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ab409bcb9f3f90f77c61b18

三.海相,陆相,过渡相特征

1 大陆环境中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1.1 冲积扇相

冲积扇相是大陆沉积体系中颗粒最粗、分选最差的近源沉积物,以砾岩、砂砾岩和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和泥岩。包括河道沉积、漫流沉积、筛积物及泥石流沉积。其识别标志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描述。

(1)岩性特征:以砂砾岩为主,含碳酸盐、硫酸盐等矿物。

(2)结构标志:成熟度低,粒度粗;扇根到扇缘分选和磨圆逐渐变好;粒度逐渐变细。扇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以粘土为主。粒度曲线跳跃总体发育差或整体呈略向上拱弯弧状。

(3)沉积构造标志:泥石流沉积—块状、递变层理;河道沉积—砾石叠瓦状排列;筛状沉积—块状构造;漫流沉积—平行、交错、块状、水平层理、变形构造及暴露构造。常见冲刷—充填构造。

(4)颜色标识:泥质沉积物多带有红、黄、棕红等氧化色。 (5)生物化石标志:几乎不含化石,很少含有机质。 1.2 曲河流相 1.2.1 河床亚相

(1)河床滞留沉积

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多为砾石,时有垮塌或冲刷泥砾;发育明显的冲刷—充填构造,可有叠瓦状构造;横向上河床滞留沉积呈透镜状、席状;垂向上其位于

河流沉积的最底部。

(2)边滩沉积

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分选中等,跳跃组分为主;发育大中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沉积物垂向上向上粒度变细,层理规模变小;横向上呈板状、透镜状而平面上呈带状。 1.2.2 堤岸亚相

(1)天然堤

沉积物为粉砂、泥的薄互层,向河道方向可有细砂,一般单旋回厚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发育小型波状、槽状、攀升层理、水平层理,顶部可有水平层理、暴露构造;天然堤位于边滩沉积之上,剖面呈楔形而平面呈豆荚状。

(2)决口扇

沉积物以细砂、粉砂为主,较天然堤粗;发育中小型交错、波状层理,冲刷—充填构造;垂向上上下均为河漫泥质沉积,单旋回厚十几厘米—几米;剖面上呈透镜状;平面上呈舌形或扇形;垂向上为正粒序。 1.2.3 河漫亚相

(1)河漫滩

沉积物以粉砂、粘土为主;发育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各种暴露构造(干裂和雨痕、不对称波痕);垂向上:垂向加积产物,位于河流相旋回的上部;化石稀少,见植物碎片。

(2)河漫湖泊

沉积物以粘土、粉砂为主,是河流相中最细部分;洪水期沉积层理不发育,湖泊沉积中具水平层理。

(3)河漫沼泽

沉积物与河漫湖泊多相似,特别的是其具有泥炭沉积;构造上以块状为主,粘土岩中有时可见水平层理 1.2.4 牛轭湖亚相

沉积物以粉砂、粘土为主;发育交错层理、水平/块状层理。 1.3 辫状河相

辫状河沉积以心滩为主,心滩是在多次洪泛事件不断向下游移动过程中,垂向加积而成。沉积物以砂砾为主,少有泥质加积;分选中等—差,滚动组分为主;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不同时期沉积层间有冲刷面;平面上:上游沉积物较粗,遭受侵蚀,下游沉积物较细,发生沉积;垂向上:不明显的向上变细粒序;横向上:单个透镜状,多彼此冲刷相连,形成“砂包泥”。 1.4 网状河相 1.4.1 河道沉积

沉积物以砂为主;结构:跳跃组分;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平面上呈带状、网状;剖面上砂体厚、窄,呈多层叠置的透镜状;垂向上:垂向叠加为主,少有侧向加积。

1.4.2 湿地沉积

沉积物为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横向上呈现“泥包砂”。 1.5 湖泊相 1.5.1 滨湖亚相

沉积物以杂色砂岩、粉砂岩为主,有时具砾岩或生物介壳;成熟度较高;下部发育交错层理、浪成波痕,上部发育暴露构造;有生物化石碎片及植物根等。

1.5.2 浅湖亚相

沉积物为浅灰、灰绿色粘土岩、粉砂岩,可夹颗粒灰岩薄层或透镜体;结构成熟度较高;发育波状层理、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浪成波痕;底栖生物化石丰富,多破碎,磨蚀。 1.5.3 半深湖亚相

沉积物为灰.、灰黑色粘土,有时含粉砂、碳酸盐薄层;发育水平层理;生物化石多为浮游生物。 1.5.4 深湖亚相

沉积物为暗色粘土岩,有机质含量高;发育水平层理;生物化石为浮游、游泳生物,保存较好;横向上分布稳定。

2 海陆过渡环境中沉积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2.1 三角洲相

2.1.1 三角洲平原亚相

(1)分流河道

以砂为主,向上变细,为正韵律;层理构造:槽状或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形态特征:砂体剖面透镜状;曲流砂坝不稳定。化石及沉积特点: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

(2)天然堤

以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为主,由河道向两侧变细和变薄;沉积构造: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发育,水流波痕发育,有时可见雨痕和干裂等暴露成因构造。化石:植屑、植茎、植根和潜穴等较常见。发育着钙质和碳酸盐结核。

(3)决口扇

以细砂和粉砂为主,比天然堤粗,稳定性差,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 (4)沼泽

沉积物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常夹薄层粉砂岩,均匀层理和水平纹理。化石:含植屑、炭屑、植根、介形虫和腹足类以及菱铁矿等。

(5)分流间湾

岩性为泥岩,中夹少量透镜状的粉砂岩和细沙岩。岩石中水平纹理发育,生物扰动作用强烈,偶见海相化石。 2.1.2 三角洲前缘亚相

(1)水下分流河道

多层小韵律砂岩叠合在水下形成砂体,周围则是滨浅湖/海相泥岩;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镜状,侧向变为细粒沉积物。

(2)水下天然堤

沉积物为极细的砂和粉砂。流水形成的波状层理为主,局部出现流水的与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交错层理。有时可见植物碎片。

(3)水下分流间湾

以黏土沉积为主,含少量粉砂和细砂,具水平、水平波状、块状层理。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可见浪成波痕。生物介壳和植物残体等,虫孔及生物搅动构造发育。

(4)分流河口坝

沉积物为砂及粉砂,分选好;发育楔形交错层理或“S”形前积纹理和水平纹理;化石稀少,存在部分介壳;平面长轴方向与河流方向相同,横剖面为透镜

状。

(5)远砂坝

沉积物为粉砂和少量黏土,垂向为反韵律。沉积构造: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波状-透镜状复合层理。沿层面有植屑和碳屑,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发育,贝壳零星分布。

(6)前缘席状砂

以砂为主;发育平行纹理和水流线理;长形三角洲:不易形成大面积砂体;朵状三角洲:易形成三角洲。 2.1.3 前三角洲亚相

岩性:暗灰色黏土和粉砂质黏土组成,仅含少量河流带来的细砂;沉积构造:不发育,主要为水平纹理和块状层理,偶见透镜状层理。生物特征:存在生物扰动构造和潜穴,含广盐性的化石种属。 2.2 扇三角洲相

沉积物多砂砾混杂,泥质含量高,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差,成熟度也较低。沉积物粒度粗也是扇三角洲沉积的重要特点和标志。

(1)扇三角洲平原为近源的砾质辫状河沉积,以牵引流和重力流的粗粒沉积物为特征,没有曲流河段。岩性是砂和砾互层,砾石层具不明显的平行层理或交错层理,分选差,具砂质基质。

(2)扇三角洲前缘(过渡带)具较陡前积相,牵引流构造很发育,见大中型交错层理。

(3)前扇三角洲(水下扇三角洲),为不规则分布的泥、砂和砾石的透镜状层。沉积物为泥质支撑。 2.3 辫状河三角洲相 2.3.1 平原亚相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主要由辫状河道和冲积平原组成。辫状河道沉积以色杂、粒粗、分选较差、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底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为特征。冲积平原由辫状河道的迁移摆动形成,一般范围较宽,以砂砾质沉积为主。 2.3.2 前缘亚相

(1)水下分流河道

沉积物粒度较细,整体上向上粒度变细,单砂体厚度减薄。 (2)河口坝 主要为砂岩,也可见含砾砂岩和粉砂岩,在垂向上一般呈下细上粗的反韵律,砂体中可见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3)远砂坝

砂体厚度较薄,岩性较细,为细砂岩和粉砂岩。 (4)席状砂

砂体一般为粒度较细的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垂向上呈反韵律或均质韵律。

(5)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岩性一般为暗色泥岩,含粉砂泥岩及含泥粉砂岩,见水平层理及小型砂纹层理。河道间泥岩中常夹一些漫溢成因的孤立砂体,其岩性变化较大,可从含砾砂岩至粉砂岩,结构成熟度较低。 2.3.3 前三角洲亚相

沉积物主要为泥岩和粉细砂质泥岩,颜色较深,有时见水平层理。若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沉积速度快,可形成滑塌成因的浊积砂砾岩体包裹在前辫状河三角洲或深水盆地泥质沉积中。

3 海洋环境中沉积相及其识别标志 3.1 滨岸相

岩石特征:纯净、成分成熟度高的砂砾岩。结构:成熟度高,跳跃组分常分两组。构造:各种成因交错层理、波痕。前滨:大型冲洗交错层理;近滨:板、槽状交错层理,向下出现水平层理;生物扰动强烈。生物特征:各门类海相生物碎片。砂体形态:平行海岸线,长条状。垂向层序:下粗上细的反旋回。 3.2 浅海陆棚相 3.2.1 过渡带亚相

沉积物:泥质粉砂、粉砂质砂,砂泥近于等量产出。构造:波状层理、浪成交错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强烈。生物:最为繁盛,底栖生物繁多。 3.2.2 滨外陆棚亚相

沉积物:粘土、粉砂,极少量细砂;碳酸盐、铁、锰、铝、磷等。结构:较滨岸相稍差。构造:水平层理、浪成交错层理,浪成波痕,生物扰动构造、虫孔、虫迹。生物:种类和数量众多。 3.3 半深海相

沉积物类型:各类软泥、浮游生物和砂。沉积物:富深海微体生物的粉砂、极细砂。

结构:分选好而纯净。构造: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垂向上:正粒序或逆粒序,顶底清楚,单层较(<5cm)。化石:多破碎。 3.4 深海相

沉积物:各种生物软泥(主要是钙质和硅质);陆源沉积物(底流、冰川搬运、浊流、滑坡);化学、生物化学沉积(锰、铁、磷)。具有典型浊积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