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说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结构力学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0d94074028915f804dc2f9

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XXX,来自XXX。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是结构力学中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选用的是文国治主编的重庆大学的版本,这个版本适合三本院校的教学要求,理论体系合理,突出工程应用,淡化过程推导,图文并茂。杆件结构是由杆件组成的体系,在不计材料应变的条件下,若体系的形状或各杆的相对位置能保持不变的,称为几何不变体系。如果体系的形状或者各杆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的,则称为几何可变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各种结构都要承受一定的荷载,但可变体系不能担负这样的工作,所以结构必须采用几何不变体系。因此,每个结构设计者都应当具备几何组成分析的知识,掌握结构的组成规律,从而避免在实际结构中出现几何可变的体系。这一节的学习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可以了解体系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改善和提高结构的受力性能,以及可以有条不紊地计算结构的内力,是必须牢固掌握的重要规则。

(二) 学情分析

存在问题:课程难度较大。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较大。

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要性。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贯彻理论够用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用灵活的教学的方法。

二、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结构的基本组成规律和合理组成形式,判别体系是否几何不变。

能力目标:研究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正确区分各类体系,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

分析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重难点分析

重点: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条件以及三个基本组成规则。 难点:三个基本组成规则的灵活运用

四、 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 学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习。对于几何不变和可变体系,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收集一些实例,巧用提问,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讨论,举出生活中一些满足几何组成分析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 教法分析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了目标导学法和情景激学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五、 课堂设计

(1)、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看脚手架倒塌的视频,观察结构的变形,感受结构的失稳严重性,并且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 ,为什么脚手架会倒塌?这样一个和工程结构直接相关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动机。解释这种现象要用到这一节课的新知识——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用多媒体展示出课题。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考虑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探究如何分析几何则成规则。 (2)、授课环节

1.组成几何不变体系的条件:1、具有必要的约书数量2、约束布置方式要合理

2.三钢片组成规则:三个钢片用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单铰两两联接,组成的体系是几何不变的,且无多余约束。

注意:1.该规则中的三个单铰均可以是实铰或虚铰。

2.如果三个铰位于一直线上,则构成的体系是几何瞬变体系。 3.两钢片组成规则:两个钢片用一个铰和一根不通过此铰的链杆或用三根不全平行也不交于同一点的链杆相联,组成的体系是几何不变的,而且没有多余联系。 注意:1.如果链杆的延长线通过铰心,则构成的体系是几何瞬变体系。

2.如果联结两钢片的三根链杆交于同一点,则构成的体系是几何常变体系。如果三根链杆的延长线交于同一点,则构成的体系是几何瞬变体系。 3.如果联结两钢片的三根链杆平行但不等长时,则构成的体系是几何瞬变体系。.如果联结两钢片的三根链杆平行且等长,则为几何常变体系。

4.二元体规则:一个点与一个刚片用两根不共线的链杆相联,则组成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在一个平面杆件体系上一次增加或拆除若干个二元体,不改变原体系的几何组成性质。 (3)、举例分析

设计典型的练习题,巩固了本节知识。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总结出方法,提高学生的直觉迁移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结归纳

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且请学生总结三大组成规则,并举出工程中的实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5)、布置作业

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加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探究能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兴趣,是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中,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答题走向主动探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