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a39afb2f60ddccdb38a0ce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版)

基本特征。

第2节 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一、加涅的九种基本教学策略 二、盖奇的七种基本教学策略 三、库宁的教学管理策略

四、申继亮等对教学策略的分类 五、顾泠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

根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区分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等四种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

形式型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由于以学校、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仍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改良集体教学的研究十分活跃,如实施小班制、按程度分班、班内分组、转变差生等,此外还有理想性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应当致力于科学的分类,确立教学方法的分类体系。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为教学策略提供了新的前景。

综合型策略直接从教学的目标、任务出发,以教学经验为基础多方面综合地展开。近年的改进出现教师主导和学生自学两个主要取向。

第3节 以筛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上)

一、青浦实验与经验筛选 二、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情意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努力保持学习热情以提高学习成绩的策略。

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三、基于序进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序进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以保证学生学得进、跟得上的策略。 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第4节 以筛选经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下)

一、基于活动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活动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课内外活动,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相转化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反馈原理的教学策略

基于反馈原理的教学策略就是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和教师不断调整、改进学习和教学方法的策略。

教师根据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了解,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

9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版)

纳——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第十章 当代学校德育 第1节 道德、品德与教育

一、道德与德育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品德与德育

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情感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爱憎等情感;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三、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第2节 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

一、直接的道德教学

直接的道德教学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二、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道德影响

间接的道德教育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

10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版)

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第3节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一、理论假设

道德判断内容即对道德问题所作的当或不当、对或错的回答;道德判断形式指道德判断的理由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布莱特效应: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 德育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道德两难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境或问题。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三、简要的评论

第4节 体谅模式

一、理论假设

二、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三、简要的评论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 第1节 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一、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二、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和引导教育改进。 三、教育评价的基本过程 四、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注重评价的改进和形成功能,扩展教育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的结合,重视自我评价的作用,重视对评价本身的评价,是当代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势。

第2节 学生评价

11

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版)

一、学生评价与学业评价

学生评价是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性。 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

具有较好的效度、信度、代表性、区分度和可行性,是科学的测验和测量的基本要求。

三、几种常用的测验类型 四、学生评价的主要类型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确定其成绩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

绝对评价是通过个体成绩与一个预先确定的目标的比较,确定其成绩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同一个体的不同方面或某方面的前后变化进行比较的评估。

第3节 教师评价

一、教师评价的目的、意义 二、教师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

教师评价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

第4节 学校办学水平评价

一、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二、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评价。它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专门的评价机构,根据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运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和技术,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管理工作、办学效益等方面水平进行的总体的或单项的价值评判。

评价指标是评价目标一个方面的规定,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指反映评价目标的、并被赋予一定权重的一系列指标的结构系统。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 第1节 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学校管理理论

学校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二、学校管理实践

校本管理是学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根据教学规律的自我独立管理。

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管理活动。

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在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指导下,以提高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作为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第2节 教师管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