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春《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4春《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0b493d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f

2014春《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主要思想。

答:背景:(1)自然科学成就:自18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各个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辉煌发展,导致19世纪自然科学发生了激烈的革命性变化;(2)理论前提: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前,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早已问世,但是,古代的自然哲学囿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对自然的解释停留在简单的猜想、思辨阶段。

目的:概括自然科学新成就,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主要思想:(1)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确立的历史必然性;(2)整个世界的历史是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统一;(3)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及基本趋势:生产实践与科学试验是根本动力,科学认识内部的矛盾运动、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是基本动力;(4)系统阐发科学认识论思想。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

答:研究内容:(1)科学技术与自然观;(2)科学与科学方法论;(3)技术与技术方法论;(4)科学技术与社会。具体说来涉及十个方面: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自然观研究;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哲学问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与文化研究;科学思想史研究;科技哲学名著与科学技术哲学史研究。

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不断地从各门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中,吸收其思想精华,批判地继承各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逐渐发展成的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3.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体会。

答:(1)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 (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 (3)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

①具有怀疑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途径、方法:a、科学研究始于问题;b、交叉与综合的思想方法;c、专业性研究方法

③具有文、理、工兼容的知识结构

4.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答:主要内容:

(1)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家的自然观

a、米利都学派的自然观:开始探究“什么是自然”、“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等,同时,借助单一的原理力图解说不同物体的性质及其变迁;

b、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崇拜”:以“数”为核心构建其自然观,认为数是万物的基础,是真实的实在,其他东西是数的表现;

c、变化哲学家的自然观:承认自然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运动的;自然界万事万物存在着对立面,对立面的混合造成了事物的生灭变化,各种事物自有萌芽、生长和衰落的过程;

d、原子论者的自然观: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 (2)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自然观

a、苏格拉底及其自然观:主要是对人类本身的研究;

b、柏拉图及其自然观:主要探讨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问题,不太关注自然科学,不过他也研究天文学和数学问题;

c、亚里士多德及其自然观:宇宙观及目的论;

特点:直观性、猜测性、神秘性、思辨性及整体性。

5.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特点。

答:产生背景:(1)社会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是促使近代自然科学和自然观产生的土壤;(2)科学背景:力学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3)哲学背景:直接渊源于培根的经验论和笛卡尔的唯理论。 基本内容:(1)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2)决定论:主张原因与结果一一对应,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3)还原论: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特点:以机械力学说明一切,以物质原因解释自然现象,用静止、片面、孤立、绝对的观念看待自然,最终不得不回归神学的上帝,陷入了唯心主义。

6. 辩证唯物论自然观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

答:产生背景:(1)天文学方面:康德提出了天体的星云演化假说;(2)地质学方面:赖尔出版《地质学原理》;(3)物理学方面:19世纪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4)化学方面:燃烧的氧化说和近代原子论的提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尿素的人工合成等;(5)生物学方面:细胞学说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基本内容:自然界是各种物体联系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从星球到原子以至更小的粒子,都处于无穷的系列和层次之中;相互联系的物体因相互作用导致运动,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运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灭的;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运动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运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 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a、屈从与顺应 b、利用与强化 c、控制与改造 (2)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a、恩格斯:人在自然界的两次提升:第一次提升是物种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第二次提升是社会关系方面的提升,即人建立起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b、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依赖自然界的物质构成自己的生命机体;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活动所必须各种物质基础;

c、人与自然的对立性: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变革自然,表现出人对自然能动性的一面。

8. 人类中心、生态中心与生态文明的内涵。

答:人类中心: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强调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 生态中心:主张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 生态文明:狭义的“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并列或者说是构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基础与前提的现实文明形态之一;广义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9. 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内涵、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答:

科学观察:(1)内涵:指在科学研究中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考察和描述的一种方法,是认知主体运用感觉和知觉从外界客体获取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并由此形成对整个客体的体验和认知的活动。 (2)特点:a、观察是一种通过感觉和知觉进行的感性的认识活动,单纯的观察活动(不包括观察前地假设猜想和观察后的解释说明)是人体感觉器官作用和人脑非自觉的简单意识加工的过程和产物,一般不包括分析、推理和证明等理性因素;

b、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完整的科学观察一般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在观察前有预想,在观察后有记录,并非盲目、被动的感知;

c、观察不主动干预自然事物和现象,这是观察相比实验而言最大的特点。 (3)作用:观察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导致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是检验科学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4)局限性:首先,观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以在感觉范围、观察精度、观察速度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其次,即使运用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观察,不主动干扰和控制研究对象,观察对象的许多属性和特征不会自动显示出来,因而也暴露出其一定的局限性。

科学试验:(1)内涵: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特点:a、与观察相比,实验具有更强的主动干预性,实验与观察相比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通过简化、纯化、强化、弱化、催化、慢化、模拟等方式人为控制观察对象和观察条件,从而实施更有效的观察;b、实验是可控的,因而只

要具备适当的物质条件,经过学习,同一实验能够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性和偶然性。

(3)作用: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之一。 (4)局限性:首先,由于实验依赖于观察,而观察是可错的,所以实验也有可能是可错的;同时,由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对象的选择、实验结果的解释等都可能出现问题,所以实验的可错性远远大于观察;其次,实验方法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

10. 科学问题的内涵、分类及来源,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

答:内涵: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特定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而又未解决的矛盾。

分类:从所关注的对象来说,科学问题包括实体性问题、过程性问题与关系性问题;从问题在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来说,包括常规性问题与非常规性问题;从问题的来源来说,包括经验问题与概念问题。 科学问题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旧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2)不同学派或理论之间的矛盾(3)理论内部的矛盾(4)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5)社会实践需要与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科学选题就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其基本原则包括:需要性(价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此外,还要有新意和时代感,符合自身的兴趣等。

11.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类型。

答: 科学假说是科学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对已存在的事物现象做出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以及对未发现和尚未存在的事物现象做出的前瞻性预见和推测。

其特征为:科学性、解释说明性、推测预见性以及待验证性。

根据科学假说认识事物的范围大小、深刻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科学假说分为狭义性假说和广义性假说;根据科学假说解释说明、预见推测的内容不同,可将其分为理论假说和事实假说;根据科学假说检验的结果,可将其分为证实性假说和证伪性假说。

12. 逻辑方法的类型及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逻辑方法,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根据现实材料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规则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法。 逻辑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获取新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综合分析大量材料,处理众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是科学研究中一类不可或缺的方法。

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个词是有多种含义的,有的专指传统逻辑(包括传统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