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d0831e10a6f524ccbf854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及其体系: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理论体系:

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活动论; ⑤语文学习论;⑥语文教师论;⑦语文教研论;⑧语文历史论。 2.语文、大语文:

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

“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特级教师张孝纯首先提出的教学理念。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大语文”教育。 3.唯语文、去语文:

“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

“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 4.语言、言语:

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包括:语系;语音、语汇、语法等。具有集体性性和理论性的特点。

言语是与语言相对的概念,是指语言的运用及其结果(话语与文章),具有个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5.语感、语文思维:

语感,即语文直觉,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它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不需要思维的介入,对言语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或者说,语感就是在视听当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音、字形而立刻理解语音、字形所表示的意义的能力。主要包括:(1)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2)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 语文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能

1

力,包括对交际对象、情景的辨识、判断,听读内容的领悟、把握,说写目的、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 6.语文素养、语文意识: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

语文意识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7.语文生活、语文活动:

语文生活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生命历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母语的状态。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语文生活的内涵主要包括:一引导和培育学生“用语文来生活”的自觉意识;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语文活动是指言语实践活动。(1)从活动的外显和内隐上说,包括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语文外显活动与语文思维为核心的内隐言语心智活动;(2)从学习领域上说,包括识字写字活动、口语交际活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综合性学习活动;(3)从语文活动目的上说,包括基于阅读文本的活动、基于开发资源的活动、基于生活的语文活动;(4)从学习方式方法上说,包括感知性活动、体验性活动、探究性活动、创造性活动、综合性活动等等。 8.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语文综合运用的学习形态。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四种形式:(1)语文知识综合运用(2)听说读写整体发展(3)与其他学科沟通(4)与社会生活结合。综合性学习方法主要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生产劳动、专题研究等。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经验与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或教材)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简言之,即类似科学研究方式的学习活动。 9.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2

“新课程”提倡的三种合一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中小学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11.课程资源:

广义:课程资源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和一切条件,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课程资源可分:(1)素材性资源(即是可以直接进入课程,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那些对象 。素材性资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对象,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培养目标等 );(2)条件性资源(间接作用于课程的那些对象。条件性资源则决定着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水平、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效益,如人力、物力、场所、媒介、设备、环境等)。 12.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新概念”作文:

话题作文即以提供材料为话题的作文形式。往往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其特点是“三开放”:(1)写作范围的开放——以“话题”作文;(2)写作文体的开放——淡化文体(但不能没有文体意识);(3)写作要求的开放——降低审题难度(但有一定的限制性)。一般写作经过“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延伸拓展”三个阶段。

“情境作文”是教师命题时,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想像空间,并提供具体的事件、问题或指引,让作者写出符合这些特殊条件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

3

“新概念”作文是1997《萌芽》杂志始倡导的一种作文模式。主张“二新一真”。(1)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矩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2)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3)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13.《红领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举行了一次中学语文观摩课。执教者是北京市女六中的一位教师,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红领巾》的一段。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述法,也兼用了讲解法。苏联专家普希金听课后,针对这堂课的教学发表了意见。普希金教授的意见对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有一定推动作用。他重视“谈话法”,从课文本身分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旧的注入式的逐句讲解方法是一次较大的冲击。

情境教学法是江苏南通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教学方法。它是在借鉴了我国古代诗话词话中的“意境”理论,结合国外“情景教学”原理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利用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等五大情境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实践操作上,李吉林提出了以情境为核心的四环节教学程序:创设情境——感知体验——引导理解——深化情感。 14.教学节奏、课堂气氛:

教学节奏:教学的“紧张度”与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在教学过程中有规律的变化。

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实感的课堂教学情境(心理气氛)。 15.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对策与谋略(方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