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智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智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0220f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4a

包公审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悔、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认识人物,了解计谋,角色体验,表演深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熏陶与启迪。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出神入化。

教学难点:明白课文中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熟知课文内容,练习表演课本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

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

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

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神() 按() 炕() 衔()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一手好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

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

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

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

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

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 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

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

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

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

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3、总结: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更应如此。而且,聪明要用

在正地方。 四·、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替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语文天地 五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交流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来自智谋故事的典故与成语,并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阅读《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围绕给定的事件展开辩论,并写下自己的认识。缩写《草帽计》。自读课文时,学会做批注。

2、过程和方法:弄清要求,模仿事例,读读说说,巩固双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深化认识。借助提示,掌握方法,积极动笔,认真自检。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交流。认识人物,了解计谋,角色体验,表演深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深化对智谋的认识,懂得把聪明用在正地方。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重点:交流智谋故事,感受智慧的魅力,懂得把聪明用在正地方。 教学难点:能根据提示,练习缩写《草帽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摘录笔记

1、认读、欣赏教材中所摘录的内容。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各自的摘录笔记在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在班级展示、交流。

4、教师节选其中特别优秀的内容组织全班齐读,加以识记。 二、比一比,组成词语

1、自由认读本题中的四组形近字或同音字。

2、以第一组为例,引导学生从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辨析。 3、独立动笔用汉字组词。 4、指名认读,集体评议。

5、拓展交流:本单元中还有哪些字也容易弄错?全班讨论。 三、交流来自智谋故事的典故与成语

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认读本题中的四个典故,请学生讲讲相关的历史事件,从中感受人物的智慧与谋略。 3、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其他来自智谋故事的典故和成语。 4、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比一比,谁找得多,知道得多。 四、读一读

1、男生朗读《包公审驴》第2自然段。

2、找到刘五心里想的话,去掉这些话,由女生再读这一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