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药化学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d1ee7bafd0a79563c1e72db

13.锆盐-枸橼酸反应常用于区别( )和( )黄酮,加入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两者均可生成黄色锆络合物,再加入2%枸橼酸甲醇溶液后,如果黄色不减褪,示有( )或( )黄酮;如果黄色减褪,示有( )黄酮。

14.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方法有( )、( )、( )等。

15.用碱液提取黄酮时,常用的碱液有( )、( )、( )、( )等。 16.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黄酮时,先将样品溶于乙醚,依次用碱性由( )至( )的碱液萃取,5%NaHCO3可萃取出( ),5%Na2CO3可萃取出( ),0.2%NaOH可萃取出( ),4%NaOH可萃取出( )。

17.聚酰胺的吸附作用是通过聚酰胺分子上的( )和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上的( )形成( )而产生的。

18.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与聚酰胺的吸附力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 )、( )、、( )。

19.聚酰胺柱色谱分离黄酮苷和苷元,当用含水溶剂(如乙醇-水)洗脱时,( )先被洗脱;当用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洗脱时,( )先被洗脱。

20.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分离黄酮苷时的原理是( ),分子量大的物质( )洗脱;分离黄酮苷元时的原理是( ),酚羟基数目多的的物质( )洗脱。 21.用双向纸色谱检识黄酮苷和苷元混合物时,第一向通常用( )性展开剂,如( ),此时苷元Rf值( )于苷;第二向通常用( )性展开剂,如( ),此时苷元Rf值( )于苷。

22.黄芩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具有( )作用。其水解后生成的苷元是( ),分子中具有( )的结构,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成( )衍生物而显( )色。 23.槐米中用于治疗毛细血管脆性引起的出血症并用作高血压辅助治疗剂的成分是( ),分子中具有较多( ),显弱酸性,故可用( )法提取,提取时加硼砂的目的是( )。 24.葛根中主要含有( )类化合物,其中属于C-苷的是( )。当用氧化铝柱色谱分离葛根素、大豆素、大豆苷,以水饱和的正丁醇洗脱时,最先被洗下的是( )。

25.银杏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 )类和( )类化合物,其中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为( )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可分为:①( )类,如( );②( )类,如( )等;③( )类,如( )。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特征,且其基本碳架中常有甲基、( )、( )、( )及( )类型的取代基。

2.实验异戊二烯法则及生源异戊二烯法则对萜类化学研究相同的贡献之处在于均可以用其进行萜类结构式的( )。不同之处在于,实验异戊二烯法则至今仍可用于萜类化合物的( ),并且简单明了,而生源异戊二烯法则为萜类化合物的( )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且可将基本碳架结构不符合( )的萜类化合物,合理的涵盖归属于萜。

3.从甲戊二羟酸出发,经IPP及DMAPP,由GPP、( )、( )及( )这些简单的前体组成了萜类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这些简单的前体再经环化、Wagner-Meerwein重排、( )及( )的1,2—移位等异构化反应,可衍生出各种碳架类型的萜类化合物。

4.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亦可按萜类化合物所连功能基的不同,将萜分成( )、( )、( )、( )、( )、( )、( )及( )等。室温下,单萜及倍半萜多为( )体,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常为( )体,萜苷因连糖故一般为( ) 体。

5.GPP衍生而成的臭蚁二醛缩醛衍生物为( ),此类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且其苷元多不稳定,由于多具( )及( )结构特点,故C1—OH与( )成( )的形式存在植物体内,并可分为( )和( )二大类。

6.环烯醚萜苷元结构中C3与C4多以( ),除C1连羟基外,( )、( )、( )也常连有羟基,C8常连有( )、( )及( ),C6或C7可以形成( ),C7和C8之间可形成( )。根据C4取代基的有无,可将环烯醚萜苷再分为( )两小类。裂环环烯醚萜苷C7—C8处( ),且其C7还可与C11形成( )。

7.具有环庚三烯酮醇结构的变形单萜类化合物为( ),环上的羟基具有( )的通性,其酸性强于( )弱于羧酸。由于羟基的邻位有羰基,故能与( )形成有色的络合物结晶,而不能与一般羰基试剂反应,且在( )及( )区间分别有羟基及羰基的红外光谱吸收。 8.薁为( )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具有( )负离子骈( )正离子样结构,故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可溶于60%~65%的硫酸或磷酸,能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形成π-络合物,中药中所含薁类化合物多为( )。

9.挥发油由( )、( )、( )及( )四类成分组成,其中( )所占比例最大。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 )体,与水均( ),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 ),可与( )共蒸馏。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 ),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 )或( )。

10.常温下挥发油多为( )色或( )色的( ),具较强的( )气味,提取或贮存挥发油应避( ),( ),防( ),否则挥发油会产生( )、( )、( )、( )及( )等变化,这主要是由挥发油的( )引起变质所致。

第八章 三萜类化合物

1.多数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基本母核由( )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其结构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可视为( )个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而成。

2.三萜皂苷结构中多具有羧基,所以又常被称为( )皂苷。 3.羊毛脂甾烷型四环三萜的结构特点是A/B环、B/C环和C/D环都是( )式,C20为( )构型。

4.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的基本碳架是多氢蒎的五环母核,环的构型为A/B环、B/C环、C/D环均为( )式,而D/E环为( )式。 5.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 )的缘故。 6.各类皂苷的溶血作用强弱可用( )表示。

7.有些三萜皂苷在酸水解时,易引起皂苷元发生脱水、环合、双键转位、取代基移位、构型转化等而生成人工产物,得不到原始皂苷元,如欲获得真正皂苷元,则应采用( )、( )、( )等方法。 8.皂苷可与胆甾醇生成难溶性的分子复合物,但三萜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 )甾体皂苷与胆甾醇形成的复合物的稳定性。

9.( )是近年来常用于分离极性较大的化合物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皂苷的精制和初步分离。

10.在三萜类化合物的1H-NMR谱中,一般在高场区的δ( )区域内,常出现堆积成山形的归属于基本母核上的CH和CH2峰。

11.根据皂苷元的结构人参皂苷可分为( )、( )、( )三种类型。 12.甘草皂苷又称( ),由于有甜味,又称为( )。

13.在皂苷的提取通法中,总皂苷与其他亲水性杂质分离是用( )方法。 14.酸性皂苷及其苷元可用( )提取。 15.皂苷的分子量较( ),大多为无色或白色的( )粉末,仅少数为晶体,又因皂苷( )较大,常具有吸湿性。

第九章 甾体类化合物

1.甾体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 )、( )、( )、( )、( )、( )、( )、( )等。

2.强心苷是指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对人的( )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 )苷类。从结构上看,强心苷是由( )与( )缩合而成。根据苷元( )上连接的( )的差异,将强心苷分为( )和( )。

3.强心甾烯类属于( )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 );蟾蜍甾二烯属于( )型强心苷元,C17侧链是( ),后者在自然界存在数量较少。

4.根据强心苷( )和( )的连接方式不同,可将强心苷分为Ⅰ、Ⅱ、Ⅲ型,其中Ⅰ型表示为( );Ⅱ型表示为( );Ⅲ型表示为( )。

5.甲型强心苷具有三类呈色反应。第一类为甾核呈色反应,如( )、( )等;第二类为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呈色反应,如( )、( )等;第三类为α-去氧糖呈色反应,如( )、( )等。

6.强心苷的强心作用主要取决于( )部分,但( )部分对其生理活性亦有影响。一般来说甲型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为( ),苷元相同的单糖苷规律为( );乙型强心苷及苷元的毒性规律为( )。甲型、乙型强心苷元毒性比较为( )。

7.强心苷一般可溶于( )、( )、( )等极性溶剂,微溶于( )、( ),几乎不溶于( )、( )、( )等极性较小的溶剂。它们的溶解度随分子中所含( )的数目、种类及苷元上的( )数目和位置的不同而异。

8.碱水解强心苷时,碳酸氢钾、碳酸氢钠可水解( )上酰基,氢氧化钙、氢氧化钡,可以水解( )、( )上的酰基。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水液碱性太强,不但能使全部酰基水解,也可使( )开裂,酸化后又环合。

9.强心苷元中具有△αβ-五元内酯环时,UV在( )处呈现最大吸收;具有△αβ,γδ -六元内酯环时,UV在( )处有特征吸收。IR光谱上内酯环羰基在( )处有两个强吸收峰,乙型较甲型波数( )。

10.甲型强心苷在( )溶液中,双键由20(22)移位到( ),( )位生成活性亚甲基,与( )等试剂反应显色。

11.甾体皂苷元是由( )碳原子组成,其基本碳架为( ),按结构中( )和( )分为( )、( )、( )、( )四种结构类型。

12.甾体皂苷元分子中常含有( ),且大多数在( )上,糖基多与苷元的( )成苷。 13.甾体皂苷分子结构中不含( ),呈( ),故又称( )。 14.甾体皂苷的分子量( ),且含有较多的( ),不易( ),多为无色或白色( )粉末,而皂苷元大多有较好的( )。甾体皂苷和苷元均具有旋光性,且多为( )。 15.甾体皂苷可与C-3位具有( )的甾醇形成( )而沉淀,用乙醚回流提取时,胆甾

醇可溶于醚,而皂苷不溶,故可利用此性质进行( )和( )。

16.可用于区别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显色反应是( )和( );可用于区别螺甾烷型和F环开环的呋甾烷型甾体皂苷的显色反应是( )和( )。

17.提取皂苷多利用皂苷的( ),采用( )提取。主要使用( )或( )作溶剂,提取液回收溶剂后,用( )萃取或用( )、( )沉淀,或用( )处理,即可得到粗皂苷。提取皂苷元可根据其( )溶于水,而( )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自原料中先提取粗皂苷,将粗皂苷( )后,用( )等有机溶剂自水解液中提取皂苷元,或将植物原料直接( ),再用有机溶剂提取。 18.甾体皂苷元多数无( ),因此在近紫外区无明显吸收峰。如果结构中引入( )、( )等,则可产生吸收。若与浓硫酸作用后,则在( )出现吸收峰。 19.甾体皂苷具有螺缩酮结构,故红外光谱中均能出现( )、( )、( )、( )四个特征吸收带。其中当( )的吸收峰强度大于( )吸收峰强度时,则C25为( ),相反则为( ),因此可借以区别C25位二种立体异构体。

20.C21甾类成分是以( )为基本骨架的羟基衍生物。C21甾苷中除含有一般的羟基糖外,尚有( ),因此还能显( )反应。

第十章 生物碱

1.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 )性,一般能溶于( ),尤其易溶于( )。 2.具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生物碱在正常情况下,在( )中其内酯或内酰胺结构可开环形成( )而溶于水中,继之加( )复又还原。

3.生物碱分子碱性强弱随杂化程度的升高而( ),即( )。 4.季铵碱的碱性强,是因为( )。

5.一般来说双键和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使生物碱的碱性( )。

6.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 ),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 )。

7.莨菪碱的碱性强于东莨菪碱主要是因为东莨菪碱( ),其次是因为( )。

8.生物碱沉淀反应要在( )中进行。水溶液中如有( )、( )、( )亦可与此类试剂产生阳性反应,故应在被检液中除掉这些成分。

9.生物碱的提取最常用的方法以( )进行( )或( )。

10.将总生物碱溶于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 )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 )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此法称为( )。 11.用吸附柱色谱分离生物碱,常以( )或( )为吸附剂,此时生物碱极性大的( ),极性小的( )。

12.Hofmann降解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其次是( )。而von Braun反应可直接使( ),不要求( )。

13.不同类型N上质子的δ值大小,酰胺( ),脂肪胺( ),芳香胺( )。 14.在生物碱的13C-NMR谱中,生物碱结构中氮原子( )产生的吸电诱导效应使邻近碳原子向( )位移。 15.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因其为( )不能与大数生物碱沉淀试剂发生沉淀反应,故常用( )和( )鉴别之。

16.元胡中主要含( )型和( )型异喹啉类生物碱。

17.小檗碱一般以( )的状态存在,但在其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碱,则部分转变为( )或( )。

18.阿托品为莨菪碱的( )。

19.莨菪烷类生物碱都是( ),易水解,尤其在碱性水溶液中更易进行。如莨菪碱水解生成( )和( ),而东莨菪碱水解生成的( )不稳定,立即异构化成( )。 20.区别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可用( ),此时莨菪碱反应生成( ),而东莨菪碱反应生成( )。

21.苦参总碱中含量最多的生物碱是( )。

22.汉防己的镇痛作用( )作用最强,其化学结构属于( )型生物碱。 23.马钱子中的主要生物碱是( )和( ),属于( )衍生物。

24.乌头碱水解后生成的单酯型生物碱叫( )、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叫( )。 25.红豆杉中的主要生物碱为( ),化学结构为( )类似物,其主要生物活性为( )。

第十一章 鞣质

1.一般认为可水解鞣质是通过( )途径合成的没食子酸及其关连代谢物。缩合鞣质是通过( )途径合成的黄烷-3-醇及黄烷-3,4-二醇的聚合体。

2. 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鞣质分为( )、( )、( )三大类。

3.组成可水解鞣质的糖中最常见的为( ),根据糖核的数目,目前分离得到的可水解鞣质低聚体有( )、( )及( )等。

4.缩合鞣质的基本结构多是由( )或( )通过4,8-或4,6位以C-C缩合而成的一类多元酚类化合物,因此又称为( )类鞣质。 5.可水解鞣质因分子中含有( )键,因此可以在酸、碱、酶的作用下水解为( )及( )。 6.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均与明胶形成沉淀反应,但前者与FeCl3试剂形成( ),而后者形成( ),从而可将其区别开来。

7.复合鞣质是由( )与( )缩合而成,因此具有可水解鞣质与缩合鞣质的特征。 8.缩合鞣质类用酸、碱、酶处理或久置均不能水解,但可缩合为高分子不溶于水的产物( ),故又称为( )。

第十二章 其它成分

1.脂肪酸是脂肪族中含有( )的一类化合物。

2.脂肪酸在生物体内是以( )和( )为原料而被生物合成的,它们在生物体内几乎均以( )的形式存在。

3.花生四烯酸转化而成的( )类成分具有非常强的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使其成为新药开发的重要目标。

4.饱和脂肪酸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中没有( )。 5.棕榈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6.棕榈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7.亚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8.α-亚麻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9.花生四烯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10.油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及( )个双键。 11.硬脂酸分子结构中含有( )个碳原子。 12.亚油酸和( )被称为人体必需脂肪酸。

13.我们将人体不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人体( )。

14.脂肪酸类化合物因结构中含有( ),故可与碱结合成盐。

15.脂肪酸分子中的羧酸羟基可被卤素、烃氧基、酰氧基、氨基等置换,分别生成( )、( )、( )和( )。

16.α-亚麻酸的四氯化碳溶液加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2滴,振摇,溶液( )。

17.天然游离氨基酸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海人草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使君子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南瓜子氨酸主要存在于( )中;三七素主要存在于( )中。 18.环肽化合物一般易于结晶,熔点多高于( ),有旋光性。

19.从茜草中分离得到的环己肽类由6个( )组成,具有抗癌活性。

20.苦杏仁中主要含有苦杏仁苷和( ),后者可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

第十三章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中药复方的含义是什么?中药复方的定义

定义1:

中药复方是指由两味或两味以上药味组成,有相对规定性的加工方法和使用方法,针对相对确定的病证而设的方剂,是中医方剂的主体组成部分

源自: 试论中药复方的开发研究《陕西中医》 2004年焦振廉 定义2:

1.中药复方泛指两

中药复方是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具有多靶点多层次的特点[1],而且干扰因素众多,因此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难度颇大

味或两味以上单方组成的方剂。而现代人所说的中药复方是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中药组成。

2.中药复方数量浩瀚,应用广泛,蕴含着独特的医理、思辨和配伍规律,而体现这些医理、规律,能对临床应用起作用的是药效物质基础。因此,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就犹如开启瓶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中药复方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必然尤其科学的内涵,但中医药理论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解释多数仍停留在思辨推理的层面上。对复方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说明中药复方不同化学层次的配伍规律、药效和作用机理,就可以较深层面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存在极大差异,但由于他们的服务对象是一样的,两门医学结合就是可能的。而实现这种可能的前提就是发掘中医学的内涵,为中医学找到现代化科学的依据。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当我们将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较为透彻时,中西医学间难以逾越的障碍就相应的排除,也就为两种医学体系真正的结合架起了桥梁。

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 3.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利于阐释中医药理论? 4.为什么对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搭建中西医结合的桥梁? 5.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经途径? 6.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促进中药的哪些相关学科的发展? 7.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药剂学的影响如何? 8.举例说明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9.为什么说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要重视有机成分,又要注意无机成分,更要关注化学成分的物种形态?

10.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的提取有何意义? 11.属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定性分析研究主要有哪些? 12.为什么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既不能一味强调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单纯追求化学成分?

13.试述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要坚持化学研究和药理研究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