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简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定州简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518a6bb84ae45c3b358c4f

事。顺治八年(1651)升任湖广道御史,并委以钦差大臣巡按四川。此间郝浴体察民情,为民请命,直言敢谏。因多次疏发吴三桂,被吴怀恨在心,流放奉天。顺治十一年(1654)六月走上流放之路,寓于沈阳。顺治十五年(1658)移居铁岭,创办银冈书院,传授理学经典,培养生徒,普及文化。银冈书院培养了众多人材,成为铁岭文人学者聚集之地和文化中心。银冈书院也是东北地区惟一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是东北第一书院,在东北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周恩来曾在银冈书院读小学。银冈书院的建立,对铁岭、辽宁及东北地区的文化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郝浴在此讲学18载,弟子众多,桃李满天下。康熙十四年(1675),侍郎魏象枢上奏,称郝浴“才、学、识兼优,不宜终弃”,康熙帝准奏,官复原职。此后仍多次上书陈谏,警世革弊。因有每天上奏三本的习惯,人称“郝三本”。今定州市博物馆存郝浴画《大雪图》一幅,画面透彻,立体感强,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郝浴著有《子午集》1卷、《中山史论》2卷、《郝中丞奏议》4卷、《中山集》4卷等。

马三纲(生卒年不详) 清代名医。定州东阜才村人。幼年研究外科,自创新方数十种,尤其善长医治疥疮和痔疮,针药兼用,数日即能痊愈。著有《外科验方》一书。

邢敦行(生卒年不详) 清代武状元。字立德,号恕堂。定州内化村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武科状元。任御前头等侍卫,外授参将、广东三江口协副将等职。乾隆五十三年(1788),安南(今越南)发生内乱,阮惠军攻占黎城,国王逃匿民间,其妻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命两广总督张士毅、提督许世亨督剿,并令邢敦行从征。邢敦行星夜赶赴大营,连战连捷,叛乱者恐慌,弃城而逃。不数日,叛乱者乘城内空虚,连结他国,拥众数万人深夜进犯,他与诸将士开城迎敌,力战而死。朝廷赠总兵衔,世袭骑都尉。据记载:“敦行事母孝,将出战,解衣付其仆,使归告母。”可见,邢敦行英勇善战,置生死于度外。

王灏(1822~1888) 清代学者。字文泉,号坦圃。定州西关人。家财居定州之首。清咸丰二年(1852)举人。咸丰三年(1853)组建团练队,镇压附近一带的“土匪”、“枭匪”、捻军。清光绪年间,曾出钱出物救济灾民,修建奇连

屯五里长堤,以防唐河水患。他喜爱收藏图书和名人字迹,以及收集秦汉到当时的河北乡邦文献,著辑有《括斋文集》、《畿辅地名考刊》、《畿辅丛书》等。《畿辅丛书》170种,1530卷,王灏配合纂修《畿辅通志》,萃集河北省乡邦文献,自周秦至明清的著书刊为丛书。所刊都是校讐较精、流传较少的书。其中汇刻书六家,除《永年申氏遗集》是佳胤、涵光、涵煜等一家合集外,余为清初学者颜元、李塨、孙奇逢、尹会一、崔述各家全集。李鸿章曾以“畿辅文献”榜其门,使王灏名声大振。他也因多次有功于朝廷,被加封四品顶戴,授中宪大夫。

王瑚(1864~1933) 清末民初官员。字铁珊。定州南支合村人。幼时家境贫困,勤奋好学。21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任四川庆符知县。他深入民间,排忧解难,开垦荒地,平定匪患,罢黜赃官,任用贤能。当地百姓和绅士赠他两句诗:“使君廉介胜刘庞,不向人民选一钱。”光绪二十五年(1899),调任灌县知县,庆符人民不愿意他离去,在去城外的路旁立了3块高4尺、宽2尺的石碑,上面刻写着“王铁珊长生禄位碑”,以表示对他的纪念和怀念之情。在灌县,为了自律,写下一条座右铭:“万分廉洁,只是子善,半点贪污,便是大恶。”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改革制度,使社会秩序好转。1912年,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为东三省筹边使,考察官吏政绩时,称王瑚为“循吏第一”。

1926年6月,王瑚被任命为江苏省长,依然十分俭朴,为政清廉,办事公道。辞官回乡后,西北军将领冯玉祥派部将鹿钟麟前去聘请王瑚。王瑚素闻冯玉祥治军有方,爱国爱民,而且诚心来请,一片盛情,便同意了,但提出了3个条件:一、不能信基督教;二、不能戒纸烟;三、不能穿短服。冯玉祥全部同意,并在报上发表了消息。从此,60岁的王瑚跟随冯玉祥转战南北。王瑚去世后,冯玉祥以王瑚966部藏书分为“经、史、子、集、新书、艺术”6大类在定县城内倡办了“铁珊图书馆”。后来,由于战乱,书籍大部遗失。现仅存《王铁珊先生文集》、《铁珊先生墨迹》。冯玉祥称他是“中国第一流清官”,并在泰山建五贤祠,把王瑚列为“五贤”之一。

谷钟秀(1874~1949) 民国时期学者。字九峰。定州东马家寨村人。早年留学日本, 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任直隶高等师范教员。1901年,他与王振尧等将定武书院改为中学堂,成立了定州第一所中学,也就是当今的定州中学的前身。辛亥革命时被推举为直隶省代表,曾组织统一共和党,后加入国民党。国会成立后任众议院议长兼宪法起草委员会主任。起草了《天坛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上海创办《中华新报》任主编,反对袁世凯称帝,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深受国人称赞。1916年任段琪瑞政府内阁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裁,1936年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井陉矿务局局长。抗战胜利后,曾任北平市参议会议长、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通志馆馆长。著有《中华民国开国史》、《世界地理》等。

鹿钟麟(1884~1966) 国民党军将领。字瑞伯。定州北鹿庄人。早年教过学,1908年到北洋第一混成协当兵,后入冯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由营长升任炮兵团长。在清军兵营学习时结识冯玉祥,初步接触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立下“先驱清廷,后御外侮”之誓言。护国战争期间,追随冯玉祥,并因其“对国家对人民一秉忠心,智勇稳练”得到冯玉祥的重用,成为冯玉祥的左膀右臂。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事变”,鹿钟麟奉命率部先行入城,仅三天时间,不费一枪一弹,就控制了北京城。11月5日,鹿钟麟带军警乘车直入故宫,令溥仪废除帝号,迁出宫外。遣散太监宫女,摘掉宫内悬挂的宣统十六年之牌。1937年,任冀察绥靖公署高级参议。“七七事变”后,先后任第三战区副参谋长,第六战区和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38年后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河北省党部主任兼河北游击总司令。1944年曾任兵役部部长。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宣慰使。新中国成立后,移居天津,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街道居民工作。抗美援朝中,又以极大的热情带头捐款捐物。1954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他,称他为“街道工作专家”,并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委员。他多次在中央广播电台对台湾军政人员发表讲话,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撰有《滦州起义的前前后后》、《冯玉祥政变》、《驱除溥仪出宫始末》、《张学良在南京受审的回忆》等书。

杨银山(1887~1974) 战斗英雄。原名杨国珍,曾用名杨书绅,人送号杨老银。定州杨只东村人,1926年投身革命活动,1931年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参加领导定县女师学潮、沙河两岸抢秋和抢仓库、抗捐抗税、借粮吃大户、砸盐店驱盐商等革命暴动和革命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支队长、定北游击队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第一支队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人民武装,支持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言传身教,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杨银山被誉为定县抗日英雄“三山”之一。2004年7月13日,为纪念杨银山逝世30周年,定州市在市永安公墓为杨银山举行了骨灰安葬仪式。

王森然(1894~1984) 教育家、革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史学家、美术家。原名王樾,字森然。定州东旺村人。辛亥革命爆发时,首先剪掉辫子,响应革命。在保定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结识李大钊、邓中夏、陈独秀等革命先驱,成立进步组织,创办进步刊物,为新文化运动奔走呼号。他曾在河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执教,从事教育事业70多年。他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撰写了《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法理论;他精心研究我国近代史,撰写了《近代百家评传》、《近代二十家评传》,集中反映我国近百年来的学术史、政治思想史,国外学术界称他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活化石”;他搜集了大量有关世界妇女问题的资料,编成了《世界妇女运动大系》13卷,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文学,研究成果汇集为《文学新论》,还写有大量的诗歌、小说、杂文,针砭时弊,抨击暴政,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长期从事艺术研究和国画创作,他的画自辟蹊径,风格独特,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且在86岁高龄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松鹤朝阳》和《群鹰图》巨幅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