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的上市进展-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周小顺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纳米药物的上市进展-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周小顺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eda3c6e58fafab069dc02c1

与批之间存在差异性,同时由于在水性环境中研磨几天可能会存在微生物学的问题。2003年FDA批准默克公司的化疗止吐药Emend(80 mg或125 mg的阿瑞吡坦)上市,是采用这种伊兰公司纳米结晶技术开发的另外一个产品。

2004年FDA批准雅培公司的非诺贝特采用纳米技术的新剂型(TriCor)上市,特征是有/无进食均可服用。在本品上市前,为了取得最佳吸收效果,非诺贝特必须与食物同服,非诺贝特与食物同服与单独服用时的体内吸收率相差约35%。在新剂型中采用的纳米技术使药物在胃肠道内溶解的更快、更彻底,在体内更易于吸收。此次批准的48mg、145mg片剂能以较低剂量分别达到与以往54mg、160mg片剂同等的疗效,而且有/无进食均可服药,更方便患者服用,新片剂仍保持一日1次给药。48mg、145mg的本品将会替代原有的54mg、160mg2种规格,同时保持价格不变。

2005年7月,美国FDA批准帕尔制药(Par

Pharmaceutical)公司的醋酸甲地孕酮纳米结晶浓口服混悬剂(商品Megace ES)上市,采用礼来公司的纳米结晶技术释药系统来改善原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经过湿磨技术处理得到醋酸甲地孕酮纳米晶体,晶体分散于水溶液中,形成胶状的口服药。本品用于治疗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厌食、恶病质或无法解释的体重明显下降。FDA批准本品是基于Megace ES 625mg与原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剂800mg呈生物利用等效性的药物动力学的结果。本品系一醋酸甲地孕酮新口服混悬剂,医生最常处方用药的食欲刺激剂。本

品可不需与食物同时服用,液体体积是原产品的1/4。Megace ES对吞咽大体积液体有困难和食欲欠佳而不得不服药的患者是一重大进步。研究表明,空腹服用原制剂生物利用度降低,而空腹服用Megace ES的生物利用度几乎不降低,故患者不需同时服用食物因而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进食情况下,Megace ES 625mg/5mL与原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剂800mg/20mL呈生物利用等效性。

2、聚合物纳米粒

纳米粒(纳米球或纳米囊)一般是指由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粒径在纳米级的固态胶体微粒,可用于包裹亲水性药物,也可包裹疏水性药物,具有在胃肠道中稳定、药物不易被破坏,以及能够调整药物的理化性质、释放和生物学行为等优点。自1976年Birrenbach等人首先提出了纳米粒和纳米囊的概念后,目前以合成高分子材料为聚合物的纳米粒研究得最为广泛。但30多年来,这个研究领域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无论是口服制剂还是注射制剂都没有产品上市。而天然聚合物的纳米粒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壳多糖、白蛋白、右旋糖苷、明胶等,其中以口服壳聚糖纳米粒的研究最为广泛。最值得一提的是,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混悬液2005年上市,成为制剂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口服给药方面仍没有产品面市,主要于口服药物聚合物纳米粒系统的跨膜吸收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方面还有障碍。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注射混悬液(paclitaxel ,ABRAXANE)由美国FDA2005年批准上市,用于转移性乳腺

癌联合化疗失败后或辅助化疗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本品仅由白蛋白结合紫杉醇纳米粒组成,不含有毒溶媒, 由于本品采用纳米粒技术,可以高出50%的剂量30分钟采用普通静脉插管将紫杉醇释至体内,而且输注时间长达3小时。 本品的批准是基于对转移性乳腺癌病人3项临床研究的数据:2项106例患者参加的本品开放的Ⅱ期临床研究;1项454例患者参加的本品和采用有毒溶媒Cremophor-EL溶媒的Taxol注射液进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接受本品治疗的病人疗效几乎是含Cremophor-EL溶媒紫杉醇制剂的2倍。因本品不含有毒溶媒,用药剂量比Taxol大,故可增强抗肿瘤作用。此外,白蛋白是正常向细胞输注营养的蛋白质,研究显示它在快速生长的肿瘤中积蓄。因而,白蛋白结合的紫杉醇可定向释放至肿瘤细胞,提高药物的疗效。本品由美国生命科学(American Bioscience)公司开发,将由美国制药合作伙伴(American Pharmaceutical Partners)公司的子公司阿布拉西斯肿瘤学(Abraxis Oncology)公司销售。

3、脂质体[]

脂质体系统是一种人工制备的磷脂类生化物质,属携有双层包膜的脂质小囊。它作为药物的人工膜和赋形剂,可将治疗药剂准确地命中病变部位、组织和细胞。脂质体包裹药物可用于肿瘤、免疫等方面的治疗,脂质体从最初发现到第一个产品上市经过了25年。从1988年第一个脂质体药物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到目前已有多种脂质体药物工业化生产并上市销售,如脂质体阿霉素、脂质体柔红霉素、脂质体两性霉素、脂质体

甲肝疫苗和脂质体乙肝疫苗等。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努力,脂质体递药技术也从最初的普通脂质体,发展为长效脂质体、靶向脂质体和智能脂质体。所涉及的药物也从常规化学合成药,延伸到蛋白药、基因药、疫苗和中药。据统计国外现有美国脂质体公司(The liposome Company)、SEQUEES公司、INEX 制药公司、NORTERNLIPIDS 公司、CELATOR 科技公司等十多家公司专门从事脂质体药物制剂的研究。世界制药十强企业都以控股、自研、合作等多种形式介入了脂质体药物开发领域,从这也不难看出脂质体技术已趋成熟。

第一个上市的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是两性霉素B制剂(AmBisome,美国NeXstar制药公司),于1990年底首先在爱尔兰得到批准上市销售,随后在欧洲上市,为两性霉素B及氢化大豆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酸磷脂酰甘油、胆固醇(2∶0.8∶1)组成的小单层脂质体。紧随其后,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Amphocil美国SEQUUS制药公司)于1994年在欧洲上市,其主要组成为两性霉素B 和胆甾醇硫酸酯组成的圆板状胶体分散体。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Abelcet,美国脂质体公司)于1995年初在欧洲上市,其主要组成为两性霉素B和二肉豆蔻酸磷脂酰胆碱、二肉豆蔻酸磷脂酰甘油(7∶3)组成的带状两层膜结构的复合物。第一个在美国得到批准上市的是Abelcet,于1995年底得到批准。所有这些制剂都可以有效地降低游离两性霉素B在治疗过程中对真菌感染患者引起的急性肾毒性。由于脂质体和脂复合物或脂分散体的粒子相对于游离的药物来说,主要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肾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