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研习的思考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关于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研习的思考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4ef2b3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a5

关于王崧舟《枫桥夜泊》课例研习的思考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评析王崧舟的《枫桥夜泊》课例,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学科的指导性文件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性;二是一篇课文的文本体式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决定性;三是所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兴趣,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名课例的研习,帮助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 文本体式 学生学情 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一直以来,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借鉴一些优秀教案或者直接模仿一些名师的优秀课例来进行教学,但实际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可谓典范,他上的课之所以如此优秀,主要是他对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体式、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研习他的《枫桥夜泊》课例,对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启示性作用,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依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i它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因此,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学时,必须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以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

《枫桥夜泊》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针对第学段(3~4年级)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王崧舟老师多次让学生朗读诗歌且是以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第一环节“启”中,借用其他名人歌曲、古诗导入课文,学生多次朗读歌词、齐读歌词、朗读诗句、齐读诗句。王老师还提醒学生在朗读古诗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虽然并未作具体的指导,但学生读出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其后进入课文,也是多次朗读全诗、齐读诗歌、随着音乐高声朗诵、低声朗诵等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愁眠”,在体会中又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在课堂中从“愁眠”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情境:伴随着音乐声,月亮向西沉,乌啼声阵阵,霜气

洒满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凋零,渔火光一点一点,钟声打破了这个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凄清的夜晚,诗人难以入睡,所作此诗。王老师独具匠心,对诗中“对愁眠”的“对”字进行解读,启发学生从四种解释中体会不同的情怀,进而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优秀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王崧舟老师的这堂课,阅读面很广,不仅是《枫桥夜泊》这篇课文的阅读,而且王老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有首尾呼应的《涛声依旧》、《夜雨题寒山寺》、《宿枫桥》、《泊枫桥》,以及临近结尾部分的《静夜思》、《月夜忆舍弟》、《望月远怀》、《泊船瓜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可谓独具匠心。这些都是优秀诗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诵读优秀诗文,扩展阅读面。 二.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怀着恰当目的去对待特定的文本,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本体中,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特定意味。据此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对一个具体作品、具体文章的理解,要依据它的文章体式。ii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合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依据诗歌的方式去阅读诗歌,依据小说的方式去阅读小说等等。并且阅读取向要“常态”,即必须要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所作的一首唐诗。诗歌阅读注重通过意象想象描述的情境,继而体会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以“愁眠”引导学生思考: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诗的前两句意象密集,“月落”、“江枫”、“渔火”、“乌啼”、“霜漫天”,包含5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想象:伴随着音乐声,月亮向西沉,乌啼声阵阵,霜气洒满整个天空;江边的枫树凋零,渔火光一点一点,钟声打破了这个凄清的夜晚。在这个凄清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王老师在“升:夜半钟声化愁眠”这一环节中只留下“愁眠”、“钟声”,让学生写一写钟声对张继的诉说,升华学生的情感。接着在“转:月落时分听钟声”中以古今中外各种写愁眠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

王老师对《枫桥夜泊》的文本解读可谓别具一格,各类文本解读都以“愁眠”为诗眼。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钟声”为主线,在起承转合中一步步引导学生对张继“愁眠”的理解。这样既抓“愁眠”,更抓“钟声”,有利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不仅融入到“愁眠”的意境中去,更加能够体会到钟声的温暖。 三.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主体获得发展。对于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会阅读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