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1-12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生理学习题1-12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ccdc1e09b89680203d8255e

管、淋巴 17.乙酰胆碱、M、减慢、减慢、减弱、阿托品18.减少、升高 19.急剧减少、倒流 20.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 三、选择题 1.C 2.E 3.E 4.C 5.E 6.E 7.E 8.C 9.E 10.B 11.C 12.D 13.C 14.E 15.B 16.B 17.E 18.E 19.D 20.C 21.E 22.B 23.B 24.D 25.C 26.D 27.A 28.B 29.C 30.E 31.D 32.D 33.E 34.D 35.A 36.D 37.C 38.B 39.C 40.B 41.D 42.E 43.C 44.D 45.D 46.D 47.B 48.C 49.C 50.B 四、问答题

1.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去极化时相(O期)和复极化时相,后者又分为1、2、3、4期。各期的主要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快速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ca2+(及少量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静息期)是Na+---K+泵活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的时期。

2.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发生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分为①有效不应期: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复极化至---60mV这段时间内,不管给予多么强大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产生。②相对不应期:在膜电位3期复极化---60---一80mv期间内,兴奋性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须用阈上刺激才可引发动作电位产生。③超常期:膜电位3期复极化一80~一90mV期间内,兴奋性高于正常,用阈下刺激也能引发动作电位再次产生。意义: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泵血功能。

3.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额外的入工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故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由窦房结发出并传播而来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结果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4.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优势传导通路”传给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传至左、右心室。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特点是:①心房肌的传导速度较快,因此窦房结的兴奋几乎可同时到达左、右心房,使两心房同步收缩;②房室交界传导性较差,速度很慢,因此在这里产生约0.1秒的延搁(房一室延搁);③心室内传导组织传导速度很快,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可达4m/s,心室肌也有1m/s,这样房室交界传来的兴奋可通过浦肯野纤维网和心室肌迅速传至整个左、右心室,使之产生同步性收缩。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它保证了窦房结所产生的窦性起搏节律总是先使心房肌兴奋并收缩,经过较长时间(约O.1秒)后再引起心室肌兴奋和收缩。形成了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避免了心房、心室收缩重叠的现象,充分发挥心房的初级泵和心室的主力泵作用,使两者协调一致的完成泵血功能。

5.心肌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与骨骼肌的不同之处为:①心肌有自动节律性,骨骼肌无自动节律性。在整体内,心肌由自律性较高的窦房结P细胞(正常起搏点)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而骨骼肌收缩的发生有赖于运动神经的传出冲动。②心肌兴奋后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完全性强直收缩,而是收缩、舒张交替进行以完成射血功能;骨骼肌的不应期很短,容易发生强直收缩,以维持姿势和负重。③心脏内有特殊传导系统,使心房、心室有序的收缩,保证心脏的射血功能。④心肌的收缩有“全或无”现象,心房肌纤维同步收缩,心室肌纤维同步收缩,这样收缩的力量大,有利于提高泵血的效率。骨骼肌的收缩强弱随着受刺激的强度变化而不同;心脏有特殊传导系统,保证心房、心室先后有序收缩。骨骼肌的活动受躯体神经活动支配。⑤心肌的肌质网不发达,ca2+的贮存和释放量均较少,所以心 肌细胞收缩依赖于细胞外液的外源性ca2+而骨骼肌收缩不依赖于外源性Ca2+。 6.心房或心室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都可以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不是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如正常成年人的心动周期为0.8秒时,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O.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进入心室舒张期,持续O.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手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当心率增快或减慢时,心动周期的时间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舒张期的变化更为明显。心率过快时,一个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而心舒期是心脏得以休息和获得血液供应的主要时期,故心率过快时,不仅不利于心室的充盈,也不利于心室休息和供血,使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相对缩短,这对心脏的持久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7.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凡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影响心输出量:①心肌

- 13 -

的初长度: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的初长(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增加而增加,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脏中蓄积。②后负荷: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搏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当后负荷增加的时候,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③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搏出量的这种调节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④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每分输出量增加。但心率过快(>180次/分钟)时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或心率过慢(40次/分钟)时,由于射血次数减少都使输出量减少。

8.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放置于体表的特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称为心电图。心电图各波代表的意义:①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过程;②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过程;③T波反映心室的复极化过程;④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表示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的时间,故也称为房室传导时间;⑤Q-T间期是指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表示心室肌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⑥ST段是指从QRs波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表示心室各部分都处于去极化状态,它们之间没有电位差。

9.充足的循环血量和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外周阻力是决定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同时,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但是由于血流受到外周阻力的影响,心室射出的血液大部分不能外流,这样另一部分能量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张,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在心室舒张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将这部分势能又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持续向前流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时,搏出量增大,则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②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大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要互相匹配,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容积增大,都会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如大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的改变不能与之相适应,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10.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①直捷通路:血液从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而进入微静脉。在骨骼肌组织的微循环中较多见。此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较快,其意义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进入静脉,增加回心血量。②迂回通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到微静脉。此通路毛细血管丰富,血流缓慢,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进入微静脉,此通路管壁较厚、血流迅速,不能进行物质交换。多见于皮肤、皮下组织的微循环中,与体温调节功能有关。 11.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一(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正值,因而有液体滤出形成组织液,而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组织液中的少量液体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扩张,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回流减少。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在烧伤、过敏时,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高,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第五章 呼 吸

一、名词解释

1.呼吸 2.肺通气 3.胸膜腔内压 4.肺活量 5.肺泡通气量 6.通气/血流比值 7 .氧含量 8.血氧饱和度 9.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呼吸的全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呼吸道对吸入气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作用: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压力差,肺通气的原动力是________。 4·吸气初,肺内压________大气压;胸内压________大气压。

5·腹式呼吸是指以________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胸式呼吸是指以________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 6·入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是入为地造成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压力差,在入工呼吸时首先要保持________。

7·肺通气的阻力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 14 -

8·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________。 9·肺泡通气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肺换气的过程是:02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散,CO2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散,结果是使流经肺泡的________血变成________血。

1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 12·Co2的运输方式毒要是以________的形式在________中运输。 13·中度缺02可使外周化学感受器________,使呼吸________。 14.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________。

15·CO2分压升高时,主要是通过________,其次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反射性地使呼吸运动增强。 三、单项选择题 1.呼吸是指

A.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B.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c.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D.气体进出血液的过程 E.组织细胞与内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呼吸的意义主要是为机体

A.摄取02排出CO2 B.摄取c0排出02 c.摄取02排出N2 D.摄取O2排出C0 E.摄取C02排出O2 3.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

A.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B.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c.肺内压与气道阻力之差 D.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E.胸内压与肺内压之差 4.肺通气的原动力是

A.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B.肺的扩张和回缩 c.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D.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E.胸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5.平静呼吸的特点是

A.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B.吸气是被动的、呼气是主动的 c.吸气与呼气都是主动的 D.吸气与呼气都是被动的 E.吸气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 6.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期是

A.呼吸全过程 B.呼气末和吸气初 C.吸气末和呼气初 D.呼气初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7.平静呼吸时,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相是

A.呼气初 B.呼气末 C.吸气初 D.吸气末 E.呼吸全程 8.胸膜腔负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肺的回缩力 B弹性阻力C.大气压力 D.胸膜腔的密闭性 E.胸廓的扩张 9.胸壁穿刺伤使胸膜腔与大气相通,将造成

A.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 B.胸膜腔压力等于大气压 C.胸膜腔压力低于大气压 D.肺明显扩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增多 10.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主要是

A.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B.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C.降低肺的表面张力,不影响肺的顺应性 D.增加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的顺应性 E.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11.影响气道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气道的口径 B.气流的形式C.气流的速度 D.气道的长度 E.气体的密度 12.下列哪项能使呼吸道口径增大

A.跨壁压减小 B.副交感神经兴奋 C.呼气时 D.交感神经兴奋 E.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 13.正常成人在平静呼吸时,每次呼出或吸进的气量约为

A.300~350ml B.400~600ml C.600~700ml D.500~800ml E.800~1000ml 14.平静呼气末肺内的气体量是

A.潮气量 B.功能残气量 C.肺活量 D.肺通气量 E.肺泡通气量 15.肺活量等于

A.补吸气量+潮气量 B.潮气量+补呼气量 C.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D.深吸气量+补呼气量 E,补呼气量+余气量

16.某入潮气量为500ml,呼吸频率为14次/分钟,其肺泡通气量约

A.3000mL/min B.4000 mL/min C.5000 mL/min D.6000mL/min E.7000 mL/min 17.下列哪项是评价肺一次通气功能最好的指标

A.肺活量B.用力呼气量 C.每次肺通气量 D.每分肺通气量 E.每分肺泡通气量 18.对肺泡气体分压具有缓冲作用的肺容量是

A.潮气量 B.补吸气量 C.补呼气量 D.残气量 E.功能残气量

- 15 -

19.安静时,正常成入的VA/Q的正常值是

A.0.64 B.0.064 C.0.48 D.0,84 E.0.084 20.有关02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形式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 B.02的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

c.血液中化学结合O2量远大于物理溶解量

D.O2与Hb的结合反应快,不需要酶的催化,且是可逆的 E.吸入高压氧主要是增加化学结合的O2量 21.Hb氧饱和度的高低主要决定于

A.Hb的浓度 B.氧分压C.血浆pH值 D.C02分压 E.2,3--DPG含量 22.氧解离曲线通常表示

A.Hh氧容量与PO2关系的曲线 B.Hb氧含量与PO2关系的曲线

C.Hb氧饱和度与PO2关系的曲线 D 02在血液中溶解的量与P02关系的曲线 E.血中C02含量与P02关系的曲线 23.C0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

A.以溶解的方式在血浆中运输 B.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式在红细胞内运输 C.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红细胞内运输 D.以碳酸氢盐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E.以碳酸的形式在血浆中运输 24.呼吸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c.脑桥 D.中脑 E.大脑 25.关于血液中C02对呼吸的影响的 叙述,错误的是

A.C0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体液因素 B.血液中C02升高可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 C.C02可直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 D.血液中CO2浓度过低可出现呼吸暂停 E.血液中C02浓度过高可出现呼吸麻痹

26.正常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

A.血液中一定程度的缺氧 B.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 C.血液中一定浓度的碱性物质 D.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 E.呼吸肌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 27.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

A.血液中的C02 B.血液中的H+ c.脑脊液中的H+D.脑脊液中的C02 E.脑脊液中的PO2降低 28.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

A.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B.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c.肺牵张感受器 D.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 E.脑桥中枢化学感受器 29.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 B.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壁的平滑肌内 c.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干中 D.可及时终止吸气,有利于吸气向呼气转化 E.参与成人正常节律性呼吸的形成和调控 30.切断兔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

A.变深变快 B.变浅变快 c.变浅变慢 D.变深变慢 E.呼吸时相缩短 四.问答题

1.说出呼吸的概念及呼吸的基本过程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是什么?

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点及生理意义? 4.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有何不同?

5.什么是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那些?

6.什么是氧离曲线?分析氧离曲线各段的特点及意义 7.试述pco2增高,Po2降低、H+增加对呼吸运动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全过程称呼吸。 2.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肺通气。

3.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由于胸膜腔内压通常低于大气压,因此习惯上也称为胸膜腔负压。 4.肺活量是指作一次最深吸气后,尽力呼出的最大气量。

5.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6.通气/血流比值指的是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7.氧含量是指每升血液的实际含O2量。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