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cc7f41b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8

16、桥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四、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

这篇课文对于老师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我想说的详细一些,主要和老师们交流如何抓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读。

1、课文1—6自然段:

课文语言精炼,1-6自然段运用大量简短的句段,突出表现了洪水突来时的危急,而村民的恐慌则与后文中老汉的镇定形成鲜明对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山洪和村民表现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受当时形势的严峻。

(1)体会洪水肆虐

学习描写山洪的语句,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初步感知洪水来势凶猛,情势越来越危急,继而通过想象画面、补充录像资料等方法,结合语言文字加深体会洪水的肆虐;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危险的情势写出来的呢?再读句子,体会简短的句段读起来给人以紧迫的感觉,起到烘托紧张氛围的表达效果;第三步,渲染情境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愈加危急的险情。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朗读,使学生既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又领悟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村民恐慌

描写村民恐慌的语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读1-6自然段的方式,读中感悟村民因恐慌导致极度混乱的局面,为感悟老汉形象奠定基础。

2、课文7—27自然段:

课文第7-27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集中体现了老汉作为一个老党员无私无畏的胸怀。而课文直到结尾才点明人物关系,使通篇充满悬念。教学时,可以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品析精彩句段,感悟老汉的人格魅力,体会表达效果。可以经历以下几个层次:

(1)、推敲词句,初悟“桥”之伟岸

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就感人之处做批注、写体会。然后抓住第8自然段中突出表现老汉形象的词句,揣摩角色内心,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表达效果。可以这样进行:先抓住老汉的“不说话”与村民的“乱哄哄”,对比体会老汉的镇静、沉着。再引导学生想象:老汉此时一言不发,心里想的是什么?从而理解老汉时刻将村民的安危放在心上。然后抓住“他像一座山”一句,引导学生思考不写这一句行吗?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通过对比句段,体会到老汉的威严,体会他在人们心目中就是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深入感悟老汉崇高的英雄形象。 (2)、巧抓矛盾,精析“桥”之崇高

激烈的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生命。课文14-23自然段就生动地刻画了两处矛盾,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老汉先把小伙子“揪”出来,又把他“推”上木桥;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后又“推”他快走。这里的矛盾正是引人深思之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文,找出矛盾,再交流体会老汉“一揪一推”背后的矛盾复杂心理,从而体会“胸怀大如天,父子情似海”的人性之美。

? 如何透过“揪”字,体会“胸怀大如天”

抓住“揪”字,想象交流:“揪”出来会怎样,“不揪”又会怎样?体会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意味着生与死的抉择。教师再联系下文,动情小结:“被揪出的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也可能是他唯一的儿子……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揪了出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从老汉清瘦的脸庞、普通的衣着、镇定的神色,深刻体会这平凡普通的形象背后是超越常人的胸怀。

? 如何抓住“推”字,体会“父子情似海”

引导学生从第19、20自然段中找到两个“推”,从父子相同的举动中体会父子情深,丰满人物形象。

? 巧换词语,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14-23自然段一直写“老汉”和“小伙子”,结尾才点明他们是父子关系。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点重新审视人物形象。出示这一部分,将“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为“父亲”和“儿子”,引导学生再读,并借助句式:“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想象补白,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和父子深情。 (3)、回归课题,探究“桥”之深意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但为什么以“桥”为题?从而深刻体会课题所蕴含的深意,突破教学难点。 (4)、品味写法,领悟结构之妙

课文巧设悬念的结构方式,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教学时,可先把结尾去掉,引导学生体会没有这个结尾,虽然故事依然完整,但人物关系却不明确了,从而领悟到这种写法使情节跌宕、出人意料,充满悲壮色彩,同时这样结尾也表达了作者对老汉的无比崇敬。

通过以上学习,人物形象已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最后可引导学生为老汉写碑文。这一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思路,可以代作者写,代村民写,代老太太写,也可以作为读者写。以此使学生思绪在笔端流露,情感在碑文中升华。

17、梦想的力量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是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四、长文短教,突出略读课文的特点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如何能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读懂呢?老师们不妨尝试以下的三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学生预习中利用工具书和结合上下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课堂中通过:“质疑‘梦想’”,“初读感知‘梦想’的力量”等环节让学生边读边说边体会边想象。围绕“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梦想是怎么实现的?”“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这几个主要问题,剖析理解,领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