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份试卷合集)安徽省阜阳三中 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16份试卷合集)安徽省阜阳三中 2020届语文高二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更新完毕开始阅读d06f83a1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d7

C.小明偷拿妈妈手机躲进床底玩,急得妈妈围着床团团转,只好冲着床底大叫:“兔崽子,快给我出

来!”

D.某省长看着围坐身旁的青年农民们,激动地说:“往惜吾等多艰辛,今日尔曹多幸福,我们应珍惜

美好生活!”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6个字。(6分)

在某些时刻, ①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孤独的感觉取决于我们的状态以及如何看待它。孤独被定义为可以感知的社交隔离和与他人切断联系的经历。大多数经历孤独的人,只要改变心态, ② ,比如找到新朋友或开始一段新恋情。研究人员也提到过一些“长期孤独”人群, ③ ,即便所处的环境或人际关系发生变化也无法改变他们孤独的感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曾经唱着儿歌长大的“70后”“80后”,现在很少听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儿歌,偶尔听到的,要么是街头流行的成人歌曲,要么是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传统儿歌。不少“70后”“80后”对此现象表示担忧。其实,当代优秀儿歌作品的匮乏,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创作者愿意潜心创作儿童歌曲,肯定会创作出好的歌曲。如果给创作者更多的经济补偿,相信他们也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歌曲。此外就是广播、电视等在内的一些主流媒体,如果拿出宝贵的资源推介儿童歌曲,也一定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

①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即使拿出宝贵的资源推介儿童歌曲,也不一定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歌曲。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一位著名高校教授到一所省重点高中调研。在和高中生座谈中,老教授问:“你们未来准备怎样为祖国贡献自己呢?”

学生们一脸茫然。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老教授又问:“那你们未来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想考自己喜欢的大学,未来找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 老教授说:“你们难道没有想过未来为祖国贡献自己?” 很多学生说:“小时候想过,现在没想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字。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3 分)B(A 过于绝对,原文为“与客观事实相比,个人的情感和信念更能影响舆论的走向。”;C 夸

大作用,原文为“技术过滤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减缓络谣言的蔓延”。 D 误解文意,原文“民往往没有能力也不愿详尽调查某一热点事件背后的真相”;) 2.(3 分)D(“逐层论述”错。)

3.(3 分)B(过于绝对,“就能够避免络谣言的出现”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6 分)

4.(3 分)A (“体现了冉阿让偷盗手法的娴熟,表明他就是一个惯偷”错) 5.(5 分)要点:

①侧面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主教睡觉时的神圣场景感化了冉阿让,将冉阿让身上的善良显现出来。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教以德报怨宽恕了偷盗银器的冉阿让,使得冉阿让免于牢狱之灾,使故事情节突转,继而得以发展下去。③表现并深化了主题。从主教对警察撒谎的行为及文本结尾主教对冉阿让低声说的话,我们看到以德报怨的力量,感受到了仁慈与宽容的魅力,表现出文本呼唤爱与怜悯心的主题。(答对一项,1 分;答对二项,3 分;答对三项,5 分) 6.(6 分)要点:

①用“冉阿让”称呼主人公时,冉阿让是故事的参与者,是以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文段中五次出现“冉阿让”,直接呈现出冉阿让在偷盗过程中心理出现变化以及被主教赠送烛台时的五幅场景,增强了小说的现场感和真实性,表现了冉阿让在偷盗时内心由害怕被发现到犹豫偷盗是否继续再到坚决继续偷盗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被赠送烛台时震惊、迷悯的神情。

②用“他”称呼主人公时,叙事者是旁观者,是以全知视角来叙述故事。叙事者对主人公在偷盗过程中的动作、心态等都清清楚楚,完整地叙述出主人公的偷盗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凸显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对一项,3 分。共 6 分) 7.(3 分)C(“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有误) 8.(4 分)要点:

从芦花的外形、色彩和情态上写出芦花的淡雅飘逸:①芦花色彩淡红而微黄,看起来并不艳丽,可透

露着淡淡的素雅;②花形呈锥状形,体现出小巧精致,无比可爱;③芦花随风飘散,不希求环境,体现了芦花的飘逸洒脱。(概述特点,2 分;解说一项,1 分。共 4 分) 9.(5 分)要点:

①恬淡、从容。芦花生于水湄,任秋风拨弄,没有悲戚感伤,显得从容、平静;月光下的芦花,随风起舞,如少妇美眸淋有轻愁,尤显静穆恬淡。

②高洁、雅致。芦花怒放,谦恭如侍女,用华发装点村庄,略显空灵雅致;秋风吹落芦花,洒落野地,仍洁白如睡莲般玉洁冰清;居于湖水浅滩,芦花还像淑女,不失高雅、素洁,隐含傲骨。 ③温驯、奉献。芦苇成熟,任人收割,化成苇篾、芦席和篱笆,无怨无悔,豁达洒脱。 ④温润、飘逸。芦花飘逸淡然,有着清新的面容和清扬的笑意,温润从容,安然若素。 (每点 2 分,其中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答到 3 点即可。共 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3 分)B

11.(3 分)D(“如汉景帝‘景’就是庙号”有误,应该是谥号。)

12.(3 分)D(“太祖聘请章溢出任佥营田司事,他退入闽地,”有误,应是先退入闽地,后受任佥营田司

事) 13.(10 分)

(1)(5 分)风从北面吹来,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于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 (译对大意给 3 分,“甘”“中”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5 分)贼人平素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他投降,把他捆在柱子上,章溢不屈服。 (译对大意给 3 分,“素”“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参考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屋子。屋子有十二间,用茅草覆盖它,在匡山的顶部。匡山在处州的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的水从这里流出。山的四面陡峭的山崖拔地而起,山崖上都是青黑色的石头,外边高而中间低。山下有白云,山上多北风。风从北面吹来,大概不能使物甘甜而易于使物味苦,所以植物遭受它,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但物性苦的东西也乐于在这里生长。

此山离人们居处的地方稍微远了些,只有章溢先生乐于游玩,而跟从的人大多认为那样早出晚归很艰难,所以就选择那些低洼的地方,在这里筑室定居。章溢先生带着几个童仆,清除脱落的笋壳来种植谷子和豆类,吃那些草木的嫩芽和果实。闲时就踏着木屐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有时候向下走到清澈的溪水边。樵夫的歌声传出树林,就击打着石头跟着唱。世人不理解他的乐趣。

章溢,字三益,是龙泉人。黄州强盗侵犯龙泉,章溢的侄子章存仁被抓去了,章溢挺身而出,对贼兵说:“我兄只这个儿子,宁愿我来代替他。”贼人平素就听到章溢的大名,想招他投降,把他捆在柱子上,章溢不屈服。到夜深,他哄骗看守人员,脱险而归,把乡民组织成“义兵”,打败了贼兵。不久,府官带

兵来了,想把与贼兵有牵连的人斩尽杀绝。章溢连忙跑去劝说石抹宜孙:“贫苦百姓是迫于又冻又饿,才跟着贼人跑,杀他们干什么?”府官认为章溢的意见很对,传令军队停止行动,并留章溢于幕下。章溢随府官平定庆元和浦城两地的贼兵。府官委任章溢做龙泉主簿,他推辞回到府官幕下。宜孙守卫台州的时候,被贼兵包围。章溢带着乡兵救援,打败了贼兵。不久,贼兵又攻陷了龙泉,县监宝忽丁逃跑了,章溢与王毅率领将士打跑了贼兵。宝忽丁回到县衙,自觉惭愧无面见人,杀了王毅去投靠贼人。章溢当时还在宜孙幕府,听到这个消息,便赶回龙泉,同胡孙一起捉住并杀了首恶分子,并带兵平定了松阳、丽水几路贼兵。论功劳,多次被授予官职,做到浙东都元帅府佥事。章溢说:“我所带的兵将都是本乡本土的子弟,他们多在战乱中惨死,我独自占取功勋名位,不忍心啊!”推辞不接受,把“义兵”托给他的儿子章存道,自己隐退到匡山。

明朝的军队攻下了处州,章溢避乱入福建。朱元璋聘请章溢,章溢同刘基、叶琛、宋濂一同到应天府。明太祖慰劳他们说:“我为统一天下委屈了四位先生,现在全国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呀?”章溢回答说:“天道运行没有固定的规矩,天只辅佐有道德的人,只有不滥杀无辜的人才能统一天下啊!”太祖认为章溢说的是高见,委任他佥营田司事官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14.(5 分)

A D(A.此句没有从触觉角度描写;D.“冰初解”意味春天来临,而身负国仇家恨的作者却“满鬓霜雪”,

反衬出作者身在初春心却仍在严冬,“仍会像东风解冻那样透露出春天气息”错。) 15.(6 分)要点:

①追忆过往。“风回”春风吹回,与往年的一样;丝竹声与初升的月亮也和往年差不多,眼前所见之春景与耳中所听之乐声均使作者想起往昔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往昔不再的忧思。 ②不满现实。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回看现实的处境,是两鬓斑白、日渐衰老的自己,对他说来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对眼前现实的愁怨。

③故国之思。风竹发出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像当年,笙歌未散,酒杯还在,可已不是当日盛况,透露他对国之不在的痛悔之情。 (答对一项,2 分。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5 分) 16.(5 分)

(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每答对一处,1 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则该处不给分。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3 分)B (①望文生义。一日三秋: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形容思念人的心情非常迫切。