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套精选试卷合集】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套精选试卷合集】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133a2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01

A.何以战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C.甚矣,汝之不惠

7.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

B.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抓住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表达内心情感,这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未来。

C.戴望舒在《我用残损的手掌》中以“残损的手掌”为意象,通过“摸索”与感受,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沦陷区的凄惨景象和解放区的繁荣,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未来的热切盼望,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沉挚爱之情。

D.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采,突出了主题。

8.根据提示正确默写古诗文原句。(每小题1分,共6分)

⑴而现在/乡愁是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⑵永

结无情游, 。(李白《月下独酌》)

⑶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⑷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⑸ ,君子好逑。(《关雎》)

⑹衣食所安、 ,必以分人。(左丘明《曹刿论战》)

二、阅读鉴赏(40分) (一)现代诗阅读

我遥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选自《中国诗歌库》)

9.“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0.本诗共两节,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2分)

(二)文言文阅读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1.“公将驰之。刿曰‘未可’。”原因是( )。 (2分)

A.齐国是大国,兵力雄厚。 B.按照“穷寇勿追”的军事原则。 C.等待追击的有利时机。 D.鲁国军队的勇气已经衰竭。 12.第一段通过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他( )。 (2分)

A.忠于国君的思想。 B.深谋远虑并协助国君指挥作战。 C.冲锋陷阵的勇敢精神。 D.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孙仲谋之攻合肥 故克之 ..C.渐就衰竭之故 故克之 ..14.用现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此何遽不为福乎 ..D.此善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

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1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2分)资*源%库

(三)现代文阅读

慈姑:淡淡的乡愁

鹿 子

异国,异乡,异地,异土。如果再每日吃面包沙拉,恐怕不出一个月,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跑回国的会过大半。所幸,在大西洋边这个名叫海兰公园的小城,华人超市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开张:美东、上海、香港、金门、大中华,还有韩国超市,互相竞争。

无论在哪个中国人开的超市里,你都可以遇到中国南北的特产:慈姑、红藕、芋头、茭白、藤藤菜(空心菜)。有些在国内都难以碰到的南方菜蔬,竟然红粉翠绿地躺在货架上。慈姑,七角一斤,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不太贵。每次孩子带我去买菜,只要见到,我总要挑一塑料袋,回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慈姑炖排骨汤、慈姑烧鱼丸汤,都是美味。

慈姑,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长在水里,像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个圆头圆脑,带一个尖尾巴。把薄薄的一层外皮刮去,就露出丰腴雪白的身子。一剖两半,放在汤里,煮到发酥,吃起来微苦带甜,清香无比。大多时,汤里的慈姑捞光了,排骨犹存。可这样既便宜又美味的东西,如果不是小时候吃过,一般人是不会问津的,特别是小孩子,大多不敢尝,有的浅浅地咬一口,皱起小眉头,说:怪!资*源%库

儿子小时候在郑州的菜市场见到过,我大约买过。他到了新泽西,见到后,自然想起了童年,就买了几磅。我去探亲,在中国超市见到,简直喜出望外,买回去,煮在鱼丸汤里,还有点舍不得放开吃。那又面又酥又白又

香的慈姑,让我回到了江南水乡的老家。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小孙

女笑我:不苦吗?不苦,很甜很香。

像小孙女这么大的时候,我随母亲从四川回到长江边的水乡。那里有慈姑、芋头、茭白这些水里生长的菜蔬。煮芋头蒸芋头红烧芋头,可以叫你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糖芋艿,是挑出来的圆圆的小芋头,把皮刮掉,煮熟,放上糖,再煮到汤汁浓稠。一口一个芋艿,又甜又滑,你简直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美味。慈姑,常常放在肉汤里炖,在鱼汤里就切成片。这种东西,往往是看着大人吃得香,小孩子才尝试着吃,一旦吃上,就不可收拾,愈吃愈爱。

后来,妈妈在杨浦区纱厂的子弟小学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宽裕些,在一个阁楼上租了一间房子,好像可以在平台上生一只煤球炉子。记得是一只手可以拎起来的很小的桶形炉子。用纸蘸点煤油,生着了,赶快放上几块木片,红红的火舌变成蓝火苗,就可以放煤球了。煤球一压,一股股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冒完烟,煤球变得红通通的,才坐上锅炖汤。刮慈姑的活儿,总是我干。用一个边缘很薄的洋铁皮匙子来刮,既不会刮掉太厚的皮,又不会刮不净。我常常把慈姑的小尾巴刮掉,妈妈就会说:“不要把慈姑蒂蒂弄断了,煨在汤里很鲜的。”

中国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总会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新泽西的中国人,大约南方的不在少数。要不,慈姑排骨汤、红藕排骨汤,这些只有南方人才独爱的靓汤,怎么会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出现呢? 16.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

17.孩子们认为慈姑有点苦,有点怪,而作者却说慈姑又香又甜,并且很喜爱吃它,这是为什么?(3分)

18.文章的题目是“慈姑:淡淡的乡愁”,那么行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墨如泼地写困难的生活?(3分)

19.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2分)

20.作者围绕吃慈姑回忆了哪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孔乙己(节选)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③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21.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22.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4分)

⑴“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⑵“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义,谈谈它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2分)

23.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2分)

⑴第①句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 。

⑵第②、③句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 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