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章末过关检测(A卷)浙科版必修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生物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章末过关检测(A卷)浙科版必修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2cfe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f

第六章 遗传与人类健康

A卷(教师用书独具) 第1关:错题重做

1.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

2.“超级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定向突变。( ) 3.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4.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 5.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 6.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 7.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 8.生物进化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

9.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10.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

11.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包括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 )

12.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而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在群体中进行。(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2关:基础知识演练

知识点一 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 D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变异性状的个体是否适应环境取决于自然选择。 2.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 )。 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

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

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 答案 C

1

解析 无翅昆虫因无翅不能飞翔,避免了被大风吹到大海中,适应海岛环境,因此保留下来。使用杀虫剂后,抗性较弱的个体大量死亡,被淘汰;而抗性较强的个体则保留下来并大量繁殖。200万年这“一瞬间”出现许多新物种,即物种大爆发,而达尔文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所以大多基因是相同的,少数是不同的。

3.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作出的推断是(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答案 C

解析 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而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进化中发挥了作用。 4.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进行选择,结果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环境的确起着重要的选择作用。但拉马克学说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盲螈失明是黑暗不用眼睛所致,食蚁兽长舌是因捕食需要反复使用的结果,春小麦冬种变成冬小麦是因低温所致,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遵循了这样的推理:环境改变→生物性状(蛋白质)改变→改变的性状可以遗传(导致DNA的改变)→代代逐渐积累形成新物种。这种后天(环境改变)获得性性状得不到现代遗传学“中心法则”的证实。因为遗传信息不可能由于蛋白质改变而发生改变。

知识点二 种群的变异性与基因频率的平衡与变化

5.下列有关种群、基因频率、基因库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基因已不能再进行基因交流

2

B.相互间能进行基因自由交流的生物可能共存于同一个种群内 C.基因库间差异是衡量不同种生物间差异的唯一标准 D.基因库是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全部基因频率的总和 答案 B

解析 不同的种群间基因有可能进行交流,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相互之间能进行基因自由交流的生物是同一种生物,它们有可能存在于一个种群内;衡量生物间差异的标准很多,如形态学、生理学、解剖学等;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6.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40%,a基因频率为6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AA个体的百分比为40%×40%=16%,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60%×60%=36%,基因型为Aa个体的百分比为48%,A基因频率为16%+48%/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为16%+48%×1/4=28%,aa个体为36%+48%×1/4=48%,Aa个体为1/2×48%=24%,A基因频率为28%+1/2×24%=40%。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C.①②⑤⑥ 答案 C

8.在某自花传粉的植物种群中,亲代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基因的频率和F1中基因型AA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32.5% C.45%和42.5%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AA=30%,aa=20%,可得Aa=50%,则A基因的频率=(30×2+50)/200=55%,a基因的频率=1-55%=45%。由于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所以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全部为aa,Aa后代出现性状分离(1/4AA,1/2Aa ,1/4aa),所以F1中AA的比例为30%+50%×1/4=42.5%。

3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B.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⑦

B.55%和42.5% D.45%和32.5%

知识点三 自然选择导致适应

9.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 )。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 D

解析 与原产地相比,自然环境可能会存在差异,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可能向新的进化方向进化。两者因为有了地理隔离,基因库变化不会相互影响,但是不会很快产生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般要经过漫长的年代才能形成。

10.据科学分析,海洋生物比陆生生物进化的速度缓慢,其原因是( )。 A.海洋生物一般比陆生生物低等

B.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生存斗争进行得比较缓和 C.海洋比陆地环境相对稳定,故海洋生物很少发生变异 D.海洋中弱肉强食,很多物种还未进化到高水平就被淘汰了 答案 B

解析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环境变化越缓和进化越慢。 11.由于真菌感染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该森林中不同颜色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示这一变化的是( )。

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总是选择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存活下来。在灰白色的环境中,棕色属于不利变异被淘汰,灰色和白色与环境相适应保存下来。

知识点四 物种的形成

12.某昆虫体色深浅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体色深的基因为BB,浅的为bb,中间型为Bb,其中深色与浅色均易被食虫鸟发现,而中间型则比较安全,因此,在这种天敌的选择压力下昆虫种群不会发生( )。 A.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种群数量的波动变化

C.新出生的Bb个体的比例大于50% D.B或b基因频率减少 答案 C

解析 昆虫体色在自然选择下基因频率会定向改变。因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所以种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