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试题库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病理生试题库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61adcfeff9aef8951e061a

7.血液PH正常,可以肯定该患者处于酸碱平衡状态。 8.酸中毒患者其血液、尿液一定呈酸性。

9.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是肾脏的代偿调节。 10.频繁呕吐易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四、填空题

1、代谢性酸中毒的基本特征是① 原发性减少,血浆SB② ,AB③ ,BE④ 。

2、酸中毒导致高血钾的机制主要有:① ,② 。

3、呼吸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较代谢性酸中毒时严重的机理,在于CO2具有两个特点:① ,② 。

4、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是① ,而慢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则为② 。

5、酸中毒常伴有① 钾血症,碱中毒常伴有② 钾血症。 五、名词解释

1、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 2、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 ,AB)

3、anion gap,AG 4、肾小管性酸中毒 六、问答题

1、频繁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2、为什么急性呼吸性酸中毒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比代谢性酸中毒明显? 3、简述严重酸中毒易引起休克的机制?

4、试述代谢性酸中毒降低心肌收缩力的机制。 5、仅测定血pH值来判断酸碱失衡有何局限性?

第九章 发热

一、单项选择题 1、发热是指

A.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B.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o

C.体温超过正常0.5C D.产热超过散热 E.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下列情况中,哪项属于发热

A.中暑 B.剧烈运动后 C.皮肤鱼鳞病 D.肺炎 E.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3、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皮肤血管 C.产EP细胞 D.骨骼肌 E.汗腺细胞

4、下列属发热中枢调节介质的是

A.本胆烷醇酮 B.前列腺素E C.内毒素 D.白细胞介素-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5、临床上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多为

A、液体或器皿被外毒素污染所致 B、液体或器皿被内毒素污染所致

C、液体或器皿被内生致热原污染所致 D、液体或器皿被肿瘤坏死因子污染所致 E、液体或器皿被白细胞介素-1污染所致 6、对本胆烷醇酮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是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 C.给人体肌肉注射可引起发热 D.能激活白细胞产生和释放EP E.是一种EP诱导物

7、发热时糖代谢的变化为

8

A.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B.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C.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D.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E.糖原分解↑,糖酵解↑、血糖↑乳酸↓ 8、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是指

A.体温上升期 B.体温下降期 C.高温持续期 D.发热期 E.退热期

9、关于发热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下列哪项有误

A. 物质代谢率增强 B. 糖原分解增强

C. 脂肪分解增强 D.蛋白质分解增强 E. 维生素摄取、消耗均减少

10、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小于散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与散热无变化 E.散热障碍

11、体温下降期可出现下列哪种病理过程 A.水肿 B.水中毒

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 E.高渗性脱水

12、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不包括

A.Na+/Ca2+

比值 B.PGE C.NO D.AVP E.cAMP

13、下列哪种物质属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介素-1 B.干扰素

C.肿瘤坏死因子 D.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14、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是

A. 抗原抗体复合物 B. 内毒素

C. 本胆烷醇酮 D. 肿瘤坏死因子 E. 干扰素

15、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延髓 B.脊髓

C.大脑皮层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室旁核

二、多项选择题

1、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包括

A.PGE B.NO C.CRH D.cAMP E.Na+/Ca2+

比值 2、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包括

A.精氨酸加压素 B.黑素细胞刺激素 C.脂皮质蛋白-1 D.CRH E.NO

3、发热的处理原则为

A、马上给予解热处理 B、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一般不急于解热C、补充易消化的营养物质 D、对体温过高患者应及时采取解热措施 E、治疗原发疾病

4、发热对防御功能的影响表现为

A.发热时提高动物的抗感染能力 B.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

C.高热使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 D.420

C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增加

9

E.一般发热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 5、发热的发病学的基本环节是

A.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中枢介质引起调定点上移 D.调温效应器反应 E.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三、判断题

1. 发热是指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2. 发热是由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

3. 发热患者既可发生酸中毒,也可发生碱中毒。( ) 4. 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5. 发热是因外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所致。() 四、填空题

1.发热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呼吸 ,易发生呼吸性 中毒。 2.体温调节的高级部位是在 。

3.典型发热一般可分为 , , 三个时期。

五、名词解释

1、fever 2、endogenous pyrogen,EP 3、过热 4、发热激活物 六、问答题

1.试述对发热患者的护理及防治方面的原则。 2.简述发热的临床分期及热代谢特点。 3.发热时机体心血管系统有何变化? 4.哪些情况应及时解热,为什么?

第十章 缺氧

一、单项选择题

1、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于正常见于

A.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B.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C.亚硝酸盐中毒 D.一氧化碳中毒 E.氰化物中毒 2、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正常、静脉血氧分压与氧含量高于正常见于 A.心力衰竭 B.呼吸衰竭 C.失血性休克 D.氰化钠中毒 E.慢性贫血

3、动脉血氧分压是指

A.100m1血液中实际含O2的毫升数 B.溶解在动脉血液中氧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C.血红蛋白和氧结合力的大小 D.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E.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

4、关于P50的说法,下述哪项不恰当

A. P50是指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 B. P50是反映Hb与O2的亲和力的指标

C. P50的正常值为3.47-3.60kPa(26-27mmHg) D. P50降低表明氧离曲线右移

E. 红细胞内2,3-DPG浓度增高, P50升高 5、缺氧是由于

A、血液氧饱和度降低 B、吸入气体氧分压降低 C、血液氧含量过低 D、血液氧容量降低 E、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 6、紫绀的发生是因为

A.脱氧血红蛋白比例过高,超过血红蛋白总量的1/5

10

B.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含量超过50g/L

C.血红蛋白性质改变,成为高铁血红蛋白,且积聚到一定量 D.流经皮肤粘膜浅表血管的脱氧血红蛋白达到50g/ dl E.皮肤粘膜浅表组织的细胞外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达到5g/L 7、氰化物中毒导致缺氧的机制是

A、丙酮酸脱氢酶合成减少 B、Hb与氧亲和力增高 C、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 D、形成高铁血红蛋白 E、直接损伤线粒体

8、低张性缺氧引起组织缺氧时,氧分压一般低于:

A.PaO2<4.00kPa(30mmHg) B.PaO2<5.33kPa(40mmHg) C.PaO2<6.67kPa(50mmHg) D.PaO2<9.33kPa(70mmHg) E.PaO2<8.00kPa(60mmHg)

9、下列关于低张性低氧血症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血氧容量正常 B.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 C.动-静脉氧差含量大于正常 D.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 E.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10、慢性缺氧使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明显增加的主要机制是 A、刺激肝脏使红细胞生成素原生成增加

B、刺激肾小管旁间质细胞产生并释放促红细胞生成酶,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 C、抑制脾和肝对红细胞的破坏

D、增强红细胞生成素对骨髓的生理效应 E、交感神经兴奋、肝脾储血库收缩 11、下列哪项可引起肠源性发绀

A.一氧化碳中度 B.亚硝酸盐中毒 C.氰化物中毒 D.硫化物中毒 E.砷化物中毒

12、急性缺氧对下列血管的影响是

A.冠脉收缩、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B.冠脉扩张、脑血管收缩、肺血管扩张 C.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扩张 D.冠脉扩张、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E.冠脉收缩、脑血管扩张、肺血管收缩

13、某患者血氧容量为12ml%,动脉血氧含量11.4 ml%,氧分压13.3kPa(100mmHg),动-静脉氧含量差3.5ml%,试分析该患者发生何种疾病?

A.慢性支气管炎 B.矽肺 C.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D.慢性贫血 E.氰化物中毒

14、某患者血氧容量为20ml%,动脉血氧含量15 ml%,氧分压6.7kPa(50mmHg),动-静脉氧含量差4ml%,试分析该患者发生何种类型缺氧?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C.循环性缺氧 D.组织性缺氧 E.混合性缺氧

15、下列哪项可引起用氧障碍性缺氧

A.CO B.亚硝酸盐 C.磺胺 D.氰化物 E.高锰酸钾 二、多项选择题

1、严重缺氧时组织细胞损伤的机理是:

A.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 B.细胞内钠离子增多 C.细胞内钙离子增多 D.自由基生成增多 E.酸性物质增多

2、左心衰竭伴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存在的缺氧类型有 A.低张性缺氧 B.血液性缺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