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bcf9f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3c

与船山组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为130米。分为四部分:① 臭灰岩段 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发育缝合线构造。风化面上有沿层面方向延伸的眼球状及扁豆状小溶沟。产米斯蜓。底部有一层数十厘米厚的灰黄色泥质页岩及生物屑灰岩,其中

产介形类化石。② 下硅质层段 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质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③ 栖霞本部段 为深灰色微晶生物屑及生物屑微晶灰岩,中厚层状。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具有缝合线构造。有时还见微层理,化石丰富,常见早阪珊瑚、奇壁珊瑚、中国孔珊瑚等。化石突出于岩石表面,极易找到。④ 上硅质层段 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状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在深槽中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蜓类化石。 (5)下、中三叠统青龙群(棒槌山)

与大隆组为整合接触,厚约500米。分为上青龙组与下青龙组。在棒槌山西段人工剖面出露下青龙组,可分为四部分:下部是黄绿色页岩、泥岩,夹薄层微晶灰岩,产蛇菊石及克氏蛤。中部是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及黄绿色页岩、黄褐色泥岩互层,层理清晰,产佛来明菊石等。上部是灰色中厚层及薄层微晶灰岩夹黄褐色泥质微晶灰岩、钙质页岩、薄层瘤状微晶灰岩及微晶砾屑灰岩。顶部是厚层微晶灰岩,多被覆盖,仅在死虎岩附近山包上出露清楚。上青龙组未见在此出露。 棒槌山岩性是页岩夹杂砂岩。岩层走向:东北西南220度,倾向:东南西北332度,倾角:65度。 2)构造

(1)汤仑背斜是宁镇山脉南带的主体构造。核部由上寒武统观音台组构成,两翼由奥陶系、志留系以及上古生界组成。有时在翼部还有次一级褶曲构造出现。轴向主要为北东向,往东逐渐变为北东东向,为背斜。该背斜延长约60~70公里,宽度约为4~5公里。该褶皱北翼较陡,南翼较缓。

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0度,倾角:84度。 南翼:走向:东南西北87度,倾向:南北180度,倾角:19度。 (2)阳山碑林

在阳山的这个采石场遗址,朝南的石壁上还可以看到一处明显的断层,这个是一个正断层。大石碑断层两盘位移明显,上盘下降,下盘上升。垂直底层距约三米左右。因为断层面倾角较陡,故往往引起错觉。断裂面张开宽度不一,最宽处约一米多。裂隙内填着再结晶方解石与红褐色粘土。内长有小树和杂草,起着生物风化的作用。使该裂缝慢慢变大,根据以上特征,推断该断层为正断层。 3、钟山地区 1)地层

(1)中、上三叠统黄马青群(紫金山)

主要是紫红色钙质页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和页岩,夹有数层细砾岩、含砾砂岩,岩层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有虫迹、交错层理、波痕和微层理等原生构造。岩性自下而上可分:底部为砾岩层。中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页岩,发育大量虫迹及交错层理。上部是暗灰色的泥质砂岩夹黄色砂质页岩,波痕发育。 紫金山岩性是石英砂岩,岩层走向:东西94度,倾向:南北183度,倾角:

34度。 (2)下中侏罗统象山群 (天宝城)

与黄马青群为假整合接触,厚度约800米,自下而上分为: ①青紫洞组 以钟山南玻最为发育,可分为三部分:底部是灰白色砾岩,厚至巨厚层。中部灰白色泥质页岩,含少量云母,有丰富植物化石,苏铁杉 枝脉蕨等。上部是灰白色或灰红色石英砂岩 ②陵园组 为灰白色或浅灰色含长石的石英砂岩。长石风化成白色,砂岩中央有少量圆度很好的细粒石。成分大多数是石英,少量是硅化灰质和燧石。靠近中上部,有砂岩与云母页岩互层,产少量植物化石。③西山寺组 灰白色至灰黄色细粒云母砂岩夹杂色页岩。页岩中有丰富植物化石,苏铁杉、新芦木和拜拉银杏等。 2)构造

钟山北部出露黄马青群,钟山山脊及南坡出露象山群。西段岩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东段岩层走向西北,倾向南西;主峰附近近于东西走向,倾向向南。因而区域走向显示向北突出的弧形。岩层倾角25°-30°。与走向的弧形弯曲相关的是有放射状的横断层发育,它们具有平移性质。沿着横向断裂,后期有差异性升降活动,使钟山的中段上升,东西两端下掉。因而中山就整体看还具有地垒山的性质。

3)地貌现象—垭口地形

垭口是山脉脊部比较低下的马鞍形部分。沿钟山山脊常见这种地形。它是钟山南北两坡的流水不断溯源侵蚀的结果。在某些垭口的南北两侧冲沟中,见于密集的节理和地层沿走向不连续,说明这些垭口的形成还受断裂构造控制。垭口地形在山区交通上有重要意义。 4、燕子矶地区

(1)上白垩统浦口组(燕子矶公园)

厚度500米,为陆相沉积。此处为五褶曲中最北处复背斜的南翼。岩性:紫红色砾岩,角砾岩。无分选性,磨圆度。说明当时无长期的搬运过程,就地分化,就地沉积,因而保留了棱角,无摩擦。

(2)第四系更新统下蜀组(燕子矶中学旁)

燕子矶中学旁可见黄土。 黄土是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黄土疏松多孔,透水性较强。黄土并没有因为雨水的冲击而倒塌,是因为其垂直节理发育良好,且其中溶解了大量的碳酸钙,这便是支撑黄土的“骨架”。 下属黄土都呈一种黄褐色壤土状物质。由于长江下游黄土受淋溶作用强而缺钙,但土层下部却有大的姜石层。马兰期以后,草原地带北移,长江下游为暖湿环境所侵占,促使下属土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加强,变成壤土状物质。 2)构造

(1)幕府山复背斜带 出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门到燕子矶一线—幕府山,这里是宁镇山脉北带构造的代表,因长江大断裂切割,复背斜只剩下其南边的半个,北边的半个已断陷在长江河谷之中。复背斜的南半个概略地看是由两个主要的向斜及其间的一个背斜组成,由北而南为劳头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志留系地层,向斜核部出露了中下三叠统青龙群。地貌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现象十分清楚。

(2)沿江陡崖(左图) 是断层作用所形成的断层崖。

此断层崖继续延续至栖霞山及龙潭一带。 3)地貌现象

(1)燕子矶沿江阶地和河漫滩 登上燕子矶头遥望东南两个方向,可以看到长江三级阶地和河漫滩地貌。Ⅰ级阶梯:分布在燕子矶向东至笆斗山及稍南的菜地及厂房一代,高出江面十米。Ⅱ级阶梯:分布在笆斗山及燕子矶一线以南。高出江面20—25米,成小山、孤岗及长冈状。Ⅲ级阶梯:见于燕子矶以东的一些长岗状地形,高出江面450米,保存程度较差。除一级阶地为堆积阶地外,二三级阶地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堆积、侵蚀、基座等不同的类型。

(2)溶洞 燕子矶附近的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溶洞,发育在江边的震旦系及寒武系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中。溶洞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约高于现代长江水位数米,是近期地下水溶蚀作用的结果,第二及第三层分别高出江面10—15米和30—35米。分别代表较早的第二次溶蚀面。这三层出露的标高,与当地Ⅰ、Ⅱ、Ⅲ级阶梯地面的标高相当。可见,这种层状溶洞与阶地的形成过程一样,也是由于地壳在第四纪以来间隙性抬升,地下水面间隙性下降的结果。

第三章 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1)小茅山南麓拥翠亭南500米处。

(2)幕府山东麓,燕子矶和燕公路南西侧半山坡。 二、实习目的内容:

(1)认识我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2)观察期剖面并分析比较发育在两种不同母质上的黄棕壤。 (3)提出对这种土壤进行改良利用的措施。 三、实验工具:

洛阳铲、剖面刀、钢卷尺、土样盒、盐酸、pH试纸、玻璃皿、蒸馏水、罗盘等。

四、实验步骤:

(1)选择合适的然剖面,用洛阳铲和剖面到修整直至露出新鲜土壤。 (2)测量剖面的方向及所在地坡度。 (3)检测各层土壤的理化性质。 (4)取样。

(5)使剖面复原。 五、黄棕壤概述: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其分布范围大致为: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一带。

黄棕壤分布区气候条件是:夏季高温,具有热带特点。冬季低温,具有暖温带特征,均温为15—18℃.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年降水为700—1000mm,植被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母质为不同时代的沉积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和第四纪沉积物,在丘陵地区尤以下蜀黄土为主。

黄棕壤形成特点:黄棕壤形成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北亚热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强烈,地表有包而不连续的凋落物层,地表累积有机物不多。黄棕壤的剖面淋溶作用较强,土壤盐基多被淋失,

土壤溶液呈酸性。

黄棕壤的形成过程为:有机质积累过程、粘化过程、弱富铝化过程。 六、对剖面的处理方法:挖、划、描、量、取、填。

普通黄棕壤:① 土层划分:分为四层,自上而下分为 O层—枯枝落叶层。An层—腐殖质层,呈暗棕色。Bts层—b土层,呈黄棕色。C层—母质层,呈紫红色。② 土层测量:整个剖面110㎝,O层3cm,A层12㎝,B层60㎝,(E层淋深层不明显,仅有5㎝),C层30㎝。③ 取土样少许放在点滴板上,加蒸馏水3-5滴,使土样浸透着并有少量余液,用玻璃棒搅匀,半分钟后用玻璃棒沾少许溶液浸沾PH试纸,稍后与比色卡对照,即测出土壤各层PH值。④ 石灰反应:取各层土样少量,用手指压碎,滴加5%的稀盐酸,观察泡沫的反应程度。

小茅山拥翠亭南500米普通黄棕壤理化性质

厚度 土层 颜色 质地 结构 pH值 石灰反应 /cm 粒状、O 85 暗灰色 粘、砂粒 5 无 团粒状 粒状、A 75 灰棕色 粘粒增多 无 团粒状 棱状、Bts 25 黄棕色 粘粒为主 无 块状 BC R(紫色砂岩) 20 15 棕黄色 紫红色 粘粒、砂粒 砂粒 块状 块状 6 无 无 幕府山东侧粘盘黄棕壤理化性质

土层 O 厚度 /cm 2 颜色 暗灰色 质地 结构 pH值 6 石灰反应 无 A AE Bts C

15 25 25 未见底 灰棕色 棕色 棕色 红棕色 粒粘、粉砂粒 状、团块状 粒粘粒增加 状、团块状 粘粒增加 粘粒为主 细粒为主 块状 块状 大块状 6 6 6 无 无 无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