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说课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6d507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2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

各位评委、专家老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5年级下册第2单元的第1课时因数和倍数。下面我拟从教材、教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构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与学生学情方面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重要内容之一。因数与倍数,是在学生之前学习掌握了自然数、整数乘除法及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数与代数知识的拓展扩充,又为后续学习公倍数、公因数、公约数、分数约分、通分等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具一定的观察、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具体乘除法算式的直观观察、实践操作探究,分析和归纳推理,发现构建新知。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理解和新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经验、认知基础水平,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落实“四基”、发展增强“四能”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整合定位(确立)如下: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与特征,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的集合思想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兴趣与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特征。

二.教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有效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合作与帮助者,通过教学活动;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依据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和学生知识经验水平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是:

(一)教法上,努力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拟借助多媒体课件、学具等辅助手段,联系学生熟悉生活,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质疑,任务驱动、引导观察思考、(实践操作)、对比,讨论交流、发现、归纳法,尝试应用,调动学生能动性,发现提出与分析、解决问题,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构建新知,发展思维,训练能力,达成目标(如??)。

(二)学法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的参与度与参与状态,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教学中,拟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呈现问题情景,发现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合作)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分享、丰富感知,对比观察、分析归纳,尝试应用实践,经历探究过程等学习方法,理解掌握拓展新知,发展能力,增强兴趣。

三.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

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找事物关系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让学生根据排队做操的情境体验来说出排队的不同方案,并写出算式,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因数和倍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

(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根据算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3)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40的两个数是40

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4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

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其次,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因数的特征,观察、思考和发现因数的特征(因数个数、数值大小均有限),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找出倍数的特征,启发引导思考,发现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个数与大小均无限)。

(三)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在这一环节设计的内容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判断题,关于因数和倍数的趣味题,拓展延伸的找正方形长、宽的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员参与的题。

(四)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理解的小结归纳,它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有的学生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过程与知识重点的浓缩再现,梳理整合。本节课我拟通过教学程序适时用简洁的算式、文字、箭头等符号直观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地呈现反映教学与转化(新知构建)过程,力求层次分明,以便于增强学生理解识记知识重点。

因数和倍数

12÷2=6,12÷3=4,??,

我们就说2和3、??是12的因数(个数与大小有限;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12是2和3、??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是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总之,本节内容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与教材为依据,着力落实义教阶段数学学科“四基”、“四能”标准要求,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启发思考,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构建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观察、合作交流探究,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发展分析归纳概括思维能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达成三维目标。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