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改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改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68bb1114791711cc791784

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机制,这是企业内控制度的第一层次。企业管理当局为实现董事会赋予的目标而建立起一系列政策、规则和组织程序,形成了企业内控制度的第二层次。其主要目标就是使企业达到合规与提高效益性,从而实现所有者资本保值增值目标。

(三)内部控制的内涵

内部控制在世界各国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领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过,只是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已很难考证。但是对近、现代内部控制的起源和发展,理论界却基本形成了共识,即近代内部控制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是企业规模化和资本主义普遍发展的直接结果。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以美国最具代表性,其发展如下:

1.萌芽阶段-内部牵制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在这一时期,人们更习惯于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这一概念。在《柯氏会计词典》(Kohler7S Dictionary for Accountant)中内部牵制的定义是指:“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设计。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部控制源于内部牵制。古代内部牵制的实践是现代内部控制的起源。因为当时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制约,所以只有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的萌芽和简单的内部牵制实践,没有产生也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内部控制理论。15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复式记账法开始出现,内部牵制渐趋成熟。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一些美国企业逐渐摸索出一套组织、调节、制约和检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法,并建立了内部牵制制度。它的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然后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实施交叉监控。因此,内部牵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仍居重要地位,是组织规划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2.发展阶段I——内部控制制度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一方面,企业需要在管理中采用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当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需要,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资料及各

项经济活动的管理。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首次对内部控制作如下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都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政策。”

[14]

这一概念突破了原有的限制,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1958年10月,该委员会正式以公告2形式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表述:“内部控制从广义上说包括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和管理控制(Internal Administrative Control)。”[15]这一做法使审计人员依据内部控制水平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方式、范围的设想成为现实。1972年,该委员会在其公布的《审计准则文告第l号》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定义:“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决策有关的程序和记录。会计控制包括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3.发展阶段II——内部控制结构

20世纪7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向具体内容深化,并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的研究范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16],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代替“内部控制”,指 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 政策和程序。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会计系统(Accounting System)和控制程序(Control Procedure)。 4.成熟阶段——内部控制框架

进入9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有关内部控 制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著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报告,简称COSO报告。该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旌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报告将内部控制分为五个要素: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和监督(Monitoring)。COSO报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国际上普遍认为这是有关内部控制的里程碑式文件。

内部控制尤其是控制环境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它的思想、方法和

相关知识传播得还不够广泛,它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建立适合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在理论界还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控制环境尤其薄弱,给企业的经营效率和会计资料的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一些知名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等事件接连发生,反省郑百文、银广厦、红光实业等我国上市公司的衰落史,悲剧的根源之一就在于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现状及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外部环境的现状及缺陷的原因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有了长远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期货市场等构成的,具有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等特征的金融市场体系,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支持国家宏观调控实施、推进国有企业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金融市场发育还不完善。目前我国涉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做出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于1997年1月1日试行),是从制度基础审计的角度要求要求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做出了规定。2001年6月22日,财政部以财会〔2001 {41号文件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专门规范。该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但是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起不到强有力的约束力。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还存在着市场分割、政企不分、行政垄断等弊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无法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无法按经济规律办事。切实改善经济环境,是适应开放新形势,提高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经济环境问题已成为影

响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环境建设程度和质量已成为评价一个地区或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15]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己不只是企业和产品的竞争,而且是地区或城市间的经济环境竞争,是政府的效能与效率的竞争。经济环境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切实加强经济环境建设,认真解决思想观念上、作风效率上、服务质量上以及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这是摆在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和管理机关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建阶段,因而还存在着很多金融抑制的问题,譬如政府管制过严,金融主体缺乏竞争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积弊已久所致,不能很快消除,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的利益取向和控制中心选择就很难像欧美发达国家达到一致有序,从而也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与完善。

3.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

但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制定严格的处罚规定,起不到强有力的约束力。如1999年颁布,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是我国第一部体现内部会计控制要求的法律,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但并没有规定单位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责任界定也不明确,而且《会计法》是一部行业性的法律,法律地位不高,特别是没有处罚规定,缺乏法律威慑。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内部环境的现状及缺陷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已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即企业的决策机构与执行监督机构相互制衡,相互促进,要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监督制约,尤其是董事会要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与国际接轨开了一个好头。但是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由最初的“要企业建”,发展为“企业主动自发地建”。广大内审人员在维护财经法纪,促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企业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很多企业很重视企业文化的创建和培养,但往往过多强调一些诸如形象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