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8847dc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7f

游泳”, 教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 如教师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是诱导学生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品读这一重点段, 接着就让学生运用同一方法去自学第五、 六自然段, 并作出小结。 这样的“扶”、“放” 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精讲巧练, 抓准训练点

在狠抓素质教育和目标教育的今天, 教师的精讲巧练符合时代的特点, 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最后一个句子, 教师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比喻句后, 再引导学生品味比喻句内含的形象美和色彩美。 当小结第四自然段后, 紧接着让学生完成填空题, 这样不但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落实。 是符合大纲中的要精心设计作业, 要有启发性的要求。又如: 总结全文后还设计了内容相似, 结构相同, 要求一致的语言训练, 使学生觉得内容丰富有话可写。 进而体现了读写结合的优越性。 20 美丽的小兴安岭

在《美丽的小兴安岭》 这篇文章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及丰富的物产, 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文章语言生动, 文笔优美, 学生对学习本篇课文充满了热情。我在教学本课, 首先抓住了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步步深入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最后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整个教学过程中感到比较成功之处有:

1.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教学本课时, 我先通过视频, 让学生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欣赏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 让学生在

25

激情的语言和优美的画片中欣赏、 感受小兴安岭的美, 然后把文章的中心问题抛给学生: “你觉得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2.情感朗读品味“美”。《课标》 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 充满情趣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我创设了美的情境, 引导学生分层次的朗读, 在读中品味小兴安岭的美。 读中找景,读与评相结合。 使学生在品评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同时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

3.抓住词句体味“美”。 课文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天时有这样一句话: 春天, 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 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在学习这句话时, 我问学生: “如果用一个词替换抽出, 你会用哪一个词? ” 学生说: “长出。” 我马上问: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长出呢?”有学生说:“在这里用抽出比较恰当, 它写出了新芽长得很快, 另外还给我们一种动感。”有的学生说:“抽出要好, 如果一个句子中用两个长出, 读起来就比较单调。” 通过词语的比较, 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用词的精确性和重要性, 感受小兴安岭勃勃生机的春景。 4.知识延伸创造“美”: 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小兴安岭的喜爱”。 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顿时课堂活跃起来, 朗诵诗的、 写小文章的、 唱歌的、 画画的、 ??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也有不足之处, 例如: 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上,没有让学生抓住字词的深刻内涵, 展开想象, 深入体会。 学生对小兴安岭的美景了解不够, 在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

26

加强, 以情动人的“品读” 还不够, 大胆放手的“自读”, 读写结合的“创读” 等还不够, 教师的范读对学生朗读的启示不大。 在资料汇报方面, 许多学生家庭没电脑, 可查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有限, 不能让学生对兴安岭有更多的了解。 21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结构严谨,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说明了“大自然中有许美妙的声音”, 作为文章的总起。 第二、 三、 四自然段均以总分的方式构段, 介绍了风、水、 动物的声音。 因此, 我以“大自然有哪些声音”为主线展开教学, 在小组汇报时, 我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水的声音”, 抓关键词、 重点句进行朗读、 体会, 然后观察发现“顶针”的句式, “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 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 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 当然“顶针”这样的术语不能直接告诉学生, 只能让他们去发现句子的结构特点“前一个句子的末尾成为下一个句子的开头, 自然连接”, 进而有规律地背诵。

另外两个自然段我采用扶、 放的过程, “风的声音”侧重对比的写法, “动物的声音”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都是展示了声音的魅力, 我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团结合作的能力。最后又回到全文, 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的构篇特点和第二、 三、 四自然段的构段特点,从整体上对全文有一个把握。 22 父亲、 树林和鸟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上课时, 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 把

27

课文读顺、读通、 读正确, 注意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 引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的方法, 弄懂课文所讲的内容, 弄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我以谈话导入新课, 让学生畅谈感受, 渲染与课文相对应的气氛, 形成了一个心理场, 直接作用域学生, 让学生去感受, 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深入学习课文。 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的父亲。”“茫然” 形容完全不了解或不知所措的样子, 那我为什么茫然地望着父亲? 学生却不大理解。 所以在讲解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 理解“茫然” 和“凝神静气”。“我” 并没有看见看见一只鸟飞, 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父亲却说林子里不少鸟。“我” 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说, 所以茫然地望着父亲。父亲凝神静气地站在树边, 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不想惊动鸟, 看出父亲对小鸟的喜爱。

而在最后“我’ 听了父亲的话, 为什么心里掠过一阵沉重, 也由衷的地感到高兴? 学生在理解这句时能体会到的只是第一层意思, 我心情的沉重是因为小鸟在黎明飞翔时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而对于我又由衷的高兴却无法理解, 在讲这部分时, 让学生联系前面所提到的父亲一生喜欢小鸟, 对小鸟非常了解, 而且他不是猎人, 是不会去伤害小鸟,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 学会与文本对话, 抓住重点词句, 深入感受父亲知鸟爱鸟。 促使学生达到感情的熏陶。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