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2015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b54ac7960590c69fc37616

④唐朝时期:改良灌溉工具筒车;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①原因:农业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和推动。 ②表现:春秋战国:芍陂(淮河流域)、都江堰(成都平原)、郑国渠(关中地区)。 汉代:关中地区: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治黄:王景治黄。 17.中国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经营方式。 (1)耕作方式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奴隶社会:(石器锄耕)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 ③封建社会:(铁犁牛耕)个体农耕。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②奴隶社会:井田制(春秋时期瓦解)。

③封建社会: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以变法的形式确立)。主要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3)中国古代土地经营方式:自耕农式经营、租佃制经营、庄园式经营。

18.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1)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发展;“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以农立国”。

(2)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扩种双季稻;引进玉米、番薯、烟草、马铃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扩大。

(3)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推广;生产关系的调整;统治者的重视并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19.我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间、原因、特点并给予评价。 (1)产生时间:春秋。

(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脆弱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4)评价

①积极方面:生产生活比较稳定,有利于提高小农的生产积极性。

②消极方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

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后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0.什么是租佃关系?简述其发展历程、特点并评价。

(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战国产生→宋代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主要形式。

(3)特点:佃农向地主缴纳地租;佃农与地主订立契约。

(4)评价:佃农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佃农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①青铜时代:从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约15个世纪,商周时期是其成熟时期。 ②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

(2)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年使用焦炭,明朝流行开来。 (2)衣被天下(纺织业的发展)

①丝织技术: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②棉纺技术: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3)从烧陶到制瓷

①陶器:新石器时代发明陶器,有彩陶、黑陶、白陶等类型。唐代的“唐三彩”是陶器的典型代表。

②瓷器

▲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清时期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著有粉彩、珐琅彩。

22.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几种经营形式?分析各自发展情况、产品特点及其影响。分

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的变化 产品经营特点 地位 评价 为细密分工和原料由政府提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从征役业 制到雇募制 进入市场;产品主要供贵族和皇室消费 占主导 高;产品缺乏竞争,强制手段引起工匠不满 农民家庭副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 品化程度加深,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家庭手工业 农民的副业 自给自足,很少进入市场 农耕时代一直存在 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 ◆明代中国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3.原始社会末期、商朝、周朝、春秋战国、隋唐、宋元、明清时的商业概况。 (1)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政府统一管理,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

(5)隋唐时期:西域及外国商人来华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6)宋朝时期: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集镇、夜市兴盛。 (7)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进入新的高峰期。

(8)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流通;商业资本发达;区域性商人集团出现,如晋商、徽商等。

城镇小作坊,商商品化程度逐渐增加 明中叶后占主导 最终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其逐渐发展并供,调拨产品,官营手工不计成本,不西周到明前期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2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货币发展;货币的统一。

(2)不利:重农抑商、海禁闭关政策等阻碍贸易发展。 25.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

(1)唐代以前: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2)北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26.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并分述其表现。

(1)自周秦至唐:严格限制阶段。商业活动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市处于特定位置,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2)自宋至明清:放松限制阶段。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形成了街市,夜市、晓市、草市。

(3)演变的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27.重农抑商形成的原因、影响。 (1)原因

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②法家的抑商思想随法家人物的政治活动而被付诸实践。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 (2)影响

①前期有利于保护农业正常生产,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重要原因。

28.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评价。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2)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

②东、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满清统治者为防止反清力量与外界联结。 (3)评价

①积极作用: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导致了中国的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