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定州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518a6bb84ae45c3b358c4f

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对制造“五·二七”北疃惨案的上坂胜等战犯进行了审判。

解放定县城 1947年1月26日,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包围定县城及城郊外围据点,指挥所设在西朱谷,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指挥。定县城墙高约3丈,城墙外壕深、宽都有4米,由暗堡连通城内,城近郊有清水河、八里店等炮台数处。城内驻有国民党军侯如墉部和阜平、安国、曲阳、唐县等县还乡团及定县保安大队,总兵力4000余人。晋察冀野战军选择城东南角和西南角为突击方向。十一旅三十二团攻击东南角,团部设在尧方头;十旅三十团攻击西南角,团部设在中军帐,各配野炮2门。地方武装担任助攻任务,组织担架200副,民兵300人,配合部队攻城。1月28日6时,总攻开始。三十二团八连从城东北角突入,班长王祥海首先登上城墙,打垮敌人的反扑,越过城墙,进城巷战。城西南角攻城部队受阻,四次攻城都没成功,部队有较大伤亡。第五次强攻,终于登上城头。接着,十旅二十八团用炸药炸开南门,入城歼敌。城内敌人乱作一团,向西关逃命。解放军一面追歼逃敌,一边砸开监狱,救出群众80余人。激战至下午4时,定县城解放。城破之时,敌从西关沿平汉线向保定逃窜。二纵队将其截击在望都城南一带。攻城部队随后追到,将敌包围并全歼。同时将城外围炮台全部扫清。这次战斗,全歼国民党军侯如墉部第五纵队第五团全部,第二、三团残部和阜平、曲阳、唐县、安国等县还乡团、护路队及定县两个保安大队。俘团长、县长以下4000余人。在望都附近歼逃敌2400余人。定县城的解放,使冀中、冀西解放区连成一片,石门、保定成为敌人悬在平汉线上的孤点。

清风店战役 1947年10月19日,晋察冀野战军在聂荣臻率领下,将国民党第三军罗历戎部包围在定县清风店地区。20日拂晓,解放军向敌发起攻击,驻北合、清风店、于合营、小瓦房、胡房之敌稍作抵抗即撤离,收缩到南支合、高家佐、东西同房、西南合和东南合等村庄。罗历戎率其军部、第七师师部及该师主力在西南合,依托村庄构筑工事,形成了以西南合为中心的梅花形防御体系。21日4时,晋察冀野战军第十旅强攻南合营,40分钟后,全歼南合营敌军,俘国民党军团长以下1105人,从而动摇了他们固守待援的信心。同时,晋察冀野

战军第九旅一部突袭高家佐,激战至中午,将守敌歼灭。晋察冀野战军十一旅攻克东、西同房。当日12时,东南合守敌撤至西南合。至此,国民党一万余人全部龟缩在西南合这个不足400户的村庄。22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将敌分割成数块,各个歼灭。罗历戎见大势已去,装扮成伙夫模样,带残兵300余人,向东南突围,窜至南合庄附近,被解放军三十四团和独八旅活捉。上午11时30分,清风店战役结束。此役,生俘国民党军第三军军长罗历戎、副军长杨光钰以下10500余人,毙伤27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马匹、车辆,击落飞机2架。清风店大捷是晋察冀野战军转入战略反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给华北之敌以致命打击,直接配合了展开秋季攻势与横扫北宁线的东北野战军,为解放石门奠定了基础。朱德总司令赋诗祝贺:“南合村中晓日斜,频呼救命望京华。为援保定三军灭,错渡滹沱九月槎。卸甲咸云归故里,离营从此不闻笳。请看塞上深秋月,朗照边区胜利花。”

毛主席视察定县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先后两次到定县视察。第一次是1952年,毛主席乘火车来到定县后,前往行宫观赏了雪浪石,并仔细看了雪浪石盆上的铭文。之后,又参观了开元寺塔。毛主席登上塔第二层,因为开元寺塔年久失修,东北角已坍塌,所以没有上到塔顶。毛主席有些遗憾,便问陪同的县领导,有没有县志。他想从县志中来了解定县的历史情况。毛主席还询问了定县专区的生产情况。毛主席离开定县时,县委领导赠送了一部旧志。1958年8月5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到定县,沿定安公路视察了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毛主席看着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田野,高兴地说:你们的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大有希望。并指出:当前要大力加强农作物的管理。毛主席两次视察定县,极大地鼓舞了定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乡土文化

定州地薄人众,民风质朴俭约,民情豁达开悟。自古士勤于学多慷慨之气,民务农桑且勤奋踏实。在沧海桑田、南渡北迁、刀兵血火、移步换形的演进过程

中,逐步提炼和形成了勤俭质朴、自强不息、团结礼让、勇于献身、忠诚祖国的良好风尚,承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和优良传统。 民间文艺

定州秧歌 定州秧歌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北宋年间,苏轼在定州任知州时,看到农民边插稻秧边轻声哼唱,便把词曲记下来,改编后称为“稻秧歌”。迅速在定州北部传唱开来,歌中有“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禾千里尽秧歌”之语。后这种歌发展为歌舞,又由歌舞加进情节演变为戏剧。有记载的第一个秧歌戏剧组织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寺底村成立的秧歌班。当时的秧歌艺人是肩挑戏箱,走村串户,表演以民间日常生活为内容的“小出子”,未见有完整剧目的记载。发展到1926年左右,崛起了大批优秀秧歌艺人,涌现出大贵子、小贵子、秦志荣、杨福庄、崔庆芸、大喜荣、大美菊等有影响的演员,这时已有了完整剧目,有《王小二赶集》、《锯缸》、《顶灯》等。定州秧歌唱词、念白以定州方言为主,取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清新自然,贴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1931年,艺人刘洛福组织秧歌班到北平演出《借髢髢》、《借当》等传统剧目,受到北平观众的欢迎,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1942年,艺人秦志荣与弟子宋文川合演的《杀楼》、《描金棺》、《营女降香》颇受群众赞誉,当时流传着“拆了房卖了砖,也要看看宋文川”的民谣。1965年,定县秧歌剧团排演了大型现代戏《夺印》、《朝阳沟》、《社长的女儿》和历史剧《王郎赶刘秀》,把定州秧歌推到了一个高峰,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绩。近年来,受现代传媒的冲击,定州秧歌的发展陷入低谷,1988年秧歌剧团解散,后继乏人,这一地方剧种有销声匿迹之虞。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子位吹歌 吹歌是以管子为主,配以唢呐、笙、笛子、板胡及锣、鼓、镲等打击乐器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曲调或高亢激越,声似裂帛,或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或苍劲悲凉,幽咽沉郁。在定州农村较为普及,尤以子位吹歌最为有名。在子位村村民中,能吹、打、弹、拉的不下千人,村里有老年人吹歌班、青年吹

歌班、妇女吹歌班、少年儿童吹歌班。就连娃娃们上学书包里都经常带有小管子、小唢呐,一有空闲就吹奏起来。农闲季节的午间、晚上,更是唢呐声声,此起彼伏。起初吹歌会是子弟班,父传子,子传孙,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外姓人参与进来。会头又叫班头,起组织领导和传授技艺的作用,一般由吹奏水平较高的人担任。吹歌会活动地点一般就选在会头家,没有专用的场所。所用的乐器、道具,也大都由会员们自己置办。天津、北京等音乐院校师生多次来子位采风,音乐家杨荫浏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子位吹歌的研究,并出版专著《子位吹歌》。2006年,子位吹歌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鳌山灯 俗称靠山灯,是定州民间花会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传说在清同治年间,定州姓张的纸匠独出心裁,发明了该灯。以后东街士绅倡议集资演出。鳌山灯是以竹篾扎制框架,外糊彩纸,制成节目中需要的各种山妖水怪、鸟兽虫鱼。灯里面有的放置灯烛,有的放置烟花。表演时在宽敞的场所,搭一座长8丈、宽5丈、高2丈左右的大席棚。背景上一面做成假山状,外面用彩纸糊成仙洞祥林的形状,精巧玲珑;一面搭成佛殿,和假山遥遥相对。棚内供着天地全神、风神和火神之位。空中悬着十数条铁丝,是活动灯的走线。棚两旁悬挂各样花灯,绚丽多彩。鳌山灯节目种类繁多,计有40多个优秀传统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变化而重于表演的,如《二龙戏珠》;另一类是重于表现其变化和烟火、光彩的。后者多系在绳索上表演,在爆竹声中,烟花爆裂,外壳脱落,变成新的造型,或人物禽兽或楼宇碑塔等。表演时伴以焰火,夜空中五彩缤纷,情趣横生。鳌山灯的表演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进行,但耗资太大,不是每年都举办。每次演出时,邻近的保定、唐县、新乐、望都、曲阳、安国等市县前来观灯的人不计其数。

七巧灯会 七巧灯会表演时,前面的4个人各举矩形白纸灯笼,上面写着“七巧灯会”四个红色大字。随后是队列整齐的锣鼓队,敲锣打鼓,震天动地。再后是七巧灯会的14名演员,分为两组,每组7人,人人穿花衣、戴花帽。每组有两人拿大号三角灯,一人拿中号三角灯,二人拿小号三角灯,一人拿正方形灯,另一人拿斜方形灯。每个灯上都绘有“荷叶莲花”、“喜鹊闹梅”、“金鱼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