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自己整理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a4baaf9ec3d5bbfc0a740f

④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得到满足和没有

⑤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17、如何评价“使用与满足”研究? 重要影响:

①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具有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②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有限效果) ③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局限性:

①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②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③指出的能动性是有限的,仅限于媒介提供的内容,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题,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①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①环境认知效果

②价值形成于维护效果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4、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之际,应留意哪些环节和要素? 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的性质 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在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5、什么是关于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的“常识理论”、“现场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 ①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如对电视节目好坏的评价等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

6、什么是“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它们反应了什么样的大众传播效果观? 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唯意志论色彩的强大效果观

7、试分析“有限效果论”

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依赖的“传播流”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且不唯一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转变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本身以及舆论环境的影响

8、简述以下概念和范畴: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传播流、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强化”效果或“补强”效果、“结晶”效果、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人们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②选择性接触:受众更倾向于“选择”哪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③传播流:指的是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④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产生着影响

⑤两级传播: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⑥“强化”效果: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

⑦“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⑧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选择性接触机制、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内容、受众本身的性质

9、什么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其代表学者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也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 代表学者:霍夫兰。

主要贡献:在军队里进行了一系列心理实验(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实证研究) ??

10、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 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时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时期(“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70年代以后至今为第三时

期(宏观效果理论)

11、试述信源的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霍夫兰)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对传播者来说,梳理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2、试述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的联系

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在主题一定的情况下,如何使用传播技巧,成了制约文章内容说服力的重要变量。

13、试述传播对象的属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传播对象的属性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际传播网络、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人格性格特点、个人经历经验等,这些属性作为人们接触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际的“既有倾向”或背景,规定着他们对媒介或信息的兴趣、感情、态度和看法,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14、谈谈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在大众传播效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特点:

①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

②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 ③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④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

15、简述一下概念和范畴:“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恐惧诉求、自信心假说 ①“休眠”效果:(霍夫兰)由信源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低可能上升 ②“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称为“一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己的材料→“两面提示”

第十二章:集中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1、什么是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主体有哪些?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鹤穆真) 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是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或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尤其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价、知名专家学者等)

2、什么是全球传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理解全球传播? 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

①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 ②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③从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互联网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④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重视

⑤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

3、谈谈全球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政治全球化的发展

③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

4、随着跨国卫星电视的发展,传统的国际广播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新的跨国卫星广播电视以影像传输为主,其运营和节目提供者除少数政府或公共机构外,主要是商业媒介,国际传播媒介过去主要执行对外宣传功能,而在今天,则担负起了全面的文化输出任务。

5、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态反应了什么性质的问题? ①尽管全球信息化过程在不断加速,但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富有国”和“信息贫困国”两级分化现象

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着自己的强大经济、技术和资本实力,控制着当今世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造成了世界信息单向流通的不平等结构

6、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争论的过程及其实质 过程:

①第一阶段以1973年《阿尔及尔宣言》为起点,到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发展中国家力量集结,不结盟运动发挥作用

②1978到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书《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的发表。争论走向激化。

③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直到现在。由于美国的退出,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不得不做出让步,但建立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基本原则一直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坚定支持。

实质:这场争论并不是单纯的理念上的争议,它体现了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的尖锐矛盾和冲突。 7、《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有哪些要点?

①地球世界上的信息流通处于严重的不合理和不平衡状态,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绝大部分国家只是发达国家传播的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②这有使殖民地时代的统治与依附关系恒久化的危险

③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了解外界情况必须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几大通讯社,自己形象歪曲也要忍受

④阻碍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