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0cb1f3b14e852459fb5700

江苏师范大学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学 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生姓名 专 业 地理科学(s) 学 号 年 级 指导教师 庐山实习指导组

实习名称: 环境地学实习 学 分:

实习天数: 9天 实习时间:

实习单位: 实习地点: 江西省庐山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1.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现场实际,验证和拓宽视野,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2.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 其成因;认识庐山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剖面特征及其成因,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认识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掌握地质地貌、土壤及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3.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掌握野外的操作技能和编写实习报告的能力,总结此次实习与我们所学专业的相关联系。 二、实习主要内容: 1.庐山地区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位于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范围之内,面积302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江、湖、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多年平均降水1833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冬季极端最低温16.7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也作为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实习路线 ①、 月 日:芦林湖——大月山水库; ②、 月 日:芦林湖——碑林——大校场谷——博物馆 ③、8月28日:芦林湖——植物园——含鄱口 ④、8月29日:芦林湖——黄龙寺——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 ⑤、8月30日:芦林湖——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花径 ⑥、9月01日:芦林湖——牯岭——庐山东门——三叠泉 3.土壤实习内容 (一)土壤形成自然条件 庐山土壤形成因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类型多样的土壤。跟据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常绿阔叶林的植被条件,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和黄壤。但是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植被、气候依次变化,土壤类型也依次更替,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特征。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另外,庐山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庐山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植被地垂直分布,因此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由于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且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分布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庐山的局部地貌和水文状况使得局部地区土壤发育,形成一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生喜湿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过程,从而发育成山地沼泽土。在溪边和湖滨低平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 土壤类型及其属性是与成土的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人们通常把气候、母质、地形、生物和时间作为土壤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即五大成土因素,庐山的土壤与上述成土条件相适应,具有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 (二)主要土壤类型: 1、垂直地带性土壤 ①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 ②黄壤: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 ③山地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 ④山地棕壤: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由于植被破坏,目前以草甸灌丛为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残积物。 2、非地带性土壤 ①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②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③古红土: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土壤的母质。 (三)按实习事件和路线分述: 1、8月26日 大月山麓大校场谷地(土壤取样) ①土壤剖面周围环境 地点:大月山麓大校场谷地距植物园路约900米处 海拔:1100米左右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植被条件:柳杉林为主,混杂有日本扁柏 成土母质:第四纪红土残积物、坡积物 地形排水状况:在U型谷底,排水较差 ②土壤剖面自身要素 分层 自剖面顶端向下(每一取样剖面深度为80cm左右) 腐殖质层 Ah层 约10-20cm 山地黄棕壤层 B层 约40cm 颜色 由暗黑色向黄棕色转变 质地 运用手搓法,取一定量土在手中,将小石、草根取出,捏散,加少量水,揉搓。 土壤质地参考表 砂土 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无法搓成条状 勉强搓成球,但易捏散 能够搓成球,勉强搓成条 能搓成条,但弯曲成环状时会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