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4_管理学原理(完整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00054_管理学原理(完整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f251a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6

2.13.沟通中心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李维特B.赫伯特·西蒙C.韦弗D.香农E.纽曼【ACDE】

2.14.战略管理中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包括A.变化B.稳定C.顾客方与生产经销方力量对比的逆转D.无所不在的竞争E.买方市场的存在【ACD】

2.15.下面属于小质量观的是A.产品是制造的有形产品B.改进针对着公司绩效C.质量被视为经营问题D.协调者是质量经理E.质量管理培训集中在质量部门【ADE】

2.16.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学习型组织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A.组织结构扁平化B.工作方式上讲求团队C.更加集权D.顾客成为关注焦点E.追求变革的组织文化【ABDE】 2.17.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包括A.领导作用B.以顾客为导向C.灵敏性D.管理创新E.系统的观点【ABCDE】 2.18.绩效评价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包括A.销售额B.员工C.顾客满意D.市场占有率E.产品和服务质量【ABCDE】 3.1.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A.一般环境B.微观环境C.具体环境D.抽象环境E.特殊环境【AC】 3.2.下列属于企业表层文化的有A.职工风貌B.规章制度C.产品形象D.厂貌E.厂旗【ACDE】 3.3.组织具体环境主要包括A.顾客B.分销商C.供应商D.竞争者E.合作伙伴【ACD】 3.4.供应商影响组织的基本因素是A.质量B.价格C.交货期D.信誉E.服务【ABC】

3.5.研究表明,一个人的道德发展经历A.前惯例阶段B.后惯例阶段C.惯例阶段D.原则阶段E.超惯例阶段【ACD】 3.6.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A.管理者个人特征B.组织结构C.组织文化D.道德问题的强度E.组织规模【ABCD】 3.7.组织的宏观环境包括A.经济环境B.政治和法律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D.科技环境E.全球化环境【ABCDE】

4.1.计划工作,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A.做什么B.何时做C.何地做D.何人做E.如何做【ABCDE】 4.2.按企业的职能,管理计划可分为A.生产计划B.劳资计划C.安全计划D.财务计划E.人员培训计划【ABCDE】 4.3.按计划的内容分类,管理计划可分为A.专项计划B.综合计划C.生产计划D.供应计划E.财务计划【AB】 4.4.按计划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A.目标B.战略C.政策D.规划E.使命【ABCDE】

4.5.计划工作的原理包括A.限定因素原理B.许诺原理C.灵活性原理D.改变航道原理E.权责一致原理【ABCD】 5.1.目标的属性有A.纵向性B.突破性C.多样性D.时间性E.可考核性【ABCDE】

5.2.企业组织目标的SMART特性是指目标一定要A.具体明确B.可以测量或度量C.可以实现D.时间限定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ABCDE】 5.3.组织目标的基本层次包括A.环境层B.部门层C.组织层D.个人层E.专业层【ACD】

5.4.对工商企业来说,通常在以下哪些方面设立目标A.市场地位B.创新和技术进步C.生产率D.物质和财力资源E.利润率【ABCDE】 5.5.目标管理形成的理论基础是A.管理过程理论B.科学管理理论C.战略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理论E.全面质量管理理论【BD】 5.6.目标管理的步骤包括A.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B.组织实施C.检查D.评价E.修正【ABCD】

5.7.战略制定是组织战略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通常包括A.战略分析B.战略设计C.战略布署D.战略展开E.战略选择【ABCD】 5.8.一般环境分析包括A.政治与法律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文化因素D.技术因素E.人为因素【ABCD】

5.9.产业环境分析的内容包括A.产业组织分析B.一般环境分析C.市场细分D.外部环境分析E.竞争对手分析【ACE】

5.10.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包括A.潜在替代产品的开发B.供应商议价力量C.企业间竞争D.购买者议价力量E.潜在新竞争者的进入【ABCDE】 6.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按范围可以分为A.外部前提B.定量前提C.定性前提D.内部前提E.一般前提【AD】

6.2.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按控制程度可以分为A.不可控的B.部分可控的C.可控的D.失控的E.完全可控的【ABC】

6.3.从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看A.决策是计划工作的核心B.决策是主管人员的首要工作C.决策是管理的基础D.决策只是最高层领导的事情E.决策是行为的选择【ABC】 6.4.按决策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决策分为A.肯定型决策B.非肯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战略决策E.科学决策【ABC】 6.5.按决策的依据分类,可以分为A.经验决策B.科学决策C.战略决策D.程序化决策E.非程序化决策【AB】 6.6.决策有效性标准的代表性观点有A.最优决策B.满意决策C.合理决策D.理性决策E.有限理性决策【ABCDE】 6.7.预测的方法有A.外推法B.时间序列分析法C.因果法D.直观法E.回归分析法【ABCDE】

6.8.德尔菲法的要点是A.统计归纳B.沟通反馈意见C.不记名投寄征询意见D.多次反复意见E.记名投寄征询意见【ABDE】 6.9.下列属于时间序列预测法的有A.单纯外推法B.移动平均法C.指数滑动平均法D.周期变动分析法E.回归分析法【ABCD】

6.10.主观决策法的特点包括A.方法灵便,通用性大B.需要运用较复杂的数学工具C.特别适合方案的比较和评价D.特别适合于非常规决策E.容易受决策组织者个人倾向的影响【ADE】 6.11.最优决策的条件包括A.问题清楚明确B.目标单一明确C.所有方案已知D.偏好清楚、一致、稳定E.没有成本时间约束【ABCDE】 7.1.从组织工作内容来看,组织工作包括了A.职位设计B.职权设计C.横向设计D.纵向设计E.组织机构的协调【ABCDE】

7.2.各种类型的组织所采用的技术一般分为A.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B.IT技术C.大批量或集中生产技术D.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E.机电一体技术【ACD】 7.3.组织的生命周期包括A.诞生B.青年阶段C.壮年阶段D.成熟阶段E.启蒙阶段【ABCD】

7.4.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个层次?A.整体战略B.局部战略C.事业层战略D.备选层战略E.职能层战略【ACE】

7.5.组织工作的特点有A.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B.组织工作是静态的C.组织工作是动态的D.组织工作是与生产力直接相关的E.组织工作要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ACE】 8.1.为了克服过度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弊端,职位设计趋向于A.职位扩大化B.职位轮换C.职位丰富化D.工作团队E.职位细分化【ABCD】 8.2.提出职位特征模型的学者有A.阿尔弗雷德·斯隆B.格莱戈·奥海姆C.安东尼D.格拉丘纳斯E.理查德·哈克曼【BE】 8.3.职位的激励潜力分数(MPS)得分越高,将越能影响人们的A.动机B.绩效C.进取心D.满意感E.归属感【ABD】 8.4.理查德·哈克曼和格莱戈·奥海姆提出的职位特征模型包括的要素有A.技能多样性B.任务同一性C.任务重要性D.自主性E.反馈【ABCDE】 8.5.组织的下层又称为A.经营管理层B.操作层C.战略决策层D.执行管理层E.最高经营管理层【BD】

8.6.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包括A.授权B.计划C.组织的稳定性D.问题的种类E.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ABCDE】

8.7.格拉丘纳斯理论区分的三种类型的上下级关系是A.直接的单一的关系B.平行的关系C.直接的多数关系D.交叉关系E.间接的多数的关系【ACD】 8.8.假设A有B,C,D三个下属,那么在交叉关系中,下级彼此打交道中则有A.B对C;B.B,C对D;C.D对B;D.C对B;E.B对C,D【ACD】

8.9.变量依据法中影响管理人员管理宽度的关键变量有A.职能的相似性B.职能的复杂性C.地区的相似性D.计划的工作量E.协调的工作量【ABCDE】

8.10.按职能划分部门的优点有A.充分发挥专业职能的作用B.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业务上C.简化了训练工作D.有利于综合管理者的培养E.加强了上层控制手段【ABCE】 8.11.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适合于A.小型组织B.现场管理C.跨国公司D.大型组织E.中型组织【AE】

8.12.直线一职能参谋型组织结构结合了下列哪些组织结构的特点A.直线型B.职能型C.直线一参谋型D.矩阵型E.扁平结构【BC】 9.1.组织内的职权类型有A.直线职权B.直线一参谋职权C.参谋职权D.职能职权E.直线一职能参谋职权【ACD】

9.2.影响集权与分权的因素主要包括A.决策的重要性B.组织的规模C.组织的历史D.最高主管的人生观E.组织的变动程度【ABCDE】 9.3.委员会管理的优点包括A.集思广益B.协调C.防止职权过于集中D.加强沟通E.代表集团利益【ABCDE】

9.4.委员会管理的缺点包括A.耗费时间和成本高B.妥协与犹豫不决C.职责分离D.一个人或少数人占支配地位E.责任明确,效率较高【ABCD】 9.5.个人管理的优点有A.责任明确B.行动迅速C.职责分离D.效率较高E.灵活性大【ABD】

9.6.衡量集权与分权程度的标志有A.决策的目标B.决策的数目C.决策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面D.决策者的工作风格E.决策审批手续的简繁【BCE】

10.1.变革中抵制或反对的原因主要包括A.对于不确定性的恐惧B.对于可能失去个人利益的选择C.不认为变革符合组织的最佳利益D.力场分析E.对变革的怀疑【ABC】

10.2.工业经济时代,职能分工原则的优势在于A.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B.有利于专门知识积累C.有利于同行之间的交流D.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E.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ABCD】 10.3.六西格玛管理中的MAIC循环,是指A.改进B.测量C.管理D.控制E.分析【ABDE】

10.4.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包括A.系统化管理B.持续改进C.以事实为依据D.全员参与E.面向过程的管理【ABCDE】 10.5.对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A.韦伯B.迈克尔·哈默C.康采恩D.詹姆斯·钱皮E.哈罗德·孔茨【BD】 10.6.管理者所能变革的领域或对象包括A.结构B.技术C.融资D.人员E.环境【ABD】

11.1.人员配备的目的是A.实现组织既定目标B.实现组织战略目标C.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D.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E.配备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机构中所规定的各项职务【ADE】 11.2.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表现为管理者是A.指挥者B.建筑师C.集合者D.执行者E.倡导者【ABCD】 11.3.目前国外常用的明确职务的方法有A.对比法B.比较法C.职务系数法D.时距判定法E.分类法【BCD】

11.4.职务系数法的采用需A.选择好职务系数B.确定职务系数的权数与分值C.用数字表示各种系数D.利用时距长短对时距价值进行评价E.利用变量对时距进行评价【ABC】 11.5.“指标图表”个人能力分析法是从____等方面对各种职务进行评价。A.自主权限B.教育程度C.所负责或职责大小和范围D.所要求的技术知识E.所要解决的问题【CDE】 11.6.人员配备的原理有A.职务要求明确原理B.责权利一致原理C.公开竞争原理D.用人之长原理E.不断培养原理【ABCDE】 11.7.评价基层管理职位时可以选择作为职务系数的项目有A.年龄B.教育程度C.经验D.智力和体力E.责任和工作条件【BCDE】 12.1.由组织自行选拔管理者时,主要程序包括A.面谈B.获取参考资料C。举行测验D.体格检查E.上级主管部门批准【ABCDE】 12.2.在组织内实施的测验包括A.智力测验B.熟练和适应性测验C.职业测验D.品格测验E.素质测验【ABCD】

12.3.选拔管理者的标准是看候选人有无管理愿望和管理能力,同时也参考其背景情况即A.个人素质B.家庭背景C.人际关系D.知识结构E.生活环境【AD】 12.4.管理者考评应符合的要求是A.考评指标要客观B.考评内容要科学C.考评方法要可行D.考评时间要适当E.考评结果要反馈【ACDE】 12.5.管理者考评的方式有A.自我考评B.上级考评C.群众考评D.同级考评E.等级考评【ABC】

12.6.考评管理者的口试方法可分为A.问题式口试B.漫谈式口试C.适应性口试D.案例式口试E.创新性口试【ABC】

12.7.丹尼逊在自我考评法中设计的8项量度是A.工作职务、数量B.创造性、独立性C.工作态度、业务知识D.工作目标、绩效E.交际能力、表达技巧【ABCE】 12.8.在美国,企业或组织的培训方法着重在____三方面。A.知识B.工作能力C.工作技巧D.交际能力E.商务规划【ABC】

12.9.管理者考评方式中的群众考评所指的“群众”包括A.管理者本人B.被管理者C.同级管理者D.下级管理者E.上级管理者【ABCD】 12.10.对管理者进行考评的方法有A.考试法B.群众评议法C.成绩记录法D.对比法E.自我考评法【ACDE】 13.1.职位权力可分为A.奖赏权力B.榜样权力C.专家权力D.强制权力E.合法权力【ADE】

13.2.吉赛利在《管理才能探索》一书中所研究的五种激励特征有A.对工作稳定的需求B.对金钱奖励的需求C.对自我实现的需求D.对事业成就的需求E.对婚姻家庭的需求【ABCD】 13.3.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模式包括A.集体参与的B.温和一命令式的C.乡村俱乐部式D.利用~命令式的E.商议式的【ABDE】

13.4.“温和一命令式的”方法具有的特点是A.用奖赏兼带有某些恐吓及处罚的方法激励下属B.主要用恐吓和处分,有时也偶尔用奖励去激励人们C.管理者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目标,并对他们能够达到这些目标表示出信心D.允许把某些决策权授予下属,但加以严格的政策控制E.允许一些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向下属征求一些意见和想法【ADE】

13.5.布莱克和穆登的管理方格图中设计了哪些维度?A.对生产的关心B.对文化的关心C.对战略的关心D.对人的关心E.对组织结构的关心【AD】

13.6.管理方格图中9.9型管理(战斗集体型管理)的特点包括A.主管人员非常关心人B.主管人员极少关心人C.组织中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紧密结合D.主管人员非常关心生产E.主管人员极少关心生产【ACD】 13.7.管理方格图中1.9型管理的特点包括A.管理者非常关心生产B.管理者极少或根本不关心生产C.管理者不关心人D.管理者很关心人E.管理环境宽松,但协作程度低【BDE】

13.8.菲德勒的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的结论包括A.在最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要好B.在最有利的情况下,采取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要好C.在中间状态下,采取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要好D.在中间状态下,采取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要好E.在最不利的情况下,采取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效果要好【ACE】 13.9.领导者修养的内容包括A.懂得领导者知识B.移情作用C.客观性D.自知之明E.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BCD】

13.10.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来源于职位权力与个人权力,其中个人权力包括A.奖赏权力B.合法权力C.专家权力D.强制权力E.榜样权力【CE】 13.11.领导工作的原理包括A.指明目标原理B.目标协调原理C.责权一致原理D.用人之长原理E.命令一致原理【ABE】

14.1.下列就基本团队相关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过程改进团队通常是跨职能部门的B.工作团队是跨职能部门和长期的C.自发型团队的领导者通常是某工作领域的负责人D.过程改进团队的领导者通常是由项目发起人挑选的E.自我管理团队的领导者很多情况下由成员轮流担当【ACDE】

14.2.团队的最基本类型包括A.过程改进团队B.工作团队C.自我管理团队D.工作管理团队E.虚拟团队【ABC】

14.3.组织准备采用工作团队时,应当考虑有助于团队建设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A.适宜的技能组合B.明确的沟通渠道C.不断提高的改进目标D.明确的工作团队结构和期望值E.经修改的报酬和绩效评估体系【ABCDE】 14.4.团队形成所需要的外部条件包括A.指导委员会B.团队结构C.团队领导D.团队成员E.团队推进者【AE】

14.5.团队发展的主要技巧包括A.团队推进的技巧B.团队建设的技巧C.团队沟通的技巧D.团队领导的技巧E.团队激励的技巧【ABD】 14.6.在团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两个重要工作,即A.任务型工作B.维护型工作C.改进型工作D.管理型工作E.规范型工作【AB】

14.7.所有团队都适用的规范包括A.准时参加会议B.至少五分之四的团队成员必须能够参加会议C.禁止无关的话题D.全员参与E.将选择当作事实不加质疑地接受【ABCD】

14.8.推进者通常采取的技巧或行动包括A.鼓励被动的参与者发言B.帮助解决团队成员间的冲突C.向领导者或团队成员提供反馈D.确保基本规则得到遵守E.确保成员正在倾听或理解他人【ABCDE】 15.1.沟通有三种表现形式,即A.人一人之间的沟通B.人一机之间的沟通C.机一机之间的沟通D.上级一下级之间的沟通E.领导一群众之间的沟通【ABC】 15.2.沟通的作用有A.使组织的人们认清形势B.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C.便于控制D.明确目标E.稳定员工思想情绪,统一行动【ABE】 15.3.组织正式沟通的方式包括A.上向沟通B.下向沟通C.横向沟通D.外向沟通E.跳跃式沟通【ABCD】 15.4.正式沟通的基本沟通形态A.链式B.环式C.Y式D.轮式E.全通道式【ABCDE】

15.5.非正式沟通的缺点有A.沟通难于控制B.传递的信息不确切C.可能导致小圈子D.容易失真E.层层传递速度慢【ABCD】 15.6.除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以外,沟通方法还包括A.发布命令B.集群连锁C.密语连锁D.会议制度E.个别交谈【ADE】

15.7.会议的作用表现在A.会议可集思广益B.会议是与会者在组织中的身份、影响和地位等所起作用的表现C.通过会议,可以对每一位与会者产生一种约束力D.通过会议,能发现人们所未注意到的问题,而认真地考虑和研究E.会议可使人们了解共同目标、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关系,使之更好地工作,使人们明确自己怎样为组织作出贡献【ABCDE】

15.8.选择沟通方法要考虑的因素有A.沟通的性质B.沟通人员的特点C.沟通渠道的性质D.沟通的途径E.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ABCE】 15.9.所谓沟通渠道的性质,主要有下列哪几项?A.速度B.反馈C.选择性D.接收性E.责任建立【ABCDE】 15.10.非正式沟通的类型有A.集群连锁B.密语连锁C.单线连锁D.轮式E.环式【ABC】

15.11.沟通的原则包括A.明确的原则B.灵活的原则C.完整性原则D.使用正式组织的原则E.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ACE】

16.1.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谢恩归纳分类了人性的四种假设,即A.“经济人”假设B.“个性人”假设C.“社会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E.“自我实现人”假设【ACDE】

16.2.以“自我实现人”假设为基础的管理方式的特征是A.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B.创造条件使人们发挥智慧潜能C.严格各种法规D.帮助人们实现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E.重视因人而异的管理【BD】 16.3.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有A.社交和爱情需求B.生理需求、安全需求C.文艺、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D.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E.自我实现的需求【ABDE】 16.4.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A.安全需要B.生存需要C.成就需要D.权力需要E.社会需要【CDE】

16.5.按照期望理论,影响激励水平高低的因素有A.某一行动的期望价值B.从事特定任务的能力C.达到目标的概率D.实际工作成绩E.实际得到报酬的可能性【AC】 16.6.波特——劳勒模式中,能否取得工作成就由决定的。A.努力B.从事特定任务的能力C.人际关系能力D.对任务的理解力E.管理能力【ABD】

16.7.从波特一劳勒激励模式可以看到A.激励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B.领导者应该仔细评价其报酬结构C.注意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D.注意强化与惩罚E.把“努力一成绩—报酬一满足”等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去【ABE】 16.8.激励强化理论认为,管理者用来改变下属行为的强化类型有A.积极强化B.惩罚C.消极强化D.消失E.奖励【ABCD】 16.9.间歇强化的主要形式包括A.固定间隔B.可变间隔C.固定比率D.可变比率E.连续比率【ABCD】

16.10.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还是遭受失败可以归因于下列要素A.努力B.能力C.任务难度D.机遇E.体制【ABCD】

16.11.卓有成效的激励应包括的步骤A.确定欲达到的目标B.确定需要的组织资源C.洞悉下属的需要D.确定有效的激励因素E.使组织目标同个人目标达到平衡【ABCDE】 17.1.控制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它有两个前提条件,即A.控制标准B.控制人员C.控制突破D.控制机构E.控制目标【AD】 17.2.控制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A.拟定标准B.衡量成效C.纠正偏差D.职责分配E.事后跟踪【ABC】

17.3.控制工作的目的有A.提高管理水平B.提高技术水平C.维持现状D.打破现状E.维持技术水平【CD】

17.4.管理问题中的“急性问题”是指A.不易被发现、承认和解决的问题B.容易被发现、承认和解决的问题C.不太经常产生的问题D.对多数人的工作和利益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影响的问题E.经常产生的,可迅速地、直接地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问题【BDE】

17.5.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类,控制工作可分为A.现场控制B.反馈控制C.前馈控制D.直接控制E.间接控制【ABC】

17.6.现场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管理者的A.个人作风B.个人素质C.权限和责任D.指导的表达方式E.下层对指导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ABDE】 17.7.在组织中应用最广泛的反馈控制方法包括A.财务报告分析B.标准成本分析C.质量控制分析D.工作人员成绩评定E.成本控制分析【ABCD】

17.8.下列属于运用前馈控制的是A.企业根据现有产品销售不畅的情况,决定改变产品结构B.猎人把瞄准点定在飞奔的野兔的前方C.根据虫情预报,农业公司做好农药储备D.汽车驾驶员在上坡时,为了保持一定的车速,提前踩加速器E.瞄准靶心射击【BCD】

17.9.按控制原因或结果,控制分为A.前馈控制B.直接控制C.现场控制D.反馈控制E.间接控制【BE】 17.10.间接控制的方法是建立在哪几项假设之上的?A.工作成效是可以计量的B.出现的偏差可以预料并能及时发现C.追查偏差所需要的时间是有保证的D.人们对工作成效具有个人责任感E.有关部门或人员将会采取纠正措施【ABCDE】 17.11.较为可靠的假设是直接控制法合理性的依据,这些假设是A.合格的主管人员所犯的错误最少B.管理工作的成效是可以计量的C.在计量管理工作成效时,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是有用的判别标准.D.出现的偏差可以预料并能及时发现E.管理基本原理的应用情况是可以评价的【ABCE】

17.12.下列属于控制工作的原理有A.组织适宜性原理B.控制关键点的原理C.直接控制原理D.例外情况的原理E.反映计划要求原理【ABCDE】

17.13.关于运用控制关键点原理,下列说法是正确的有A.这是由于管理者精力有限B.管理者要注意各种细节C.管理者要集中注意主要因素D.选择关键点是一种管理艺术E.强调要注意那些需要观察的点【ACDE】

17.14.例外情况的原理要求A.与控制关键点原理相结合B.只寻找例外情况是不够的C.只寻找例外情况已经足够了D.管理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出现了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情况上E.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上,控制工作就越有效【ABDE】

18.1.确定预算数字可以采用的方法有A.主观方法B.客观方法C.统计方法D.经验方法E.工程方法【CDE】

18.2.预算的不足之处有A.容易导致控制过细B.容易导致本位主义C.容易掩盖效能低下D.指标不够具体明确E.缺乏灵活性【ABCE】 18.3.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有A.报告B.深入现场C.比率分析D.计划E.盈亏分析【ABCE】

18.4.控制报告的基本要求包括A.适时B.突出重点C.指出例外情况D.尽量简明扼要E.费用最低【ABCD】

18.5.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指标有A.销售利润率B.营业收入利润率C.资产负债率D.流动比率E.成本费用利润率【ABE】 18.6.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A.营业收入利润率B.流动比率C.速动比率D.资产负债率E.销售利润率【BCD】 18.7.分析企业运营能力的指标有A.营业收入利润率B.流动比率C.应收账款周转率D.存货周转率E.销售利润率【CD】 18.8.常用的综合控制方法是A.收支预算B.投资回收率C.损益控制法D.投资报酬率控制法E.管理审核与经营审核【CDE】

18.9.一般说来,损益控制法主要适用于A.集权制企业B.分权制企业C.事业部制企业D.政府部门E.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BC】 18.10.最早提出平衡计分卡概念的是A.弗鲁姆B.赫茨伯格C.罗伯特·凯普兰D.戴维·诺顿E.哈里斯伯格【CD】

18.11.最初提出的平衡计分卡是由四套指标所构成的一个体系,这四套指标分别为A.财务B.顾客C.内部过程D.愿景和战略E.学习与成长【ABCE】

19.1.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包括A.价值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B.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C.物流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D.供应链管理系统E.客户关系管理系统【ABCDE】 19.2.根据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时间和信息处理技术水平,可将其分为A.事务/数据处理系统B.管理信息系统C.决策支持系统D.高级经理支持系统E.专家系统和智能信息系统【ABCDE】 19.3.智能技术模仿人类专家至少需要计算机具备的能力包括A.认识、形成和解决问题B.解释解决问题的办法C.从经验中学习D.从实践中学习E.智能分析【ABC】 19.4.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A.人B.输出、输入设备C.数据存贮设备D.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E.运算、控制与网络通信设备【ABCDE】

19.5.从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的信息技术平台经历了A.微机时代B.大型主机时代C.网络化时代D.智能化时代E.分布式处理时代【ABCE】 19.6.数据仓库的基本分析工具包括A.系统分析B.系统设计C.数据挖掘D.在线分析处理E.系统实施【CD】 19.7.信息系统开发的阶段包括A.系统分析B.系统计划C.系统设计D.系统实施E.系统评价【ACD】

19.8.要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A.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B.配备专门人才,培训组织成员C.选用计算机主机和外围设备D.进行管理方式的改变E.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ABC】

名词解释题目录 1.1.管理 1.2.系统 1.3.管理学 2.1.霍桑试验

2.2.管理理论丛林 2.3.全面质量管理 2.4.领导作用 3.1.具体环境 3.2.社会责任 3.3.管理道德 4.1.计划工作 4.2.许诺原理 4.3.灵活性原理 4.4.改变航道原理 4.5.限定因素原理 5.1.目标管理 5.2.制定战略 5.3.核心能力 5.4.战略分析 5.5.使命 5.6.政策 5.7.预算 5.8.规则 5.9.战略

5.10.集中化战略 6.1.预测

6.2.非程序化决策 6.3.德尔菲法 6.4.计量决策法 6.5.决策

6.6.程序化决策 7.1.管理宽度原理 7.2.责权一致原理

7.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7.4.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 7.5.组织结构

7.6.简述分工协作原理。 8.1.“安东尼结构” 8.2.管理宽度 8.3.部门 8.4.隧道视野

8.5.事业部组织结构 8.6.职位设计 9.1.直线职权 9.2.职能职权

9.3.组织中的职权分裂 9.4.个人管理 9.5.委员会管理 9.6.参谋职权 9.7.员工活性化 10.1.组织变革

10.2.业务过程再造 11.1.人员配备

11.2.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11.3.责权利一致原理 11.4.不断培养原理 11.5.公开竞争原理 12.1.自我考评 12.2.成绩记录法 12.3.人才生命周期 12.4.职务轮换 12.5.临时性提升 13.1.指明目标原理 13.2.目标协调原理 13.3.直接管理原理 13.4.命令一致原理 13.5.沟通原理 13.6.领导连续流

13.7.“利用的一命令的”方法 13.8.商议式的管理方法 13.9.9.9型管理 13.10.9.1型管理 14.1.过程改进团队 14.2.团队 15.1.指示

15.2.个别交谈 15.3.沟通人员 15.4.正式沟通 16.1.激励

16.2.保健因素 16.3.激励因素 16.4.期望理论 16.5.强化

16.6.积极强化 17.1.信息反馈 17.2.控制工作 17.3.管理突破 17.4.反馈控制

17.5.组织适宜性原理 17.6.控制关键点原理 17.7.例外情况原理 18.1.预算

18.2.财务预算 18.3.流动比率 18.4.速动比率

18.5.计划评审技术 18.6.损益控制法

18.7.投资报酬率控制法 18.8.盈亏分析 18.9.运营预算 19.1.系统分析

19.2.管理信息系统

名词解释题答案

1.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2.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3.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1.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2.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管理问题的流派,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把管理理论的各个流派称之为“管理理论丛林”。

2.3.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2.4.领导作用就是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上下同欲”的状态,创造一个让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发挥作用的积极的内部环境。

3.1。具体环境,往往称为产业环境或者行业环境,是指那些对管理者的决策和行动产生直接影响并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要素。 3.2.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3.3.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4.1.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观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4.2.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因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 4.3.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

4.4.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得越多,管理者定期地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保证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

4.5.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 5.1.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 5.2.制定战略是指直接改变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实力为目的的项目活动。 5.3.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5.4.战略分析就是要理清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回避威胁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发挥优势,为制定战略打下良好基础。 5.5.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使命表明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 5.6.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

5.7.预算作为一种计划,是以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一种报告书。它也可称之为“数字化”的计划。 5.8.规则是针对具体场合和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规定。

5.9.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

5.10.集中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这一战略依据的前提是:企业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超过那些有较宽业务范围的竞争对手。

6.1.预测是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它以过去为基础推测未来,以昨天为依据估算今后,以已知预计未知。

6.2.非程序化决策指有些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因为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因为其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非程序化决策又被称为“结构不良”的决策。 6.3.德尔菲法在我国习惯称为“专家预测法”。美国兰德公司在50年代初与道格拉斯公司协作研究如何通过有控制的反馈使得收集专家的意见更为可靠。

6.4.计量决策方法亦指决策的“硬技术”,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即建立数学模型。

6.5.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换言之,决策是决策者经过各种考虑和比较之后,对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所作的决定。

6.6.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以致每当它出现时,不需要再进行重复处理。通常又将程序化决策称为“结构良好”的决策。 7.1.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是适当,就越是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 7.2.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计中,职位的职权和职责越是对等一致,组织结构就越是有效。

7.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7.4.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7.5.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7.6.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机构就越是精干、高效。分工协调原理规定了组织结构中管理层次的分工、部门的分工、职权的分工。管理层次的分工,即分级管理。组织层次一般分上、中、下三层,每一管理层次都有相对应的责权,每一管理层次均有相应才能的人与之适应。管理层次须分明。部门的分工,即部门划分。划分部门是为了把整体任务分散化,是为了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因此,部门划分应该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有利于部门间的协调。职权的分工,组织结构中有三种职权类型:直线职权、参谋职权、职能职权。 8.1.“安东尼结构”是美国斯隆管理学院提出的一种经营管理层次结构。该结构把经营管理分成三个层次:战略规划层,战术计划层和运行管理层。 8.2.管理宽度又称管理幅度,是指管理者有效地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确定管理宽度最有效的方法是随机制宜,即依据所处的条件而定。 8.3.部门是指组织中管理者为完成规定的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殊的领域。

8.4.“隧道视野(tunne1vision)”现象是指由于各职能部门专业化,使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员除了本部门外,其余什么都不顾,就如同过隧道一样,除了本身领域外,其他什么都看不见。

8.5.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又称为“斯隆模型”。这种组织结构实行集中领导下的分权管理,在这种制度中,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部实行单独经营、单独核算。企业高层管理者保持人事决策、财务控制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的经理根据企业最高领导的指示进行工作。事业部适合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公司。 8.6.职位设计就是将若干工作任务组合起来构成一项完整的职位。现实中有些职位是常规性的、经常重复的,有些则是非常规性的。 9.1.直线职权是某项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包括作出决策、发布命令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指挥权。

9.2.职能职权是某职位或某部门所拥有的原属于直线管理者的那部分权力,大部分是由业务或参谋部门的负责人来行使的。 9.3.当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出一项决策必须汇总两个或更多的管理者的职权才能实现时,就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职权是分裂的。 9.4.个人管理又叫个人负责制,指的是整个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由他对整个组织负责。 9.5.委员会管理是指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即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 9.6.参谋职权是某项职位或部门所拥有的辅助性职权,包括提供咨询、建议等。

9.7.活性化是员工参与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员工在规定的限度内拥有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知识、技能、职权以及意愿,同时,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后果以及对企业的成功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10.1.组织变革指组织面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和适应的过程。

10.2.业务过程再造是指为了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这些关键的绩效指标方面实现剧烈的改进,而对业务过程进行的根本的再思考和激进的再设计。 11.1.人员配备通常称为人力资源管理(HRM)是对组织中全体人员的配备,它既包括管理者的配备,也包括非管理者的配备。

11.2.职务要求明确原理,是指对主管职务及其相应人员的要求越是明确,培训和评价管理者的方法越是完善,管理者工作的质量也就越有保证。 11.3.责权利一致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尽快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就越是要使管理者的责权利相一致。

11.4.不断培养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组织,越是想要使其管理者能胜任其所承担的职务,就越是需要他们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进行自我培养。 11.5.公开竞争原理是指组织越是想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越是要在主管职务的接班人之间鼓励公开竞争。 12.1.自我考评是指管理者根据组织的要求定期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12.2.成绩记录法是一种以管理者的工作成绩记录为基础的考评方法。

12.3.人才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人才在组织内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

12.4.职务轮换是使各级管理者在不同的部门的不同主管位置或非主管位置上轮流工作,以使其全面了解整个组织的不同工作内容,得到各种不同的经验,为其今后在较高层次上任职打好基础。 12.5.临时性提升是指当某个管理者因某些原因,而出现职务空缺时,组织指定某个下级管理者为代理人。

13.1.指明目标原理是指领导工作越作是能使全体人员明确理解组织的目标,则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所作的贡献就会越大。

13.2.目标协调原理是指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取得协调一致,人们的行为就会趋向统一,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取得的效率就会越高,效果就会越好。 13.3.直接管理原理是指管理者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准确,领导工作从而就会更加有效。

13.4.命令一致原理是指管理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下达的各种命令越是一致,个人在执行命令中发生矛盾就越小,领导与被领导双方对最终成果的责任感也就越大。 13.5.沟通原理是指管理者与下属之间越是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沟通,整个组织就越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13.6.领导连续流是美国的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的,他们认为领导方式有各式各样,包括从主要以领导人为中心的直到以下属为中心的一系列领导方式,这些方式依领导把权力授予下属的大小程度而不同。

13.7.“利用的一命令的”方法是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模式中的一种。管理者发布指示,决策中没有下属参与;主要用恐吓和处分,有时也偶尔用奖赏去激励人们;惯于由上而下地传达信息,把决策权局限于最高层,还表现有其他各种类似的特点。

13.8.商议式的管理方法是利克特的四种管理方法中的一种。管理者在做决策时征求、接受和采用下属的建议;试图去酌情利用下属的想法与意见,运用奖赏并偶尔兼作处罚的办法让职工参与管理。

13.9.9.9型管理是管理方格图中的基本极端类型之一,也叫“战斗集体型管理”,指管理者无论对人员还是对生产都表现出最大可能的关心。他们把组织的需要与个人的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真正的“集体的主管者”。 13.10.9.1型管理是管理方格图中的基本极端类型之一,也叫“独裁的、重任务型的管理”,这类领导仅仅关心促成一种高效率的经营活动,而对人则几乎或根本不关心,他们的领导方式是极端专断的。

14.1.改进团队是指改进或开发某个具体业务过程的项目团队。这类团队通常是跨职能部门,将来自不同部门、具备与改进过程相关的不同技能的人集合在一起。过程改进团队可由一名管理者充当发起人,由他授权组建团队,并确保该团队获得适当的资源和组织支持。

14.2.团队是指完成相互依存的任务,实现共同使命的一群人。

15.1.指示作为一个领导的方法,可理解为是上级的指令,具有强制性。它要求在一定的环境下执行任务或停止工作,并使指示内容和实现组织目标密切关联,以及明确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指挥的关系。

15.2.个别交谈就是指领导者用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在组织内外,同下属或同级人员进行个别交谈,征询谈话对象对组织中存在问题和缺陷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或对别的上级,包括对主管人员自己的意见。这种形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无拘无束,双方都感到有亲切感。

15.3.沟通人员是指信息发出者、接收者、中间传达者(媒体),以及他们的上级主管人员。这些人的特点,对于沟通方法的选择也有密切的关系。 15.4.正式沟通一般指在组织系统内,依据组织明文规定的原则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16.1.管理学中的激励,是指管理者通过设置需要,促进、诱导下级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16.2.赫茨伯格通过调查发现人们对诸如本组织的政策和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生活所需等等,如果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得不到则产生不满,他把这类因素统称为“保健因素”。 16.3.人们对诸如成就,赏识(认可),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如果得到则感到满意,得不到则没有不满。赫茨伯格把这一类统称为“激励因素”。

16.4.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基本观点是: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16.5.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16.6.积极强化是指在积极行为发生以后,立即用物的或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在这种刺激作用下,个体感到对他有利,从而增加以后的行为反应频率。

17.1.信息反馈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信息反馈的本质特征就是根据历史的情况去控制和调整未来的行为。 17.2.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订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17.3.管理突破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

17.4.反馈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它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17.5.组织适宜性原理是指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和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是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 17.6.控制关键点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尽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17.7.例外情况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

18.1.预算就是用数字编制未来某一个时期的计划,也就是用财务数字(例如在财务预算和投资预算中)或非财务数字(例如在生产预算中)来表明预期的结果。 18.2.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收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18.3.流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用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即短期偿债能力。

18.4.速动比率是指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速动比率是一个比流动比率更为敏感的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

18.5.计划评审技术缩写为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来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 18.6.损益控制法是根据一个组织(企业)的损益表,对其经营和管理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

18.7.投资报酬率控制法是以投资额和利润额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来衡量整个企业或企业内部某一部门的绩效。

18.8.所谓盈亏分析,就是根据销售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盈利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又称“量本利”分析。

18.9.运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采购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单位生产成本预算、推销及管理费用预算等。 19.1.系统分析是在明确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分析管理系统,决定管理信息系统目标及需要的过程。其中核心问题是决策系统分析,识别管理者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19.2.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服务于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它是一种由管理者计划和设计的,用来为他们提供所需要专门信息,以有效地履行管理职能的信息系统。

简答题目录

1.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1.2.简述掌握管理的两重性的重要意义。 1.3.简述管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范围。 1.4.简述系统的观点。

2.1.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2.2.简述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 2.3.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的基本观点。 2.4.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5.简述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

2.6.按照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组织领导履行的职责有哪些? 2.7.什么是战略管理?简要说明其特点。 2.8.霍桑试验的结论包括哪几个要点? 3.1.举例说明组织环境的类型。

3.2.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4.1.简述计划工作的原理。

4.2.简述灵活运用原理的限制条件。 4.3.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4.4.简要说明管理中计划工作的意义。 5.1.简述组织目标的三个基本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