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d0a6cd476eeaeaad1f330fb

5、荷兰科学家(F.W.Went)在试验中有什么发现?他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⑴、1928年温特试验及发现:(P-47图3-4)

①、切取胚芽鞘尖端,置于琼脂块上数小时后,移走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快。 ②、把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朝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

③、对照:把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快放置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 发现:胚芽鞘不弯曲。 ⑵、温特试验结论: ①、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能从胚芽鞘尖端运输到尖端下部。 ③、该物质能引起尖端下部某些部分生长。 6、什么是生长素?有哪些物质具有生长素效应?

⑴、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IAA(化学结构式见P-47图3-5)。 ⑵、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都具有生长素效应。 7、植物向光性原理是什么?

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单侧光照射,胚芽鞘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8、植物激素:指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9、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是怎样的? ⑴、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合成生长素的原初底物是色氨酸。

⑵、运输:表现为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不能反过来运输。 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⑶、分布:各个器官中都有,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二、应会知识点

1、向性运动有哪些具体表现?

⑴、向性运动:是指由于单一方向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⑵、表现:茎的负向地性(即“背地性”或“负向重力性”)、茎的向光性、根的向重力性、叶镶嵌等。

2、植物的向性运动与感性运动的区别:

向性运动的外因是单一方向刺激,感性运动的外因是多方向同时刺激;

向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具有定向性,感性运动的结果是运动不具有定向性。 实例:含羞草受到震动是小叶闭合,是感性运动。 3、引起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外因素及实质:

外因:单一方向的刺激;内因:植物体内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

实质:单一方向刺激引起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生长速度不同。 4、向日葵、萝卜的向光性原因

向日葵、萝卜受到单侧光刺激时,向光侧、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向光侧抑制生长的物质比背光侧多,所以,向光侧生长慢于背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有哪些特征?

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什么是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有哪些?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

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②、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志数 ⑵、样方法:

①、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

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 4、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如:1983年,我国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决定作用。 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 5、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⑴、迁入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⑵、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大小和密度变化的次要决定作用。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6、什么是年龄组成?

⑴、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

①、增长型:幼年个体较多,年老个体数目较少的种群。 ②、稳定型:各年量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的种群。

③、衰退型:幼年个体数目较少,年老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 ⑵、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 7、什么是性别比例?

⑴、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比例。 ⑵、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二、应会知识点

1、种群密度调查有什么必要性?

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草原载畜量的确定等都依赖种群密度的数据。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注意事项 ⑴、标志重捕法(调查取样法、估算法):适用于活动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重捕时间的确定要注意:间隔不可过长,以免因种群内部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误差。

⑵、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弱的生物种群密度调查。

样方多少、大小的确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过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灯光诱捕的方法。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哪些?

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⑴、环境因素:食物、生存空间、气候、敌害等。

⑵、内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 3、种群增长曲线: ⑴、“J”型增长曲线:

①、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λ,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 ⑵、“S”型增长曲线: ①、“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②、K值:为满载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二、应会知识点 1、“J”型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 2、K / 2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刻。

是渔业捕捞、森林采伐的理想时期。 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 3、种群数量波动和下降的原因: 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什么是丰富度?

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什么是种间关系?

是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栖、寄生、竞争、捕食。 4、什么是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5、什么是竞争?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 6、什么是寄生?

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维持生活。

7、什么是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么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9、什么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带现象。 二、应会知识点

1、群落中物种越多,丰富度越高。

2、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冻原的丰富度很低。

3、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4、寄生只对寄生者一方有利,对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旦分开,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是因为与光的利用有关。 7、动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与食物有关。

8、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以及动物和人的影响有关。 9、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0、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2、互利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有利,即使分开,都能很好生活的现象。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什么是演替?

是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有哪些类型?

⑴、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 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⑵、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油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者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看法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在裸岩上的演替是怎样进行的?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4、人类活动对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影响?

砍伐森林、添湖造田、捕杀动物会破坏原有的群落;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改变原有群落; 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二、应会知识点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含义是什么?我国政府有什么举措?

⑴、人们因为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洪涝灾

害频繁发生。

⑵、为拯救生态环境,应恢复曾经毁掉的森林、湖沼、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