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考纲规定十八个虚词的用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a8636d700abb68a882fb39

⑾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代词,你 ⑿玉在山而草木润(宝玉在深山里因而草木就有光泽)。 连词,表假设,如果

则:

1、连词:

⑴表示承接:一般用在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在

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等

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⑵表示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例:①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欲速则不达

⑶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假使”

例: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在国内如果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

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话,国家常常会灭亡)

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现在如果来的话,沛公恐怕不会拥有这些吧)。 ⑷表示并列:多数时不译

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③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④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2、副词:

⑴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非死则徙尔。 ⑵表示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等

例: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训练题:

1、与例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句子有( )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

⑴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则:连词,就 ⑵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则:连词,那么

⑶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则:连词,表示分句的并列 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副词,是,就是 ⑸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则:连词,却 ⑹唇亡则齿寒。 则:连词,就 ⑺学而不思则罔。 则:连词,就 ⑻则干若败絮(已经枯干像破败的棉絮)。 则:副词,已经 ⑼顺其宪则。 则:名词,法则 ⑽芙蕖则不然。 则:连词,却

2、指出下列各句中“则”的意义及用法

⑴有仙则名。 连词,就。 ⑵近三世纪则学校大备。 副词,已经 ⑶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副词,是。 ⑷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副词,是 ⑸则名微而众寡。 连词,如果。 ⑹今则又望其真有。 连词,却 ⑺至则行矣。 副词,已经。 ⑻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连词,却 ⑼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连词,就。 ⑽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就

以:

1、介词:

⑴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等,根据情况可译为:

①拿、用:例:a秦以十五城请易璧 b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以手共搏之 ②凭借: 例:a然秦以区区之地 b何以知之 c以勇气闻于诸侯 ③把: 例:a以为桂林象郡 b秦不以城予赵,赵终亦不予秦璧

④按照: 例:a策之不以其道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⑤根据: 例:a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⑵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⑶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①余以乾隆十九年十二月?? ②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③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⑷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一般可译为“和”“带领”

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②欲以客往赴秦军 2、连词:和“而”表示的关系相近,但不能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⑵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并且”,多数时不译。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⑶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例: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皆白衣冠以送之 ④以致天下之士

⑷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多数时不译

例:①由山以上五六里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③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⑸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例:狐偃,其舅也,而惠以有谋 3、动词:

⑴通已,停止:

例:无以,则王乎(不停止,就能称王吗?) ⑵以为,认为:

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⑶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副词:通已,已经。

例:①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②及以至是,犹言不辱 5、复音虚词: ⑴“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以是十九年而刃若新发于硎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④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⑵“有以”“无以”表示手段或方法,可译为“没有用来?方法”“有用来?方法。 例:①河曲智叟无以应。 ②袁(袁州)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以:表示顺承,可译为“后” B、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以:介词,把 C、皆以美于徐公。 以:动词,认为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以:名词,原因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⑴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以:连词, “因为”

⑵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以:连词, “来,用来” ⑶请以剑舞。 以:介词, “用” ⑷以资政殿学士行。 以:介词, “凭借” ⑸有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介词, “因为” ⑹武以始元春至京师。 以:介词, “在” ⑺固以怪矣。 以:副词,通“已”,“已经” ⑻楚人伐宋以救郑。 以:连词, “来,用来” ⑼(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以:介词, “在” ⑽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以:介词, “用” ⑾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以:介词, “凭借”

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以:连词, “来,用来” ⒀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以:连词,“因为” ⒁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动词, “认为” 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介词, “把” ⒃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 以:连词,表修饰关系 ⒄下幽晦以多雨。 以:连词,表并列,“并” ⒅百姓皆以王为爱(吝惜)也。 以:动词, “以为”

乃:

1、副词:

⑴表示承接,可译为“于是”“就”“便”

例: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③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⑵表示时间,可译为“刚刚”“才”“这才”

例: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③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⑶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

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⑷表示判断或确认,可译为“是”“就是”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⑸表示并列,可译为“又”

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2、代词:

⑴人称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们)”“你(你们)的” 例: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⑵指示代词:用作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样”

例:①作计乃尔立 ②子无乃称(您不要这样说)

训练题:

1、下列各句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B)

⑴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就。⑵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副词:就 ⑶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⑷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副词:却 ⑸问今是何事,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

⑹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副词:就 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⑻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A、⑴和⑵用法意义均相同 B、⑶和⑷用法意义均相同 C、⑸和⑺用法意义均相同 D、⑹和⑻用法意义均相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⑴屠乃奔倚其下。 副词:于是。 ⑵羽、飞乃止。 副词:才 ⑶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太丘丢下友人独自出发了,他走后,友人才来)。 副词:才 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副词:却,竟然 ⑸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副词:是

⑹是乃仁术(仁道,即行政的途径)也(这就是仁道)。 副词:就是

于:

1、介词:和名词、代词或者名词、代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定语、状

语、补语,可以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以表示比较,也可表示被动,可灵活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