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11-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11-1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bfa3042dd88d0d233d46ae2

福建省长乐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地理试

题(人教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3.下列关于松嫩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实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B.生长季节短促,适宜玉米、棉花、冬小麦、油菜的种植

C.水稻土分布广泛,因此主要发展水田耕作业,大面积种植水稻

D.受长白山的阻挡,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东部由于降水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社会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中部,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B.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多为集中连片的水稻 C.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种植制度是一年两熟至三熟 D.长江三角洲的土壤以生产力较高的水稻土为主

5.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早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 A.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 B.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渐强,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 D.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2009年4月15日零点16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课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它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北斗”的问世和不断完善,将逐步打破美国GPS一统天下的局面。 6.有关北斗导航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装置时传感器

B.是一种专门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C.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的特点 D.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地理科学广泛的运用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据此回答7~9题。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7.南京市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可采用的技术是( )

A.RS B.GIS C.GPS D.GPS和 GIS

8.有关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事例,正确的是( ) ①用GPS确认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 ②用GPS了解各大城市的天气

③用遥感技术估测华北小麦受旱灾影响面积 ④用遥感技术统计春运客流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在城市管理GIS中,将城市交通图层、居民区图层、公园分布图层叠加后,可以( ) A.计算城市绿地面积 B.分析建筑设计的质量 C.估算商品零售总额 D.合理调整公交线站点

10.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作用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导致下列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洋流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下表是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读表回答11—12题。 年份 1985 1995 森林覆盖率 19% 10% 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333 478 年降水量 520mm 450mm 气温年较差 38℃ 42℃ 河流含沙量 10% 35% 粮食平均亩产 205kg 135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02亿kg 0.97亿kg 11、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

A、风沙危害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12、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的直接危害是( )

A、易形成沙尘暴 B、淤积河湖,加剧洪涝 C、物种锐减或灭绝 D、土地肥力上升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图3—2—1是我国内陆甘肃某地区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 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 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

14、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加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灌溉 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 C、矿产资源开发 D、气候异常

图3—2—2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15、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6、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7、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⑥ 18、目前世界上许多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B.滥垦滥牧,植被受破坏 C.任意开发矿产,生态环境遭破坏 D.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空气变干燥

19、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在我国沙漠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

A.“三北”防护林 B.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 C.东南沿海海防林 D.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林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右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示意图,读图完成20~22题。

20、有关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线状,正确的是( ) A.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99%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主要分布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上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1、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 )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2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主要是( ) A.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能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图3-2-4是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 当地50%的大气水来自于雨林

B. 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 C. 雨林降水主要来自海洋,跟雨林没关系 D. 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降水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

24、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右图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为移民进入亚马孙平原提供方便的因素是( )

A.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亚马孙地区经济落后发展潜力巨大 C.巴西东北部气候干旱 D.亚马孙横贯公路的修建 26、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 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 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 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

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27~28题 27、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是( )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闽江 ④渤海 ⑤水稻田 ⑥三峡水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8、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下列利用方式正确的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 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右图是植被覆盖率与CO2浓度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题。

29、图中反映城市绿地主要的作用是( ) A.调节气温,减小地表径流 B.减弱噪音、美化环境 C.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30、在沙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www.ziyuank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