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专题检测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d468f4c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fa

专题十四 新闻访谈

一、[2017·考纲题型信息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河南渑池县段村乡位于渑池县北部深山区,是牛心柿的主产地。这里的牛心柿个大且含糖量极高,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由牛心柿加工而成的牛心柿饼又称仰韶柿饼,属“仰韶三宝”之一。

据了解,段村乡是河南省级扶贫开发重点乡,今年确定以发展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目前,段村乡种植的牛心柿已经超过3万亩,亩均纯收入近6000元。下一步,段村乡还将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使柿子产业链条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有删改)

材料二 把脉河南商丘市虞城,穷根在哪儿?120万人口,年产26亿斤粮食。基础设施差,群众等靠要,政府兜底弱。因病因残致贫就占三成,然后依次是因智、因老、因婚、因学等。

开发虞城,优势在哪儿?毗邻5条高速、3条铁路,有3家上市公司,在全国钢卷尺市场占80%的份额。尤其是开放的虞城人,有看天下的眼光、走四方的精神、闯世界的勇气。

牢牢抓住“人”这一关键因素,“日清周评马上办”制度紧紧抓住“三个人”——部门负责人、乡党委书记、村支书,紧紧围绕全县带头的3.2万名党员。

每周末的“周评”会是一个增知识、长本领的培训场、练兵场。专家授课,讲规划,讲金融、讲法治、讲扶贫,既讲题也答问,解疑释惑、精准指导。扶贫者脑袋富了,扶贫行动就准了、快了、新了、实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

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四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西部某深度贫困县,目前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30%,却提出今年要“摘帽”。

这些扶贫领域存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一些人对扶贫事业缺少应有的敬畏之心,依然抱有功利主义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帮扶连接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看病上学,即使脱钩后,看着曾经的帮扶对象因为发展能力没有培育起来而再度返贫,那些光授人以鱼不授人以渔的帮扶干部如何心安?打着扶贫的幌子却不干帮扶实事,这样的企业如何承受扶贫济困的道义之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介绍了河南渑池县段村乡有关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特色产品牛心柿的已有成就和具体规划,以此诠释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B.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河南虞城与精准扶贫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河南虞城穷困的根源、脱贫的优势以及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等。

C.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作者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

D.材料四是一篇时评类文章,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材料三中的“懒”指的是扶贫对象,即他们只想得到好政策和更多的援助而没有自己努力奋斗的斗志与行动。选项张冠李戴。

2.阅读材料一、二,简要概述目前我国进行的“精准扶贫”中的哪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发展特色产业。牛心柿是段村乡的特产,因其产量大,收益高,所以扶贫工作就围绕牛心柿进行,扩大种植面积,积极引进牛心柿深加工项目,完善柿子产业链条。②发现优势。虞城县是农业大县、地理位置好、钢卷尺规模大;虞城人有闯世界的勇气等。③抓住扶贫关键人,提高扶贫者的知识素养。虞城县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用“周评”会的形式,提高扶贫者的知识水平,以此推动精准扶贫。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通过概括段意的形式思考问题,然后对相关信息加以筛选和整合。比如材料一,第一段主要介绍段村乡的特产牛心柿的优点,第二段主要介绍精准扶贫是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牛心柿来实现的,由此可以概括出“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即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同样,材料二,主要表述了虞城县精准扶贫的具体方法,即发现优势、抓住扶贫关键人等。

3.阅读材料三、四,你认为我国目前“精准扶贫”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精准扶贫要用心扶志,教给贫困户致富的方法。要增强贫困户的信心,培养他们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②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走过场,要对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不能为了凸显政绩,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富足起来,要授人以渔,培育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要注

2

重分析材料三、四强调的重点问题。比如材料三,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的,由扶贫干部的感受,指出应用心“扶志”;材料四讨论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一些地方扶贫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现象、一些贫困地区为凸显政绩抢摘帽等。由此可以看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要下功夫的地方就是要解决以上问题。

二、[2017·吉林大学附中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黄福荣:玉树一瞬与行善9年

李佳蔚

这位身体有病、收入不高、终身未娶的香港义工,其高尚并不仅仅表现在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一瞬间,更是背后长达9年的低调行善。

“阿福本来有机会逃生。地震发生后,阿福和做饭的阿姨已经冲出了孤儿院的大门,到达了安全地带。阿福扭头一看,三名孤儿和三位老师没有逃出来。他立即转身,冲进孤儿院大楼,拼命冲上二楼教室,将受困的孩子和老师奋力推到走廊的窗户处。当他准备救另外两位老师的时候,又震了,他被一下子压在了废墟下面。虽然被挖了出来,但是没有救回来。”

——玉树“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副院长阿周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经过时,都是用“阿福”来称呼。

黄福荣是在4月8日前往玉树做义工的,到遇难时不过短短7天。

46岁的阿福成为了玉树地震中第一个遇难的志愿者。地震中的义举一瞬间让黄福荣走进无数人的视野,而实际上,9年前,黄福荣已经因为善举成为新闻人物。

2001年上半年,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来内地旅游。他读到了一本改变其命运轨迹的书,书名叫作《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

书的作者叫作隋继国,患有白血病和脑癌,他骑自行车走完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为骨髓捐赠作宣传。

一直以来就想做慈善义举的他决定追随这个顽强的退役军人。而此时,隋继国正计划从北京徒步走到香港。

在湖南衡阳,这两个男人见面了,黄认隋为大哥,并与隋继国结伴同行前往香港。2002年元旦,黄福荣自发为香港与内地的血癌病人筹款,由香港尖沙咀出发,展开“行路上北京”壮举,宣传骨髓捐献,终以3个月时间行毕全程2800公里。

这一年,隋继国和黄福荣作为搭档,入选湖南卫视《真心风采》栏目举办的“十佳爱心大使”。在黄福荣的回忆里,这是他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

2003年底,隋继国因为白血病去世,黄福荣大受打击。后来,他发现自己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情绪更加低落,一度一蹶不振。

2008年5月31日,黄福荣来到四川地震灾区。成都志愿者蒋雨晰这样描述第一次见面时候的黄福荣,“黑、瘦、粤式高颧骨,有些疲惫,背着大包”。得知黄福荣是货车司机后,蒋雨晰安排他去做些登记、发放车辆通行证的活。

但是黄福荣认为活太少、太轻,后来他主动找到搬运物资的活,抢着做重活。 成都志愿者邓丽在一次晚上清点物资时,无意间发现黄福荣往肚皮上注射。她大吃一惊,忍不住问:“老黄,你在干什么?”黄福荣告诉她,他有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

黄福荣在四川震区做了两个月的义工。2009年灾区地震一周年的时候,他再次回到曾经待过的什邡川主庙,替川主庙干了一个多月的活。

3

在玉树,被黄福荣救出的孩子为他戴孝。黄福荣的姐姐黄月秀说,“福荣生前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当看到那些玉树的孩子把福荣当作亲人,我们全家都哭了。”

被感动的还有香港特首曾荫权,他在博客中著文《香港的光辉榜样》,他写道:“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

黄福荣的遗体回到香港后,他的家人婉拒了香港政府将黄福荣下葬表彰英勇市民的敬仰园的建议,而是与其父安葬在一起。

姐姐黄月秀表示:“我比较抗拒‘英雄’这个字眼,我觉得福荣不是想做英雄而舍身救人,他当时只是在现场,救人是出于人的基本反应,一个普通的人也会这样做。”

(选自《中国周刊》第5期)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隋继国身患绝症,凭借毅力为骨髓捐赠作宣传,行遍全国200多个城市,他的行为做法震撼了黄福荣的心灵,从思想上改变了黄福荣的人生轨迹。

B.这篇新闻的语言特点是简练、通俗。如写阿周讲述黄福荣的救人瞬间,用了“扭头一看”“立即转身”“冲进”“拼命冲上”“奋力推到”等动词写黄福荣地震中救人的场景,让读者感觉如在目前。

C.本则新闻紧扣题目选取材料。开头由目击者含泪讲述黄福荣玉树救人的瞬间壮举,结尾写黄福荣牺牲后家人以及社会对他的悼念活动,中间大量的篇幅写黄福荣9年的行善事迹。

D.文章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黄福荣所有慈善活动的概述,也有对他行善典型事例的详细描写。

答案 B

解析 B项所举例子体现出来的文章语言特点是准确、生动。 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没有长达9年低调行善的思想和做法,就一定不会有黄福荣玉树地震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

B.让目睹黄福荣救人经过的孤儿院副院长阿周讲述黄福荣舍身救人的瞬间壮举,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

C.因善举成为新闻人物的黄福荣在玉树舍身救人之后,终于感动了社会,感动了香港特首。

D.黄福荣做慈善义举完全是受隋继国的影响,在他得知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后,曾想退出,不再做善行。

E.本文用大量的篇幅回忆黄福荣做善行的经历,与他玉树的瞬间救人事迹相互辉映,让黄福荣的形象更加真实,更加高大。

答案 BE

解析 A项,“就一定不会有”说法过于肯定;C项,“终于感动了社会,感动了香港特首”说法错误,玉树之前,黄福荣已是慈善义举的新闻人物,肯定早已感动了众多的人;D项,“在他得知自己患上肺结核和糖尿病后,曾想退出,不再做善行”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他得知自己患病后,情绪低落,一度一蹶不振,没说他不再做善行。

6.“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结合这篇新闻的内容,请你谈一谈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