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一[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cdd185ec3a87c24028c4c4

同时,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有特殊性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语盲,不同的语言代表的是不同的语言习俗,如因汉语特点而形成的歇后语就是汉民族的语言习俗。不同的语言习俗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语言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直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语言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都与其他文化事象联系在一起,社会政治,化对语言的发展和使用起着直接朋影响。文化不仅对语音有影响、对语法有影响,尤其助词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为直接,词汇常常会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说语言是重要的文化事象。 2.为什么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答:我们说文字也是重要的文化事象(或叫“事类”),首先,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在产生文字之前,人类已经有了记录思想的需要,并创造了契刻记事、结绳记事等方法。当人类物质生活进一步改善以后,日常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结绳记事等方法已不敷使用,于是有了创造文字的需要,文字也应运而生了。文化的不断发展,又对文字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就促进文字的不断发展。其次,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字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且各民族都会依据本民族的文字特点形成许多文化事象。如汉民族根据汉字可拆可合的形体特点,造成特有的字谜游戏和姓氏避讳中的缺笔避根据汉字二维构形的特点,形了特有的汉字书法艺术和玺印艺术。这些由文字直接衍生的文化事象,使文字成为整个文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3、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是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答:我们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是文化传播的工具、语言可以传达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只有通过语言的传播,文化才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得到交流、发展积长期存在。我 们说语言又促进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是因为人类文化行为的发生,人类生产经验的总结和传承,都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如人类的生产经验是世代发展的,这种发展相当大的一部分是靠语言的世代传承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语言,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要少得多,发展要慢得多。再如汉语方言众多,这给以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曲、曲艺的形成、发展和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这就说明语言对人的思维和各种社会生活、文学艺术有得要影响,对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4,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有什么重要作用?答: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服务于文化,同时又促进文化的发展。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突破了语言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离开了文字,许多文化事象不可能传播和传承。 文字对文化的促进作用。也表现在文字对语言发展的影院上。文字记录语言.)使语言有了书面语这种存在形式,这对语言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口语记载下来,词汇才能逐渐积累,益丰富,文辞才能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语言才能变得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华美。

5.为什么说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是最重要的??答:在构成民族的诸特征中,语言之所以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语言的变化化较缓慢,当民族的其他特征发生变化时,语言往往还是统一的。而且,语言能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民族特点,积淀民族历史和文化,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俗传统的传承,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之,民族对语言也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民族的发展变化常会影响到语言的演变方向。 6、什么叫避讳?举例说明通过进行避讳有哪几种方式?答:避讳是中国特有的—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通过文字进进避讳有以下几种方式:③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

7.早期有汉字崇拜是怎样

形成的?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在文字初创时期,文字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种状况使文字与权力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容易使人们产生文字祟拜的心理。大概汉字从作为一个系统初步形成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的、尊严的色彩,并且长期以来一直把它作为祟拜的对象。文字崇拜主要表现在;⑦文字神赐说;其典型代表为“河图洛书说”;⑧圣入造字说,其典型代表为“仓颉造字说”;⑩利用刻有文字的甲骨进行占卜;④中国民间“敬惜字纸”的传统;⑧把一些带有“吉祥”义的文字作为“吉祥”的象征。

8.为什么说20世纪后期关于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答:我们之所以说20世纪后期关于对汉字的思考和论争拓宽了,汉字研究的领域,是因为这一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汉字的新课题,将汉字研究引火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人们揭示汉字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突出了汉字与汉民族、汉文化等的关系研究,加强了汉字教育、汉字信息处理和汉字传播等汉字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汉字与思维方式、汉字与民族文化传播、汉字与艺术、汉字与民俗等关系的认识,并在信息处理、汉字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0、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什么?这种审美理想在书法美学中有怎样体现的?答:中国古代美学的审美理想是:祟尚中和之美,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素朴和谐统一。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在书法美学之中,强调对立面的和谐的统,要求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追求情感抒发和客观规律的融合统一、形神兼备。就整篇作品的布局来说,横有行,纵有列,严整有序,但又可因地制宜地作各种不同的安排,如扇面、题画等。就各种字体来说,篆书、隶书、楷书可以规规矩矩、方方整整,行书、草书作品则要求淋淳酣畅地尽兴发挥,就个体字形来说,整体上是方整的,但在乎正安稳之外又富有变化:篆书略成纵势展开,隶书呈横势展开,楷书则基本上方整一致。字的内部布局有很强的规律性,但又蕴含了诸多的变化因素,如通过构件位置的移易可以造成离与合的变化,通过笔形的曲直变化可以造成刚与柔的效果;通过笔势的稳、险、缓、急可以传达静与动的神态,通过用墨的浓谈湿燥可以烘托肥瘦阴阳的境界。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方快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美观形态。

四、名词解释

1.中体西用论: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赂,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者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为“本”,以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现代新儒学: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的,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冯友兰、唐君毅等人。

4、全盘西化论:是一些自由主义者的文化主张,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水火不容,主张不预设任何人为的限制,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其代表人物有毛子水、吴稚辉、胡适等人。 5.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颢、程颐、朱嘉、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

的学说,他们注重证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上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的学说。 五、简答题

1、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吗?答: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正是以其“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吞吐吸纳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从而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汇中,不断激活生命潜质。生生不息,刚健有为。用临有为。

2、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哪几次?答: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两次:一次是从汉到唐几百年间,南亚印度佛教文化的传人;一是从明清之际到近现代,欧洲西方文化的传人。这两次中外文化交汇的影响之大,足以构成划分中国文化史分期的重要界碑。

3.世界各民族文化是怎样发展的?答: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不断的交流、传播过程中,产生不同质的文化的刺激、碰撞、影响、吸收、整合与变迁,从而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佛教在另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5.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说明了什么?答:中国佛教的“输入——吸收——输出”的文化流动,有力地显示出中国文化系统的充分开放性、鲜明主体性以及以我为主、善于消化的强劲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显示出文化交流的双向互渗性。 6、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有哪些特点?答: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文汇对象起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相对落后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域草原文和南亚次大陆文化,而是整体水平超过中国的西方欧洲文化,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②交汇兴趣起了变化,中国人对外来宗教本身表示出莫大的冷淡,而对天文、数学、舆地、水利、火器等科学知识兴味十足;③交汇时间长,从16世纪末叶开始已绵延四个世纪,至今仍在进行当中;④交流反差大,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了强烈震撼。

8.陈独秀通过清理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脉络,明确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思想?答:陈独秀通过清理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脉络,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思想;中国要走出“落后挨打”的局面,走向与世界接轨的现代文化,光有“火器历法”、“声、光、化、电”之类的物质文化变革以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的制度文化变革是不够的,中国文化必须进行价值观念层面——精神文化体系的最深层次的变革,这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9.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对西方有什么影响?答:中国的文官制度、科举制度对西方的议院制、考试制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西方现代行政管理格局的形成。

10.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是什么?答:宋元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最大事件莫过于纸和造纸法、雕版印刷术、罗盘(指南针)、火药等中国最伟大的:四大发明”的西传。

11.在中国的制度文化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什么?答:在中国制度文化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 12,按其发展说,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有哪些?答:按其发展说,中国古代学术主流思想有;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乾嘉汉学以及近代的西学东渐所引起的东西文化和学术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13.法国的伏尔泰是怎样评价中国文化的?答:被誉为“欧洲孔子”的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呼吁欧洲人在中国文化面前一要赞美;二应自渐,三须模仿。他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伦理、人性观念、社会法则等加以综合研究;建构了一套对西

方社会产生过很大影响的新的社会学说。

他对中国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也倍加称赞。

14.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什么?答: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名著是《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15。儒家的哪些思想观念对外国有较大影响?答:儒家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摆脱神学独断、律己修身、刚健有为、伦理有序、和谐人际关系、注重整体利益、以个人对国家与民族贡献为人生意义的价值观等思想和论述,对西方文化有较大影响。

16、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与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答:西方社会是以反基督教的姿态走向近代化的,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和外在征服型的主体性观念。与西方文化形态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形态比较偏重于内在超越性的道德自律主体性,在人对自然关系上的外在主体性略嫌不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性,超越了个人本位,自我中心的“单主体性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最高理想,强调的也正是这种超载自我中心论的互主体性。

17、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答: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应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出多元化与一体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共荣、超越西方近现代主体观念并确立新型主体性观念的世界新型文明。 18.19世纪末以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哪些?答:19世纪末以来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文化观点和主张有:“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儒学复兴论”和“综合创新论”

21、全盘西化论的核心是内容是什么?答:“全盘西化论”的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其基本主张不预设人为限制,根本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照搬西方欧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作为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全盘西化论”既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也反对社会主义的综合创新论,表现出对民族

文化的虚无主义与极端化倾向。

22、儒家复兴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学术思想流派?答:“儒学复兴论“(现代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是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服膺宋明理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传统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从文化上探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学术思想流派。

23、新儒学有什么特征?答:现代新儒学的特征是:①认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尤其是由孔子开创、宋明理学继承发扬的儒家文化是天生优越的,本质上大大高于任何西方文化、外来文化;②认为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复兴现代新儒学,“中国文化复兴=儒学现代复兴”,这样中国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⑨主张中国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即在经济上摘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市场经济,文化上复兴以儒家道统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保守主义的学术思想流派。

24.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走应怎样的道路?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起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 25.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在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总体要求是:①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是一项根本原则。②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