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cfecfab9b9d528ea81c779e1

高中物理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 =mg/ ,其中g/=[R/(R+h)]2

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 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 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

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 N/m.

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1

高中物理

进行计算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 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 =0,∑Fy =0.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2

高中物理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

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 =ma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运动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3

高中物理

时间等分: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 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 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t1:t2:t3:...tn=1:√2-1:√3-√2:...:√n-√(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

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 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 H(max)=[(V0)^2]/2g 8.相对运动

①. S甲乙 = S甲地 + S地乙 = S甲地 -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