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撰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dc8dd4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f

产周期的平均值,并与生产负荷相对应。 老污染源回顾性评价内容应包括工程内容,污染物发生量、主要环保设施及其运行效率、污染物排放量、环评批复内容、目前运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内容。这部分内容最好做专门的小节进行叙述,并且需叙述清楚,尤其是污染物达标情况和总量排放情况。

由于客观原因实际生产量低于设计规模或设备能力的,应同时分析满负荷时污染物的发生量、排放量。

3.3 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

拟建项目的工程分析应以物料平衡估算为主,配合同类污染源的类比调查或实测进行核实和调整。

工程分析的目的是获得二组数据:一是主要污染因子的年发生量数据(t/a);二是主要污染因子的小时或日最大发生量数据(kg/h、kg/d)。其中年发生量数据用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结合设备能力加以确定,小时或日最大发生量数据用生产设备开足时产污情况加以确定。

工程分析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项目平面布置图 图示比例为1︰1000—1︰5000,图中应含指北标志及比例尺。技改项目标明已建、在建和拟建项目区。

二、物料及能源消耗表 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包括名称、种类、形态、规格、理论和实际单耗和年耗等),以表格形式表达。

三,主要原辅材料的理化性质及毒性毒理,情况。

四、主要生产设备、公用及贮运设备清单。技改扩项目应说明设备变化(淘汰、新增、扩容)情况。

五、带有污染物排放标志的工艺流程图 化工项目还应列出化学反应式。流程图以装置(单元)为单位,以工艺过程为基础进行绘制。流程图上应对废气、废水、固废选用分类代号,并按排放部位和污染物排放类别依次编号(包括无组织排放源)。

六、主要物料的平衡图及水平衡图 按生产工序和操作方式作好分步的和总过程的物料衡算和水平衡,并以框图形式表示物料去向和分配。关注关键物料和元素的单独平衡及去向分配。对有毒有害化学品、重金属等特征物质作单独平衡。技改扩项目应分别绘制技改前后全厂水平衡图(需图示水回用路线)。叙述节水的具体措施并给出量化指标。

七、工程项目运行时排放的污染物(化学的、物理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可能方面。 八、生产原理、操作方式和产污环节、排放方式及工艺设备说明 (包括物料贮运方式、路线,物料及试剂回收,废弃物料堆存、运输,公用辅助工程) 。

3.4 污染源强分析

原则上采用“三本帐”模式逐项分析计算(包括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并结合同类污染源的类比监测、调查分析结果。技扩改项目给出“以新带老”削减量。

一、说明资料收集、类比调查及污染源现场调查监测等信息数据得出的依据,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适用性(包括数据内容、来源、获得方法、类比工艺企业的可类比性、污染源现场监测方案与生产实际的相关性、符合性及理论测算公式的通用性、权威性等方面的说明)。

二、结合工程分析,按废水、废气、固废(残液)、噪声、放射源等分别论述项目污染源的来源、名称、类别、性质、发生量、组成(主要污染物)、浓度、排放方式(有组织、无组织、连续、间歇、稳定、波动)、排放高度、排放去向(回收利用、排入环境、进处理系统等),及季节性生产差异。

三、说明产生的污染源经治理后(或按达标排放的要求),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速率。对特定的污染物提出治理效率和最终排放去向的要求和建议。

四、通过对治理工艺及技术水平分析,论述污染物的达标可行性.

五、编制污染源强汇总表。表明污染物发生量、达标排放量、削减量三组数据 3.5 拟建项目征地及拆迁情况 一、征地

征地数量,土地类别

基本农田和征地数量,农田占补情况 二、拆迁

拆迁房屋数量,涉及人数、户数;拆迁企业数量。 4 环境质量与生态现状评价 4.1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应分析项目建设地是否符合环境功能要求,为项目选址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

现状评价可以引用资料并加以说明,在当地环保部门常规监测有效范围内可直接引用当地监测数据,在资料不充分时应通过现状实测进行分析。引用资料时原则上应掌握资料有效期控制在近二年之内,并说明取得数据时至今周边污染源变化情况,在预测分析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变化。当周围污染源排放变化较大时,必须用最近的实测数据或者安排质量现状监测。

实测的时间频次按有关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报告书应分别绘制空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等监测布点(断面)图。空气环境监测布点图应标明评价范围、主要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并附风玫瑰图及比例尺。水质监测断面拟在水系图上标明,并注明水源保护区范围及取水口、排放口位置。厂界噪声监测布点图应标明主要噪声源,声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区域环境质量,并具体分析区域是否符合环境功能要求,如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分析超标原因。产生沉积性污染物的项目和开发受污染土地项目,应增加土壤、地下水、河道(江、湖)底泥的监测评价。必要时还要增加生物采样监测。

4.2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以生态环境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考虑项目建设地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内容,主要从资源保护、生态功能保护和特殊生境保护进行考虑,包括土地,土壤、水、森林、景观、矿藏、生物物种、河流、湖泊、湿地、水源涵养、生态林、古树名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对于生态保护级别高的地区或者重要生态敏感点,需要专章进行论述。

5 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环境质量预测评价可以采用理论模式预测和类比实测预测二种方法。理论预测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预测模式和参数,对于非常规性的理论预测需要验证其模式的适用性。类比预测的关键是选定合理的类比对象,并进行可比性分析,需要时应作类比结果的修正(对于报告书项目一般不推荐采用类比分析法)。

预测评价应包含如下内容: 5.1 受影响环境的基本参数 如水文、污染气象预测参数等。 5.2 预测模式及参数

明确预测计算所采用的预测模式、预测参数及修正办法,预测参数应给出具体数值,以便进行验算。

大气预测对二级评价以上的,日均浓度预测应采用典型日计算(根据新的大气环评导则,典型日的预测应该改成逐时预测)。

水环境预测应说明排污口选择优化方案,并作方案比较。

噪声预测应具体列出噪声源位置及距厂界和敏感点的距离,厂界预测时,应选择距噪声源最近的厂界中的一点作为预测点。

5.3 污染源强参数确定

污染源强参数应列表说明,便于验算。对于一次浓度和日均浓度预测应给出最大小时排放量和日排放量数据,对于年均浓度预测应给出年排放总量数据。大气污染源强数据应列出排放点名称、排放点中心位置坐标、污染物排放量、烟气排放量、烟囱几何高度、烟气出口内径,烟气出口温度等数据,无组织排放还应给出等效直径。水污染源强数据应详细列出排放口名称、排放口位置、污染物排放量、水量、排放方式等(此处一定要核对烟气出口温度和烟气出口速率,要符合工程设计的有关实际参数需要,一般烟气出口流速为10~30m/s 之间)。

5.4 预测结果表达

预测结果主要分二种情况表达:

一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影响浓度分析,即各污染因子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一次浓度、日均浓度、年均浓度值,最大落地浓度及距离、超标区(混合区)面积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尽

量用污染物等浓度线表示,以大气为评价重点的项目要求叠加在地理背景图上,鼓励使用彩图。

二是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预测结果应叠加背景浓度,并考虑区域内在建、拟建项目同类污染物排放的叠加影响。

5.5 事故状况及特殊气象、水文条件下的影响评价

确定事故源强及发生概率,预测事故排放状况下污染物转移及危害形式。分析特殊气象、水文条件发生的几率,评价是否在可接受的程度内。 5.6 卫生防护距离确定

有无组织排放废气源的项目应确定厂界浓度和卫生防护距离,并说明污染源与厂界位置及与保护目标的相对位置。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为:有行业标准的按行业标准套用,没有行业标准的按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核定。论述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行性,若不能满足要求,提出相应措施,如提出搬迁方案和计划要求、减少无组织排放源强、调整厂区布局或调整选址等。对于化工或者影响较大的企业,应当根据无组织卫生防护距离公式认真核算。对卫生防护距离内土地 利用提出合理建议。

已有噪声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应从其规定。 5.7 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方法,主要对绿地面

积、植被破坏,光合作用产物、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防洪泄洪、动物通道阻隔、各类保护区的影响作定量定性分

6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非工业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应作为报告书的评价重点。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施工期的土石方平衡,土石方来源,弃渣场址选取,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施工后期的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对于施工过程对水土保持有特殊要求的建设项目应单独设立水土保持方案章节,水土保持方案内容可引用专业部门编制的《水土保持方案》主要结论,或根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规范自行编制。

二、施工废水数量、去向和影响分析。

三、如有底泥需要处置或综合利用,应考虑必要的底泥监测,提出分质处置办法和要求。 四、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影响珍稀动植物的保护或对其他自然环境的破坏,应进行专题论述。

五、如在施工过程中涉及到对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应进行专门论述。 六、沥青路面的铺设应分析沥青搅拌点及路面铺设过程的环境影响。 七、对资源、生态功能和重要生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