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9fc86ca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1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剖析及50道精选试题解析与练习题

先看两道例题解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舜发于默亩之中行 ( ) (2)行拂乱其所为( ) ..(3)曾益 ( ) (4)征于色 ( ) ..(5)自然之理 ( ) .

【详解】(1)起,指被任用(2)违背(3)通“增”,增加(4)脸色(5)规律,道理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第(1)题“发”为被动用法,要指出来。第(3)题中的“曾”为通假字,要指出通哪个字,然后再解释意思。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满招损,谦得益。

【详解】(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2)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第(1)句中,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国外。第(2)句中,满:自满;谦:谦虚;招:招致。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第 1 页 共 23 页

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一 字音 (一)多音字: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如:夫 有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有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二)异读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王 原音wáng 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如:可汗 kèhán yān燕山。 考点二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④词义交叉。

( 二) 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三)一词多义。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考点三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

第 2 页 共 23 页

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考点四 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2.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例: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3)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4)介宾结构后置 如: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4.省略句。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第 3 页 共 2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