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5月理综生物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5月理综生物试卷(附答案与解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c094ce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f4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5月理综生物试卷 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通过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的 C.核糖体与酶、抗体、激素、神经递质的合成都有关 D.致癌因子诱发细胞DNA发生改变可导致细胞癌变 2.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参与协助扩散的转运蛋白可以是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 B.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 C.甘油出入细胞取决于其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和载体蛋白的数量 D.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分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 3.细胞代谢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有序地进行,其中酶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H2O2分解实验中,加热、Fe3+、酶降低活化能的效果依次增强 C.有些酶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运输 D.人体的各种酶发挥作用所需的最适条件是不完全相同的 4.一对健康的夫妇结婚多年一直没有生育,经医检发现女方一条16号染色体与一条19号染色体发生了部分易位,形成与原染色体长短不一样的两条衍生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显微镜可检测出该女性的染色体异常变化 B.该女性的染色体变异与猫叫综合征的变异方式相同 C.变异后的染色体上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可能发生改变 D.假如不考虑其他交叉互换,该女性卵细胞正常的概率为 5.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某研究小组研究了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14 A.据实验结果可推测Zn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合成 B.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 C.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对照 D.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 1 - / 7

6.去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29.AMP—PCP能与细胞膜上ATP跨膜受体蛋白结合,(11分)科研人员用AMP—PCP溶液处理三七叶片,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

(1)由图1可知,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________。保卫细胞中的K浓度变化是引起气孔运动的主要原因,K+进入保卫细胞内,可导致气孔开放。请推测AMP—PCP影响叶片净光合作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可用________溶液处理三七叶片作为实验组,用蒸馏水处理三七叶片作为对照进行实验,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若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________对照组,则证明上述推测成立。

(3)图2为适宜条件下三七幼苗叶绿体中某两种化合物的变化。若T1时突然降低CO2浓度,则物质A、B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填“[H]”“ADP”“C3”“C5”)。

30.(8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某人感染HIV后,体内先后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感染HIV初期,患者会表现出口渴,发热等症状,原因可能是HIV一方面刺激位于下丘脑的______,使其产生兴奋并传递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引起人体产热增加。

HIV的浓度先升高后下降,(2)感染一段时间后,原因是患者体内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了囊膜蛋白(Gp120,Gp41)等多种抗体,将大部分HIV消灭。一般情况下,B细胞所受抗原刺激来自两个方面,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后,被传递给T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作用于B细胞;少数抗原__________B细胞。

(3)人体免疫系统有__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31.(8分)图1是某地区的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2 - / 7

+

(1)高山不同海拔处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如山脚下生长着阔叶林,山顶上生长着针叶林,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2)当森林遭受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林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这种现象反映出_____________。

(3)村庄稻田生态系统有卷叶螟、青蛙等生物,图2是能量流经卷叶螟的示意图,其中A~C代表能量,数值表示能量值(单位:J/(hm2?a))。图2中A的数值为_____________ J/(hm2?a)。

(4)后来由于某种原因,村庄农田被弃耕多年,最终形成了荒地,田鼠在荒地上大量繁殖。生态学家为了监测和预报该生态系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弃耕农田上的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田鼠最初呈“J”型增长。该荒地田鼠的数量约为800只,若田鼠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比原来增加a倍,则在此条件下繁殖b代后,田鼠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只。

32.(12分)萤火虫曾被视为七夕的浪漫礼物,如今却由于人们的大量采集与买卖而导致数量锐减,拯救萤火虫,刻不容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萤火虫的发光需要荧光素、荧光素酶以及ATP等多种物质,其中ATP主要在细胞中的___________(填具体的生物膜结构)产生,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由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释放能量,腺苷由___________构成。

+

(2)萤火虫的体色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A(红色)、A(黄色)、a(棕色)控制,复等++++

位基因的显隐关系是A对A、a为显性,A对a为显性,即A>A>a,且AA个体在胚胎期致死,只有基

因B存在时,上述体色才能表现,否则表现为黑色。现有红色萤火虫(甲)与黑色萤火虫(乙)杂交,F1中红色:棕色=2: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F1中棕色个体交配产生F2中黑色个体的概率是___________。

预判断B、b基因是否位于2号染色体上,现利用F1萤火虫设计如下实验,请预测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实验方案:取F1中一只红色雄性萤火虫与F1中多只棕色雌性萤火虫进行交配,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B、b基因不在2号染色体上 B.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则B、b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 37.【生物——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下表为培养某种微生物的培养基配方,请回答有关问题:

- 3 - / 7

KH2PO4 1.4 g Na2HPO4 2.1 g MgSO47H2O 0.2 g 葡萄糖 10.0 g 尿素 1.0 g 蒸馏水 定容1 000 mL (1)根据配方可知该培养基只允许分解__________的细菌生长,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被称作__________培养基。为防止杂菌污染,对培养基采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___。 (2)若要通过统计培养基中菌落数来估计样品中的细菌数,上述培养基中还需要添加__________,接种时应采用__________法。该方法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如下图,其中适合用于计数的平板是__________。 (3)某同学涂布平板时用0.l mL稀释液,稀释液的稀释倍数为10,平板中测得菌落数的平均值为163,则每1 mL样品中的细菌数约是__________个。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尿素的细菌后,要对其作进一步的鉴定,可在上述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面是将乙肝病毒控制合成病毒表面主蛋白的基因HBsAg导入巴斯德毕赤酵母菌生产乙肝疫苗的过程及有关资料,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1:巴斯德毕赤酵母菌是一种甲基营养型酵母菌,能将甲醇作为其唯一碳源,此时AOX基因受到诱导而表达【5’AOX1和3’AOX1(TT)分别是基因AOX1的启动子和终止子】。 资料2:巴斯德毕赤酵母菌体内无天然质粒,所以科学家改造出了图1所示的pPIC9K质粒用作载体,其与目的基因形成的重组质粒经酶切后可以与酵母菌染色体发生同源重组,将目的基因整合于染色体中以实现表达。 5 (1)如果要将HBsAg基因和pPIC9K质粒重组,应该在HBsAg基因两侧的A和B位置接上_________、 _________限制酶识别序列,这样设计的优点是避免质粒和目的基因自身环化。 (2)酶切获取HBsAg基因后,需用_________将其连接到pPIC9K质粒上,形成重组质粒,并将其导入大 - 4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