52)智力的群体差异(1)种族差异(2)性别差异:A.男性的智力离散度比女性大。B.男女的智力结构差异:男性的优势领域:空间知觉、抽象思维;女性的优势领域:言语听觉、形象思维、口头言语(3)年龄差异 11、(p53)智力与学习影响:1.智力会影响学习成绩,主要通过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2.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与学科性质有关 12、(P5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认知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